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4 11:06:19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大纲》的新特点(8)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大纲)已于近日正式颁布实行。这部大纲是在1996年国家教委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根据这部大纲修订的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为帮助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本文试将它的制订背景及主要新特点概括介绍如下。

一、制定修订大纲的背景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德育方面,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它同时强调“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它还指出,素质教育

的核心,是要在智育方面充分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教育的作用。去年他在致白寿彝教授的信中指出,学习中国历史,对领导干部来说可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获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有益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他还指出,干部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以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精神境界。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①。

近十年来,为培养新型人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历史课程方面进行了改革。美国于1995年初颁布了《历史学科国家标准》,英国于1991年颁发统一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日本在1998年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从这些指导文件中可以发现,三国对历史学科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性均有深刻认识,突出了历史教育的几个功能:培养公民意识和素质;增强国际意识;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培养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教学为社会现实服务。

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进一步深入。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试验大纲有了明显进步。比如,它提到历史学“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对“提高国民的素质”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清世界发展进程,进一步了解国情”。基础知识方面,它强调要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进程,近代世界格局的变化”。能力培养上“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思想教育方面,增添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养成“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等等。

但是,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试验大纲的局限性开始显现,表现在:历史教育的很多功能没得到充分发掘;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忽略;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照顾历史学科体系,对历史教学体系则考虑不足;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试验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二、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内涵的新拓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深入,活跃了我们的思想,使学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历史研究领域,20世纪中期出现到70年代达到高峰的西方“新史学”对西方的传统史学发起冲击。法国的“年鉴学派”、英美的“新社会史”、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史学、计量史学及其引发的新经济史和新政治史、比较史学,以及英国的“全球历史观”和美国的“世界体系理论”都扩大了我们认识历史的视野。我国史学工作者克服“左”的影响和教条主义倾向,通过借鉴和吸收,在研究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在我国历史学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也使很多青少年对诸多历史问题产生糊涂、甚至完全错误的观点。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课程又是意识形态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对它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为它制定明确的思想教育目标。在这方面,修订大纲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史观和方法的指导,又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更加全面。它规定,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②。

其次,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得到拓展。除继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外,大纲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如“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③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④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国情教育”被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所谓国情教育,一方面通过讲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

再者,课程设置的侧重点更反映了对思想教育的重视。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两史一情”教育的指示,修订大纲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必修课加以重点讲述,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富强所进行的探索和奋斗;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教训。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认识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是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改革开放、善于创新,才是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世界近代现代史作为选修课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正确的国际意识”的提法与传统上的“国际主义教育”相比,更加符合时代的精神,也拓宽了世界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

“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更是对传统思想教育目标的拓宽和深化,也是江总书记的指示和第三届全教会精神的体现。

修订大纲在原则上仍然依据唯物主义史观,把社会发展形态和性质作为历史阶段分期的主要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在世界史方面,近年来我国世界史学界从整体世界史观出发,以“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分期法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从中国的国情、中学历史教育的性质以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本身的划时代意义考虑,试验修订大纲仍然以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的原则得到充分强调

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把历史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修订大纲突出了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以往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加具体。其宗旨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修订大纲对“研究性课题”的新设置是一重要突破,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研习过程中,首先涉及到搜集和整理与本专题有关的史料,尔后对已有资料进行解读、判断和运用。接着,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大纲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即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⑤

在考试和评估方面,为了体现鼓励学生发展,开发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等原则,体现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修订大纲特别强调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理解的同时,要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强调,“对学生的考试评估,要注意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⑥

知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就历史论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达到“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例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可以联系到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讲到信息技术革命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感受科学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历史知识传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返回本页页首四、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丰富历史内容

修订大纲在教材内容方面,尽量吸收史学界公认的新成果。对某些历史阶段的定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更加趋于客观。

以世界历史举例说。在1990年大纲中,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历史内容,都是作为西欧封建社会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加以处理的。试验大纲已经吸收了史学界的新成果,表述为“14、15世纪,人类开始向近代迈进”,“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修订大纲保留了试验大纲的基本思想,但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表述为“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对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历史内容的表述,也从原来的相对片面和主观转变为更加全面和客观。90年大纲中,对世界现代史的定性从“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灭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改变为现在的“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此外,修订大纲还加入“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一句。再例如,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全面肯定,到现在客观地指出其弊病,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问题”;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加入了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修订大纲根据新的历史发展,把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末。与几年前相比,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方面显现出新的特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取得了一系列巨大进展。过去几年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内容十分重要,对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时代特征和走向,更清醒地应对21世纪挑战大有裨益。举例说,在世界政治方面,大纲突出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既涉及东欧剧变导致的两极争霸局面的结束和世界多级化趋势的发展,也明确指出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实际上也暗含着对北约轰炸南联盟及其体现的“新干涉主义”原则的批判。在经济方面,则指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的继续发展。修订大纲希望通过这些新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坚持唯物主义史观的前提下,修订大纲进一步拓展了历史叙述的对象和内容。建国后的几本大纲,多以政治史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我国史学界通过自身探索和对国外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合理借鉴,逐渐重视社会史、文化史、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和教育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历史叙述的对象更加丰富和全面,展现出更为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修订大纲中对文化史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内容增加幅度较大,如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7世纪至20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修订大纲还特别提到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初现端倪。这些内容的增加,使高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精神文明在历史过程中推动作用的理解,认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

世界史部分努力突破欧洲中心论,增多了亚洲史的内容。近年来,日本中学历史教学努力摆脱“偏重欧美”的传统,开始重视亚洲地区的历史和现状。韩国有些中学历史教材也遵循“远近亲疏”的排列顺序,把中国文明单元置于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之前讲述,原因在于韩国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更是地理上的近邻。马来西亚中学开设的历史课程,除本国史、世界史外,还开设东亚史。美国历史教育也因近十几年来世界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逐渐形成,打破“西欧中心论”和“美国特殊论”的传统,强调对亚洲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的研究。中国作为亚洲大国更应当重视亚洲的历史和现状。在试验大纲的基础上,修订大纲讲述了较多亚洲史的内容,如“16至18世纪的亚洲”、“亚洲革命风暴”“亚洲的经济发展”几节。此外,在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等节中,对亚洲史多有涉及。

五、指导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地方、学校留出充分的空间,为教材编写者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修订大纲在几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弹性。

首先,大纲的内容要点比较概括,一般只设两个层次,即章和节。这样,就为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一方面除必须达到大纲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外,编写的内容可以有一些伸缩性,有利于编写出不同层次的教材。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可以在子目的层次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促成教材风格的多样化。

其次,在课程和课时的安排上,修订大纲对试验大纲进行了修改。在试验大纲中,高中历史课程分作必修、文科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类。为了配合近年来开始的高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为给予各级教育部门以更大的自主权,修订大纲对课程和课时的安排做了进一步灵活的处理,只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对在哪一年级开设哪些课程也没做硬性规定。必修课为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生不分文理均要学习一学年。选修课分为两种课程,选修Ⅰ为世界近现代史,选修Ⅱ为中国古代史,不再属文科限定选修,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升学或职业的考虑灵活掌握。这种规定,也为地方和学校因地制宜、灵活安排教学计划提供了空间。试验大纲中规定的任意选修课程取消。至于是否要开设这门课程,或开设什么课程来取代它(如文化史、地方史、专题史等),均由各地、各校自行决定。

再者,在教学内容的规定上,修订大纲为减轻学生负担,对某些历史内容加★号处理,不列入考试范围。至于是否在课堂上讲授,还是由学生自己阅读或讨论,均由教师或学生视情况而定。修订大纲列出的研究性课题比较宏观,仅具参考性质,如何选定和操作由教师和学生可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注释:

①“江泽民主席致白寿彝同志的一封信”,《历史教育研究通讯》1999年第一期,第2页。

②修订大纲,第1页。

③修订大纲第2页原文为“国际活动”,疑为“国际合作”之误。

④修订大纲第31页。

⑤修订大纲第31页。

⑥同上,第32页。

(陈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大纲》的新特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