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8-28 15:01:33

基于新版课标地理实践力的认知与培养(中)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28/1724828493543_0.jpg

作者│宋瑛 / 关克勇

单位│天津市河西区第四十一中学/天津市第四中学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8/7

二、新版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的阐释

几十年来,以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为核心的地理室外实践活动,一直在谋求突破。从上世纪末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到2003年初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再到2018年发布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经历了将科学作为知识到将科学作为探究,再到将科学作为实践的转变。[9]

(一)从地理实践活动到地理实践力

从历史过程和学业角度,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由来已久,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多以地理课外活动和乡土地理教学形式呈现,目的是使学生习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高中地理爱好者,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

从1995年夏季开始,学校施行每周五天学习时间,学生有了更多课余时间,教学大纲提议的与地理课程内容学习的地理实践活动,有时间得到贯彻落实。

2003年,实验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推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教学,对地理实践教学再次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是受到安全等因素影响,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并不支持学生走出课堂,收效甚微。

总之,受教育理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传输手段、地理科学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纲及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不具有强制性,难以操作,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等地理实践活动成为地理教学的软肋,表现为内容不足、数量少、规模小、参与学生少、发展缓慢等。

(二)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表现

《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明确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的认知,地理实践活动达到从未有过的战略层面的高度,成为高中地理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附录1中,阐释了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为“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表现为“(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2)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1](P57)

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形成有机整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纲及实验版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地理实践活动为“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主要指“户外考察、社会调查和模拟实验”,表面上看二者的差别不大,更多是表述上的严谨和完善,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式,但是内在本质却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实践活动给予了更多的赋能。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1](P4)

课程标准也不再针对具体知识点进行实践“教学建议”,而是针对课程采用“学业要求”的方式提出宏观建议,使教学活动操作空间更大,选择的项目和机会更多,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学呈现常态化,贯穿教学环节、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和线上与线下等。

在必修课程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学业要求”有以下两点要求。必修1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1](P8);必修2要求教师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1](P10)为落实学业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该重视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主要方式为地理体验、地理观察、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体验是在实践中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亲身去经历感知体察;地理观察是细察地理事物的现象、动向;地理观测是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测定;地理实验是设计检验地理原理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野外考察是指野外实地观察调查;此外,地理绘图、地理制作、地理演示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在地理课堂和野外活动中进行的,不应局限在野外实践活动中。

意志品质是地理实践力终极目标之一,是构成人们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坚韧性)四个方面。独立性(自觉性)要求目的明确、目的调节、目的行动,避免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要求明辨是非、采取决定、执行决定,避免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自制性要求善于支配、控制行动,避免任性和怯懦;坚持性(坚韧性)要求坚持决定、克服障碍、完成目标,避免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等问题。

行动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终极目标之二。行动是人们有意识的动作,人们观察认识环境,利用改造环境,创造人类生存家园等,都是人类有意识的行动。完成这些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就是能力,其总是和人们完成某项实践活动密切联系。“能力是一种性质,没有一个它从属的主体,它也就不可能存在。”[10](P8)离开具体实践主体,人的能力就不能表现及发展,培养地理实践力自然离不开真实、复杂的情境,情境创设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关键。行动的知识、行动动机与兴趣、行动意愿和行动评价与反思是行动能力的四个重要方面。[11](P19)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万东升,魏冰.以当代科学实践为情境的科学教学模式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

[10][英]托马斯·里德.论人的行动能力[M].丁三东,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民,黄劲松,蔚东英“. 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于新版课标地理实践力的认知与培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