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整体解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6/1726463122142_0.jpg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课标解读】
学习任务群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提示
(1)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4)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5)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学业质量水平】
水平
质量描述
1—2
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
2—4
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喜欢学习汉语和汉字,喜欢积累优秀古代诗文,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能理解各类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当代语言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相关的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3—4
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有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意识,能根据语文课程学到的内容,对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涉及的有关文化现象展开讨论,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4-4
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能主动参与语言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些语言、文学、文化现象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探究,尝试撰写相关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发展自己的文化理解与探究能力,主动吸收先进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内容分析】
1 人文主题:百家争鸣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引导学生思考各篇课文所讲述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2 课文解读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子·兼爱》篇。共安排成三课,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定的代表性。
《论语》十二章从《学而》《八佾》《里仁》等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弟子独白和师生对话等不同形式。教材编写者把它放在第一篇,可见其重要性。教学时可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破除语言文字障碍作为首要任务,再综合各家观点合理解读思想内容,进而鼓励学生整体观察十二章的内容,从主题思想、表达方式、师生关系时代启迪等不同角度分类比较,提升思维水平,《大学之道》主要内容是为人处世之道,基本可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是“亲民”“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明明德”“止于至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学习本课,要把握其内容和逻辑关系,领会儒家立身修行的思想。《人皆有不忍之心》选自《孟子》,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从“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端”,即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学习本课,要注意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老子》四章一章讨论了“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成”与“败”四对矛盾统一的概念,语言精简,逻辑严密,思辨性强,表达了老子对社会动荡和安定的辩证思考。学习本篇文章,要把握其道家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
《五石之瓠》出自《庄子》,也体现了一种辩证思考,借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时要注意品味《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说理形式及效果,领悟庄子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境界。《墨子·兼爱》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
【单元学习任务分析】
任务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分析】这一学习任务是对单元选文作专题性的回顾和总结任务聚焦在“立身处世之道”上,要求学生逐篇梳理课文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再阐发它们的现实意义,以做到合理继承、学以致用。
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必须首先明确两点:梳理什么,怎样梳理?有的课文把立身处世之道直截了当说出来,有的意义隐晦而又多元。前者容易梳理,后一种情况就比较困难。立身处世之道的内涵太宽泛,所以在概括、提炼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丰富性,允许多样性。有些立身处世之道从根本上就相互矛盾,因为儒、道、墨三家济世主张不同、方法不同。如孔孟提倡“有为”,老子在方法论上大讲“无为”,庄子则走向彻彻底底的“无为”。组织学生梳理观点的时候,可以先并存,再比较。另外,在梳理这些立身处世之道时,建议先列出课文原句或关键词,再用自己的话把道理概括出来。最后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与时事、国情紧密结合的立身处世之道作为重点来讨论。
任务二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
【分析】这一学习任务借萧统和吕思勉古今两位学者的话,指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诸子散文以“载道”为主,且文辞斐然成章。任务的焦点是在让学生品味其风格特点上,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任务要求来看,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放到课堂上展示、讨论。要而言之,《论语》温文尔雅,《孟子》气势磅磷,《大学》条贯分明,其中蕴含着儒家文质彬彬、言之有物、充满用世激情的正统美学观。《老子》冷静、简约,正言若反;《庄子》汪洋恣肆,意在言外,体现了道家超拔卓荤,体任自然的精神。《墨子》实实在在,不厌其烦,重“理”轻“文”也与其学术思想一致。落实学习任务时鼓励先谈感受再借鉴一些文献材料,把这些直觉感受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有条件的话,不妨组织学生就自己喜欢的类型仿写一些论说文,文言、白话均可,以加深体会。
任务三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表格示例:
虚词
义项
例句
之
第三人称代词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逍遥游》)
助词,相当于“的”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墨子·兼爱》)
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分析】这一学习任务侧重“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作一些梳理分类工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该任务以“之”字为例,列了一个表格,作为落实学习任务时的一个参考工具,供大家借鉴。
高中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者、其、所、则、且、为、乃、因、乎、也、焉、哉、矣、亦、然等20多个,另外还有“所以”“无乃”“奈何”“何以”等多种常见的固定组合。今天在中小学教学文言文,用的是“以今例古”的思想方法,即把现代汉语词性、语法结构作为尺度,来分析和衡量古代的语言和语法现象。这种知识化未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所以,通过直观的例证去体验总结,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任务四 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分析】这一学习任务在命题内容上和第一项任务有所交叉,但侧重古为今用,也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这些源自古人的思想财富。从任务类型上看,这是一道言语类材料作文题,适用于本单元关于“审题与立意”的写作训练。写这样的作文,首先要提醒学生不要脱离言语类材料的语境意或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思想创新的源泉要鼓励学生利用新时代的新素材写出新意。当今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每天都有大量关于好人好事、模范人物的报道,支撑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古人崇尚的道德观念必然有共通之处,只要找准结合点,也可以视为一种创新
【单元学习目标】
1、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精读先秦诸子的经典论说——儒家、道家、墨家的代表性作品,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2、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3、读懂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言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培养理性精神。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任务框架与课时安排】
任务情境:品味先贤哲思,探寻文化根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时代的感召之下,历代先贤立足现实,深刻思考,探寻着不同的治世之道,寻觅着人生安顿、心灵安宁的合理路径。
斯人已逝,精神思想长存,依然指引着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
在对本单元课文做整体掌握的基础上,借助网络、书籍等工具搜集相关主题的新闻通讯、人物传记等,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读后感。小组交流分享。
召开主题分享会,可以借助图片、ppt等形式。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
第二单元
中华文化之根
单元起始课
1课时
《论语》十二章——立身处世的原则
1~2课时
《大学之道》——修身为本
1课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端说”
1课时
《老子》四章——思辨性
2课时
《五石之瓠》——无用之用
1课时
《兼爱》——博爱
2课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