admin 发表于 2024-9-13 16:06:03

盘点高中地理新教材里的高考真题素材!(第二期)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0.png

大家好,我是小匠

高中地理新教材推行已经3年多了

想必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会发现

其中书本上的教学情境素材

竟然是历年的高考真题

常说高考是平时教学的指挥棒

那么,基于高考真题的教学情境

由此可见高考备考

“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认真去研究、备课、上课及反思

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够有一步提升!

也有助于指明备考方向

接下来,小匠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些真题案例

(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中华中图版)

第二期

湘教版【澳大利亚地下城】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png

【2018年全国卷③】

澳大利亚(左图)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右图)。据此完成9-11题。

(注:9-11题为原试卷题号)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png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左图所示的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9.B10.D11.B

【解析】

9、B 根据材料,该住宅分布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图中四地中②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符合该特征,其他三地离海洋较近,较湿润。

10、D 这是一道考查常识的题,匠心地理整理,学生根据常识就能推断出竖直狭长的天井不可能用来收集雨水、方便通信和增加采光,主要是为地下住宅通风换气的。

11、B 地下住宅位于地下,受土体和岩石的隔离作用,受外界影响较小,温度变化较小,冬暖夏凉,但也达不到室温不变;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也是在厚厚黄土之下,和这个地下住宅特征一致,而蒙古包是为了利于搬迁,适于游牧生活的。

湘教版【大熊猫栖息地】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3.png

【2016年全国卷②】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4.png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答案及解析】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解析:注意材料中提供了三个年份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所以范围的变化有两次。栖息地分布范围是呈面状的,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点主要从面积大小、形态特征、分布位置等方面思考,结合图中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即可归纳出变化特点。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解析:结合第一问,范围发生了两次变化,同样的影响其变化的原因也要针对两次变化。匠心地理整理结合材料,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70年代修成108国道,可以推断前期面积缩小是采伐森林,道路修建造成的。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1999年修成,原道路废弃,说明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栖息地范围扩大。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常见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途径有增强动物保护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修建生态廊道,工程避开栖息地,恢复植被等,匠心地理整理而该题强调的是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途径,主要通过合理规划道路,修建生态廊道,合理施工等途径实现。

湘教版【兰斯塔德城市空间规划】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5.png

【2016年新课标卷①】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4.A 5.B 6.D

【解析】

4.由材料中“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核心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不受影响,因而城市的服务等级也没有受到限制。

5.根据材料,各城市分工明确,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因而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技术创新、市场扩展和产品升级不是兰斯塔德空间规划实施产生的直接影响。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这样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而不会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也不会降低人口密度,对促进城市竞争没有影响。

中华中图版【西班牙温室大棚】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6.png

【2017年全国卷③】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6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7.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8.png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6分)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及解析】

(1)参考答案: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8℃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结合甲地的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特点,从日光温室的特点及具备的气温条件和水资源的利用优势进行分析。匠心地理整理,由题意可知,日光温室是不需要人工增温的温室说明当地自然条件较优越,能够在甲地普及,说明甲地日光较强,冬季依靠日光温室即可保障农业生产,且根据气温和降水曲线图可知,甲地终年降水少,日光温室还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日光温室可以普及。

(2)参考答案: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解析:应从甲地和欧洲发达国家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20世纪70-80年代以前,西班牙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且可利用农业技术(滴灌、日光温室)增加产量,实现反季节供应,匠心地理整理,而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高,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蔬菜产量小。

(3)参考答案: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解析: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可结合其特点,如“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于一体”,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对设备的维护、促进产品的销售等方面作答。

(4)参考答案: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解析:如果回答赞同,理由可以从该地适合发展温室农业的条件、温室农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着手分析。

鲁教版【山东寿光农业发展】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9.png

【2020年天津卷,16题】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0.png

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山东寿光地区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大力发展温室蔬菜种植,成为我国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地为武汉及其他地区提供大量新鲜蔬菜,保障了民生。

(1)说明寿光成为我国重要蔬菜供应地的有利条件。(6分)

山东临沂市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自疫情发生以来,当地商家进一步扩大了线上销售的规模。

(2)与传统销售方式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有哪些好处?(6分)

茶树一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山东日照市原本无茶树生长,通过“南茶北引”,现已成为“中国北方绿茶之乡”。与南方产茶区相比,当地气候条件独特,茶树生长缓慢,生产的绿茶具有叶片厚、香味浓、耐冲泡的特点。(3)日照绿茶特色鲜明,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蔬菜基地规模大;运用温室技术(农业新技术),保障蔬菜全年生产;交通便利;政策扶持。

(2)扩大市场范围(增强销售时间灵活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减少人员直接接触(利于防疫)。

(3)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较大;积温(热量或气温)相对南方较低,茶树生长缓慢。以上条件利于有益物质积累。

鲁教版【京沪高铁】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1.png

【2015年江苏卷】

[旅游地理]图21是京沪高铁及沿线主要旅游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2.png

(1)按世界遗产分类,甲属于,其最核心的旅游资源价值是。

(2)在高铁沿线景区中,游客倾向于选择世界遗产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3)游客为获得泰山日出的最佳观赏效果,应注意选择、。

(4)节假日期间,泰山景区游客众多,形成“爆棚”现象,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是。

【答案及解析】

(1)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

(2)知名度高旅游资源质量好旅游接待能力强

(3)最佳观赏位置最佳观赏时机(时间、天气状况等)

(4)破坏旅游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安全隐患破坏旅游基础设施扰乱社会秩序

解析:第(1)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其价值。从图中看出,甲为世界遗产,又位于曲阜,说明是三孔,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第(2)题,考查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从题目要求看,是在高铁沿线景区,交通都很便利,游客选择世界遗产的因素不包括交通状况,而是主要考虑其知名度、旅游资源的质量及其景区的接待能力等。第(3)题,考查旅游资源的观赏。观赏泰山日出,应注意选择观赏的位置和时机(时间、天气状况等)。第(4)题,考查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只要紧扣游客众多,形成“爆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作答。

中华中图版【中华秋沙鸭】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3.png

【2014年全国卷2】

43. 环境保护(10分)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注:43题为原试卷题号)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及解析】

参考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因迁徙距离过远和在越冬地生活时间长,沿途及越冬地食物的数量、质量都可能造成秋沙鸭数量的减少,且全过程都有可能遭到人类或动物的捕杀。结合减少的具体原因,分别从政策法规、湿地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采取措施来保护有限的中华秋沙鸭。

鲁教版【尼罗河三角洲】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4.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5.png

鲁教版【我国高山林线分布】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6.png

(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单科卷)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1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7.jpg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1.C 通过读图就可以分析出雪线分布的趋势

2.A.结合排除法,B温度高、C降水少、D坡度大都是导致雪线高,而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会导致雪线较低。

鲁教版【桑基鱼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8.png

(2015年全国卷②)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

(注:1-3题为原试卷题号)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及解析】

1.D 基塘转化为建设用地后,湿地面积缩小,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减少,大气湿度降低,降水减少;地表水域面积减小,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表转变为建筑物,起伏加大,对风的阻挡作用增强,摩擦力变大,风速减小。

2.D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人们对花卉、蔬菜的需求增加,传统的桑基、蔗基鱼塘转向单位产值更高的花基、菜基鱼塘。

3.A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渐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桑基、蔗基鱼塘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作为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桑基、蔗基、果基模式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在水热条件丰富的地区推广。

鲁教版【尼罗河】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19.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0.png

(2017年全国卷②)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及解析】

参考答案:6、D7、A8、B

【解析】

6. 此题的关键是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刀耕火种是指先砍伐掉植物,再进行焚烧,再在焚烧后的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在这种方式出现之前就能进行耕种,说明该地植被缺乏。由于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沉积物不断覆盖,导致植被发育不良,植被缺乏。故选D。

7.此题的关键是沉积物来源地的降水特点,根据材料,尼罗河泛滥区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地区,上游地区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全年分干湿两季,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故选A。

8.此题的关键是生长期与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根据材料,尼罗河的泛滥期为6-10月,所以耕种期为11月至次年3月,为北半球冬季,河流泛滥区也主要是地中海气候,所以引入植物最可能来自地中海气候区。故选B。

中图版【台风眼】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1.png

(2017年北京卷)

图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2.png

该台风()

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

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

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

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

【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黄海大部分位于温带,选项A错误。台风的结构从里向外主要分为台风眼、外围大风区和漩涡风雨区,降水量最大的范围在漩涡风雨区,选项B错误。台风眼内气压最低,但由于气流以下沉为主,水平运动较弱,选项C错误。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台风中心为低压,北半球的台风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

中图版【积云】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3.png

(2019年全国卷③)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

(注:6-8题为原试卷题号)

6. 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7. 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8.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及解析】

6.C积云为下垫面为空气对流过程中下垫面的水汽上升凝结而成的。对流过程中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处常下沉积云,下沉气流处不易成云,所以积云肯定是间隔状态的,而积云受下垫面影响强烈,大量的水汽上升凝结,所以一般成团块状。

7. D积云出现频率最高,一定是终年盛行上升气流,下垫面水汽多的地区。结合四个选项所对应的气候类型,可确定热带雨林地带积云出现频率最高。

8. A积云为水汽上升过程中温度下降凝结而成,所以近地面气温越低,积云的云底高度就越低。一天中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此时积云的云底高度为低值。

中图版【村名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4.png

2018年全国卷②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5.png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答案及解析】

1、A    2、D

解析:

1.A 河即为河流,为水文,梁为黄土高原里的一种地貌,即为地貌,柳为柳树,落叶林,即为植被。

2.D甲、乙两地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说明之前两地早期河流多,流水地貌显著,而现在乙位于毛乌素沙地一侧,气候变干,河流稀少,风沙地貌广布,说明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中图版【毛乌素沙地】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6.png

(2020年全国卷③)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4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图9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7.png

(注:37题为原试卷题号)

(1)分别简述图8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及解析】

(1)I 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 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凤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解析:根据材料,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风沙沉积增多会导致湖沼面积缩小,两者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解析:流动沙丘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风力减弱、植被增加、沙丘水分增多、沙丘增高等方面考虑,结合图表可知,该时间段内气温波动变化,降水波动增加,植被增多,沙丘中水分增多,有利于流动沙丘转固定沙丘。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解析:湖沼面积减小有两种情况,泥沙淤积增多和入湖水量减少。根据材料,此时间段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所以泥沙淤积并不多,那么只能是入湖水量减少,而此时间段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 ,降水波动增加,所以只能是人为原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人类活动增强,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蒸发增加,地表水减少,入湖水量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 450 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 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解析:赞同即为认为沙地会消失,不赞同即为认为沙地不会消失。沙地的存在受自然因素影响(蒸发与降水影响,植被影响)和人类活动影响。再从不同的时间尺度来判断,大尺度是趋于平衡,小尺度是会有变化。

(点击查看第一期内容)

【说明】匠心地理综合整理,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来源!

— End —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3/1726214763123_28.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盘点高中地理新教材里的高考真题素材!(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