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5 15:05:41

教育部发布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摘要: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汲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的深厚力量。试题注重激发青年奋进潜力,鼓励青年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砥砺奋进、勇于创新,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注重服务“双减”改革,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

关键词:高考;新高考;高考命题;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高考评价体系;教考衔接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4套试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汲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的深厚力量,生动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青年奋进潜力,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勇于在实践中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共同谱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青春乐章;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双减”,切实引导教学,激励学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素养,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1博古融今,凝聚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的精神支撑。试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

1.1品经典、咀英华,于思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试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育人的源头活水,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提供了2则材料:材料一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材料从根本问题着眼,高屋建瓴,层层深入,紧扣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特殊与普遍的关系,雄辩地阐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层联系和伟大意义,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材料二摘编自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主要讨论重建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传统诗论的现代转化等问题,提出“没有传统何谈创新”“古典诗论的当代人文价值”等看法,与材料一的核心观点紧密呼应。试题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生活学习中感知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第4题要求学生运用材料一的理论对社会现象加以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试题启发学生思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观念在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用科学理论提升认识、指导实践。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杨义的《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在与西方叙事的对比中探讨中国传统叙事中流动视角的使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叙事文学的当代价值;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说苑·贵德》,以吴起告诫魏武侯国之宝在德不在险、晏子劝说齐景公供养老弱孤寡等历史记载,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中“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描写了在古代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其乐融融、井然有序的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阐明“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的道理。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为复合文本,分别选自辛红娟的《中国典籍“谁来译”》、党争胜的《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杨乃乔的《〈红楼梦〉与 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以《红楼梦》的翻译为例,从翻译思想、翻译技巧等角度讨论中华典籍的翻译问题,提出“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选择有关博物馆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闻报道,发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激发学生对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的浓厚兴趣和传播热情。

1.2思来路、长精神,于感悟中传承革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年代缔造了伟大的红色精神谱系,锻造出反映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的革命文化。试题深耕红色文化,彰显榜样力量,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光辉历史,感受党的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2则材料分别选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小说中的支队政委老胡和纪实作品中的陈毅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忍受巨大痛苦使用土法疗伤。无论是根据生活原型虚构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还是纪实作品中经历者真实的回忆,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第8题引导学生从全文入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老胡这一英雄形象的铮铮铁骨和不屈意志,进而学习领会伟大的长征精神,思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深刻内涵。

新高考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文章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生动地描写了修马蹄、钉马掌的劳动场景,饱含对“赶大车的”这一普通劳动者的亲近和信任,并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促使学生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学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

2取精用宏,谱写新时代青年追梦未来之歌

2022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反映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鼓励青年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砥砺奋进、勇于创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2.1以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青年爱国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试题展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反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国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贡献青春、建立功勋。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从2次奥运比赛成绩到2次奥运举办时的综合国力,多方面呈现体育精神、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5/1726383941761_0.png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激扬展示,是新时代建设伟大成就的体现。试题以表格和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多方面呈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新高考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素材选自有关天宫课堂的新闻报道。“天宫”是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彰显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卓越成就,青少年对祖国的自豪骄傲油然而生。天宫课堂通过地球和太空的现场连线,以新奇的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引导他们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勇敢追逐自己的“飞天梦”。

2.2以榜样力量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试题引导青年坚定信念、紧跟党走,早立志、立大志,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选择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典型人物,要求学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不论是以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攻克难关的科学家,还是辩证看待民族传统和世界思潮的摄影家,抑或立足当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建筑家,人生目标不同,职业选择不同,但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祖国建设的大局中。试题展示了新时代人才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立志而贤则贤,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既鼓励青年正视现实问题,做好个人的事业规划,也鼓励青年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2.3以民族振兴激励青年担当作为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青年要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职中成长,在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中绘就青春的彩色画卷。试题引导青年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迸发青春能量。

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左翼作家萧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在信中,萧红并未沉溺于伤感的往事,而是对弟弟这样的爱国青年满怀希冀。她坚信,“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祖国深沉的爱。第9题充分挖掘萧红对青年命运的观察和思考,要求学生分析萧红对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2段生活的不同感受,引导当代青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毅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刚健,敢于负重,勇于实践。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选取关于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事迹的新闻报道,通过讲述栾恩杰服从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克服重重困难、不怕失败、艰苦奋斗,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国防、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荣事迹,引导青年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4以科学创新引导青年创造未来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身上寄托着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试题引导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创新能力。

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袁隆平科技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和对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的文章《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袁隆平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探索“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第5题选项的设置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不盲目迷信学术成说、勇于质疑、锐意创新的优秀品质,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3则材料分别选自杨振宁的《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的《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的《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6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第6题要求分析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带来的启示,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3服务“双减”,夯实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之基

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3.1深化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学习强调基础扎实。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新高考Ⅰ卷写作题,借围棋学习中的3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材料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实、理解深刻,意在启示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融通掌握;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3.2依标考查,引导教学应教尽教

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

试题内容范围充分考虑课标不同版本。根据各省使用课标的不同版本和教学实际差异,新高考Ⅰ卷、Ⅱ卷分别为使用不同版本课标的省份专门命制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形成4个不同版本的试卷。以新高考Ⅰ卷为例,旧课标版3道试题默写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诗经·周南·关雎》和李白的《蜀道难》,新课标版3道试题默写内容分别出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曹操的《短歌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试题难度设置符合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在材料选取时,现代文材料的选择注重题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古代诗文材料的选择注重符合浅易的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高考Ⅰ卷、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使用了多个材料的组合,试题的设置符合“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等要求。

3.3关联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效率

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2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显性关联是指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相关联。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体味2首送别诗与普通抒写伤感愁绪的离别之作的不同。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充满豪情。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学生判断诗中“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潜在关联是指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新高考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火烧云》出处相同,且高中教材课文也选有萧红作品,学生对其语言风格非常熟悉。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也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全国甲卷写作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新高考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翻译”,并未直接考查《红楼梦》相关的知识内容,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可作答,但通过对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学习或对“整本书阅读”的研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试题材料和作答。

3.4创新形式,减少学生机械刷题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压力和负担。

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4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使用了唐诗、宋诗和宋词。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试题考点更加灵活。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或考查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如“尊重”,在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古今意义不同;或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如将材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

试题设问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冯至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伍子胥》,试题要求学生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试题不设置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多个要点供阅卷参考,学生答案只要与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满分;在已给出的要点之外,学生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

4结束语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一批新时代青年即将通过高考走向求知成长的新阶段,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交上合格答卷。

参考文献: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5/1726383941761_1.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部发布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