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5 19:05:07

王本华:用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应把握这七大特点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5/1726398307706_0.jpg

0 1

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语文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凸显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教材以单元的整体设计为基础,以课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系统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重视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选取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特征、文质兼美、深浅合宜、适合教学的文章;统筹兼顾各种类型的选文,特别是精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坚持体现正确导向,积极弘扬正能量,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的选文,大致说明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从《诗经》《离骚》到清人作品,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曲,从各体式散文到文言和白话小说,均有呈现;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共136篇/首)的49.3%。革命文化:精选讴歌革命领袖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作品,凸显革命理论文章的指导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选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讴歌劳动模范和时代楷模以及我党在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文章,增强教材的时代特色。

0 2

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是语文课程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教材编者认真分析四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统整和融合,力避分别落实、割裂呈现;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力求“以一带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规定性,教材编写应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立足点和根本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提升其他三方面素养。为此,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材重视深度阅读、读写结合,强化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灵活设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改变过去常见的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中心或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个性化的参与和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0 3

创新教材体系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按照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思路,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要求,创新体系设计,整体结构全套教材的框架体系。

首先,教材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发挥语文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这些人文主题与选文内容或文本特征有关,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既贴近学生生活,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将选文与学生个体关切、社会重要发展关联起来,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涉及的主题有青春激扬、劳动光荣、诗意人生、使命与抱负、责任与担当、良知与悲悯、伟大的复兴等。教材通过相关的栏目设计,如“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对人文主题做出明确阐发。比如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导语”第一段,具体阐发“责任与担当”的内涵及其价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敬仰不已。

在“学习提示”中对此多有呼应,如第15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则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这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梳理与思考,更是联系自身,联系当下,对如何践行“责任与担当”进行探讨。

其次,教材以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群及其学分设定为基本依据,在必修和选修阶段设计28个学习单元,具体落实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有三个方面需要说明:

(1)教材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质和要求,采取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设计单元:一类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类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类包括4个单元,涵盖“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

(2)教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为参考给定不同学习任务群的课时比例,从而确定各学习任务群对应的单元数。根据现行高中的课时数测算下来,每0.5个学分大致对应9课时,设计为一个单元。因而,有些学习任务群只设计了一个单元,如“当代文化参与”,对应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应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有的则设计了两个单元到五个单元,如“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分别对应必修上册第一、第二、第七和必修下册第二、第五单元。例外的是,在必修阶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5学分,但因其涉及的类型多,教材酌情安排了4个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教材安排了1个集中单元,其他单元穿插安排了相应学习内容。

(3)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基本语篇类型多样,不再以文体设界。因而,教材的单元组合也打破了文体的限制,以人文主题组元,将多种体裁的文本组合在一个单元中,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设计学习重点。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思辨性文本,虽以议论性文章为主,但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文体的文章也可以有很强的思辨性,因而,本学习任务群所对应的三个单元均为多种文体的组合。比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将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与王佐良的《上图书馆》这两篇随笔组合在一起,前者以议论为主,后者以记叙为主,都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和读书价值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0 4

重视整合与实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课程目标的整合、学科素养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知识的整合、课程实践的整合;实践性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完成符合实际需要的特定学习任务。从这样的特点出发,高中教材力求创新单元内部组织,设计出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的新型组织架构,其中课文的呈现方式、单元学习任务更多地体现出整合与实践的特征。课文不再像以往那样基本是单篇成课,或多以文体聚合,而是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单元学习任务主要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整合单元全部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是从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设计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相信通过这样的单元组织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0 5

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

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本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新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即明确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加以落实。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什么是情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王宁先生更明确地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教材各单元的核心任务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语文情境基础上的,既适应单元人文主题落实的需要,又生发于本单元的学习资源,旨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核心任务为“阅读青春文学经典,领悟青春的价值”,要求学生从青春的角度切入,整合本单元诗歌和小说两类文本的阅读,通过讨论、比较、鉴赏、点评、写作等不同的形式,探究青春的价值,体会作家抒写青春的艺术手法。围绕这一核心任务,教材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一是结合课文,探讨青春的价值;二是欣赏诗歌,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三是欣赏小说,领略小说的叙事艺术;四是激发诗情,抒写自我的青春岁月。

任务一,落实人文主题培养,引导学生感悟青春情怀,理解青春的价值;任务二和任务三,分别从诗歌和小说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领略作品表现青春情怀的具体写法,包括分析意象、品赏诗歌语言、欣赏小说描写的艺术等;任务四,引导学生感受青春的活力和风采,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的青春,提升写作素养。这四项任务前后相承,兼顾人文素养提升、深度阅读与理解、写作素养提升三个方面,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防止以任务为核心的教材编制方式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如把经典文本降格为“活动材料”,从而带来阅读的表面化、肤浅化,教材的设计努力凸显经典课文的阅读价值,使经典阅读与活动任务相结合。为此,教材的大多数单元在课文后设置了“学习提示”,帮助学生读懂读通课文,解决学习的重点,提示学习方法,引导师生深入把握课文。

0 6

强调整合,也重视写作教学的相对独立性,让书面表达训练落到实处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以任务为导向,是听说读写的融合。此次教材编写,以往较为熟悉的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这也是本套教材强调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从单元阅读中生发写作任务,以一定情境下的任务作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关注读者、关注生活的意识;教材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灵感激发带来源头活水;根据具体的写作任务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也将静态的写作知识传授化为动态的写作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素养;等等。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样的设计也可能会让写作教学变得随意。目前高中的写作教学整体堪忧,学生没有兴趣,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创意不足,套式化严重,教师指导也往往不得法,许多学校纯以应试作文技巧代替日常写作训练,忙于应付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光靠平时读写结合、随机安排是不够的,没有系列的训练,写作水平很难提升。

为了强化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教材相对独立地设计了写作的序列,但在呈现方式上,则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求,做出适当调整。一是将写作任务融入“单元学习任务”中,整篇写作大多作为最后一个任务呈现,写作的话题或范围则从单元人文主题或课文的阅读中生发;二是独立呈现写作指导,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加框附在写作任务后边,供学生自主阅读。必修教材重点关注文类的写作,以复杂记叙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为主,适当穿插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和综述、演讲词、文学点评等实用性文本的写作;选择性必修教材则从写作流程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深化理性思考、学会审题立意、善于修改文章等。必修教材各单元写作安排内容如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5/1726398307706_1.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5/1726398307706_2.jpg

上表所列多为整篇写作,此外,教材还在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中融入了一些小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撰写赏读札记、评点文字、作品推荐书、视频制作脚本、故事梗概、短论、读后感、随笔,制作学习卡片,编制人物关系图表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融入单元整体学习之中,力求使学生多练笔,多积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综合提升写作素养。

0 7

重视语言实践,以不同形式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基础素养

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论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同时,专门设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贯穿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安排2个学分。在解说这一任务群时,课程标准对其重要性做出说明。

本任务群的课时,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可以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如何分配课时,由教材编者设计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

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应贯穿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学习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

据此,教材编者采取集中安排和穿插安排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设计了两个专题活动单元——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灵活运用逻辑知识;另一方面,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其他单元,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表达中有意识地、持续地积累言语现象和言语材料,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在发展语感的同时发展语理。

两个专题活动单元涉及词语和逻辑两个点,编者的考虑是,词语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起点,逻辑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难点,有必要设置专题进行梳理探究。教材提供的是两个例子,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另外选择一些点,如语境与语义、语言规则、语篇、语言生活、语体风格等,选取恰当的切入点,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与探究的言语实践活动,建构语言文字运用经验和知识,培养探究汉语、汉字运用规律的理性自觉。

教材其他单元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融合和渗透,主要体现在“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包括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品味选词炼字之妙,分析修辞运用之巧,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体会质朴刚健、委婉细腻等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文言常用词语、句式的积累等。如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引导学生揣摩和辨析一些长句的层次,体会其中表达的复杂语义关系或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这里面融汇了多重复句和逻辑运用的相关知识,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外收集相关知识,加深对多重复句的理解,学会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

相 关 书 籍

点击海报,进入语文主题页面哦

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0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依归,建设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中语文教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本华:用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应把握这七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