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篇)2023年第11期:中华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探索(江苏:姜知宇)
【摘 要】将中华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既能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又能培育其文化意识,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本文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的具体教学案例,介绍了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特点,采用延展、对比、统整和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将中华文化融合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意识。【关键词】中华文化;融合教学;文化自信;文化意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培育文化意识”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将文化知识纳入课程内容的中心位置(教育部,2022a)。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涵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仅仅指英美国家的文化,还包括世界各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梅德明、王蔷,2022)。
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认知、理解、认同和传播中华文化,建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等,是英语课程的当然责任(鲁子问,2018)。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可以丰富英语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更客观、深刻地认识不同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本文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真实学情,采用延展、对比、统整、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将中华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意识。
一、延展式融合:在多样文化感知中加深文化体验
《课标》要求:“教材应以适当的方式介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部,2022a)。有效使用教材能实现中华文化与英语课程的有效融合,但教材受篇幅、单元语法项目、学生语言水平等影响,介绍的一些中华文化内容往往比较单一,其知识宽度与深度常常点到为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适当选用和开发教材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补充教材的教学内容(教育部,2022a)。教师要根据教材所涉及的中华文化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真实学情,适度延伸和拓展,以多样的材料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感知,让他们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加深文化体验。
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部,2022a)。教师在突破教材制约时,除了在宽度上延伸文化内容外,还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与交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将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梅德明、王蔷,2022)。
[案例1]
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的Culture Time板块介绍了“The Chinese invented the compass.” 和 “The British invented the train.”的内容。 说到指南针,学生自然会想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也想知道中国人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创造。 教师在教学时可合理延伸与拓展更多的发明创造知识,加深学生的文化体验,并深入挖掘相关文化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延伸更多古代发明,丰富文化感知,体会文化底蕴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一找四大发明的更多知识及中国古代其它伟大发明。学生会去搜集不同形式的材料,如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上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以下两个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What other great inventions do you know?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并在小组内交流,了解了更多古代发明知识,如造纸术的改进过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张衡发明地动仪等,对中国古代发明知识有了更多感知。然后,教师组织全班汇报介绍,学生借助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多模态材料,中英文结合表达。此时教师相机教学这些内容的英语表达,引导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读一篇《鲁班造锯》的小故事(见图1),并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动词(画线部分)补全故事。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丰富了文化感知,认识到中国人历来聪明能干、富有创新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6/1726484615153_0.jpg
Lu Ban and the Saw
Lu Ban was a craftsman.One day, he worked on a mountain. A leaf cut his finger. He looked at the leaf carefully. There were many teeth on the leaf, and the teeth were sharp. Lu Ban wanted to make a tool with teeth like this leaf.Soon Lu Ban made the first saw in the world. He could cut things with it easily. People are still using this tool today.
图1 Great Inventions的补充资源
2.拓展现代发明资源,探寻文化内涵,激发创造热情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Then and Now,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新时代中国人的发明创造,通过呈现图片与视频材料介绍中国科技的新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见图2)。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6/1726484615153_1.jpg
图2 New Inventions in China的补充资源
学生边介绍所知边饶有兴趣地学习新知,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了解到中国科技创新的优秀成果,形成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念和科技创新改变生活的理念,文化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文化学习情境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文化体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若语,2023)。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文化感知后,教师用开放性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se great inventions and great inventors?”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思考这些发明文化的内涵,从而引导他们树立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发明更多新技术振兴祖国的理想信念。这样的延伸与拓展融合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将中华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对比式融合:在多元文化对比中增强文化认同
《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教育部,2022a)。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观察语言和文化现象,分析和比较其异同,感悟文化多元性,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加深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
[案例2]
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中Story Time板块围绕生日这一主题,由中国女孩苏海和英国男孩迈克分别介绍了各自生日的日期、活动和感受,呈现了中英生日文化的差异。 但整个单元并没介绍更多国家生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此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比较教材中人物生日活动的异同;再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绘本,了解多元生日文化;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在对比式融合学习中加深对各国生日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
1.紧抓关键词,在比较中感受中西生日文化异同
学习文本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海和迈克生日活动的异同,抓住关键词have a big dinner与have a party、eat noodles与have a birthday cake,讨论中西生日文化的差异及其内涵。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中西生日习俗、饮食的差异及其具体含义,体会到人们对生日的期待与美好祝愿是相同的。师生对话如下:
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birthdays? What is the same about their birthdays?
S1: Su Hai and Su Yang have a big dinner with their family. Mike has a party with his friends.
S2: The twins eat noodles and Mike has a birthday cake.
S3: They are all happy on their birthdays.
T: Why do the twins eat noodles? Why does Mike have the cake?
S1: Noodles are long. They mean “长命百岁”.
S2: English people like cakes. They put candles on the cake, make wishes and blow out candles.
T: Yes. Long noodles mean “long life” for Chinese. Sweet cakes mean good luck for Western people. They both stand for good wishes, love, growth and so on.
2.精选绘本,在比较中汲取各国生日文化精华
根据生日主题及语言学习内容,教师选择合适的融合材料并将其适当改编,组织学生先阅读介绍世界各地生日文化的材料“When Is Your Birthday?”,再阅读更多关于中国生日文化的材料Very Special Birthdays。第一份材料讲述的是即将过生日的两只小精灵,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了解这些小朋友的生日时间和不同国家庆祝生日的习俗,文中不断复现本单元核心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 What do you do on your birthday?”。 第二份材料介绍了中国人过生日时人们的活动、礼物、祝福语等,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生日文化。学生在阅读中巩固了所学语言,丰富了关于生日习俗的文化认知,拓宽了国际视野;在对比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外生日文化的异同,特别是感受到中国生日文化的多姿多彩及其丰富内涵,对中国生日文化有了更多理解与认同。
3.找准融合点,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学生对多元生日文化有了丰富的感知和体验后,教师联系其生活实际,通过开放性问题“Do you eat cakes or noodles on your birthday? Why?” 启发他们思考并感悟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现在过生日时中西结合,蛋糕、面条都吃,说明不同的生日习俗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后用问题“Do Western people eat noodles on their birthdays? Why?” 引发学生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 Maybe they don't, because they don't know the meaning of noodles. 有的学生说: I think they eat noodles. They also want a long life. Chinese noodles are yummy. 此时,教师播放外国朋友过生日吃长寿面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与思考中感受到中华文化在全球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 越来越受欢迎。
这样的对比融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多元文化视角,采取客观、包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避免盲目追随、模仿异国文化,也避免拒绝异国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从而形成立体、开放、包容的文化意识,加深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梅德明、王蔷,2022)。
三、统整式融合:在多维文化视角中坚定文化自信
整体外语教育观认为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外语课程应整体设计,融合语言与思维、文化,使学生做到“学文化、启心智、达至善”(韩宝成,2018)。《课标》提出“要加强单元教学整体性,围绕主题整合或重组语篇,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育人蓝图”(教育部,2022a)。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教材,梳理各册教材之间、单元之间、板块之间的联系,整合教材内外的文化知识,在主题引领下整体设计,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在多维视角中坚定文化自信。
[案例3]
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Story Time板块介绍了澳大利亚,Fun Time板块介绍了英国。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在教学Fun Time板块时设计主题任务——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让学生从多维视角来介绍中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Step 1: Brainstorm
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并画出介绍中国的思维导图。学生需要将四年所学的中国元素,如中国著名城市、名胜、美食、动物、运动等,进行全面整合、提炼和表达。
Step 2: Sharing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分享思维导图,全班学生互相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汇报本组介绍的是中国哪些方面、哪些具体内容、运用哪些语言表达,教师适时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
Step 3: Discussion
教师提炼和总结,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把学生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进行整合,帮助他们从cities、interesting places、animals、food等多个维度介绍中国(见图3);最后以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country?”引导学生用更多形容词great、wonderful、amazing等点赞中国。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6/1726484615153_2.jpg
图3 整合介绍China的思维导图
在完成以上主题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综合复习了近四年来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提升了语言能力;又在整合的文化元素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伟大与有趣、迷人与精彩,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在向他人介绍中国的活动中也体会到传播中华文化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跨学科式融合:在多边文化视野中形成文化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教育部,2022b)。英语学科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王蔷、刘诗雨,2023)。
在开发和利用中华文化资源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主题范畴为基础,立足学生特点,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其它学科教材中寻找合适的资源,与英语学科相结合,用跨学科式的融合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多边的文化学习视野,培育学生文化意识;借助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各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中华文化小故事,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等。教师可解读这些故事材料的特点,考虑其与学生认知特点、英语语言水平的匹配度,适度开发中国故事英文读本,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学生借助对中文故事背景的理解和语文课所学知识来读懂这些用英文表述的中国故事,在主题意义理解、探究与表达活动中体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案例4]
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中Checkout Time板块以短文选词填空的形式介绍了《愚公移山》 这个中国寓言故事,复习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感悟不怕困难和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依据故事主题和本单元核心语言—— 一般过去时,教师可呈现传说故事Grinding an Iron Rod into a Needle (见图4),引导学生借助四年级时语文课所学的文言文故事《铁杵磨成针》 的知识背景,再次理解这个中国故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巩固了一般过去时的正确使用,丰富了阅读体验,又在跨学科的融合中深度理解“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Grinding an Iron Rod into a Needle
saw became answered studied was asked
Li Bai was a great poet (诗人) in the TangDynasty (朝代) of China. When he _______young, he was afraid of difficulties.
One day, he ________ an old womangrinding (磨) a very thick iron rod. He ______the old woman, “Old Grandma, why are yougrinding this iron rod?”
The old woman ________, “To make a needle (针).” Li Bai felt more curious, “How can you grind such a thick iron rod into a needle?”
“I can! I certainly can!” the old woman said. “If one works with constant effort, one can grind an iron rod into a needle.”
Hearing the old woman’s words, Li Bai was enlightened. From then on, Li Bai ________ hard. Finally he ________ a famous poet.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6/1726484615153_3.jpg
图4 补充阅读资源《铁杵磨成针》
再如,学习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关于四季的特征、六年级上册Unit 2 “What a Day!”关于天气的表达时,可以与科学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四季特点、天气变化与人们的活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学习六年级上册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时,可以与科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环境保护、灾害防范等知识,理解学科知识背后的价值,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全学科共同育人目标。
“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教育部,2022a)是《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关于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这一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自身文化学习,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意识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中华文化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与渗透,全面达成文化意识培育目标。
总之,中华优秀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相融合有多种方式,教师要解读和挖掘好教材中所蕴藏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补充合适的材料,找准融合的契合点,以延展、对比、整合、跨学科等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
参考文献
韩宝成. 2018. 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概念[J]. 外语教学,(3):52-56.
教育部. 2022a.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22b.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子问. 2018. 中华文化融入我国英语课堂的可能路径[J]. 江苏教育,(91):21-24.
梅德明、王蔷.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蔷、刘诗雨. 2023. 指向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定位、内涵、理念、目标、要求及价值[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7-8):3-10.
王若语. 2023. 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4):19-23.
译林出版社. 2014.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 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T]. 南京:译林出版社.
————————————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文化品格提升的中华文化与小学英语融合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2021/02/52)的阶段研究成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