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专栏 | 谢鹏:新高考下高中语文关键能力的考察与文言文备考全攻略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0.jpg超级周末、限时福利(仅限周末2天),买二送一、扫码了解~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1.webp
高中语文关键能力特征与文言文学习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考试评价的角度确立了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考试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所以高三的复习教学就要重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由此可见,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文言文厚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于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至关重要.
《中国高考报告(2023)》中指出,新高考背景下的考查内容不再只是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及深浅进行考查,而是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查要求.作为高三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把握高考的改革方向,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适时做出教学策略的改变,以此带领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困境,帮助学生强化关键能力的培育,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语文关键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阅读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观近几年的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对语文关键能力进行多角度的考查,主要就是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文化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思维的表达与创新能力进行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是指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未知的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中关联教材,将陌生化的文本转化为熟悉的语境,从而解决新的问题.文化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是指需要学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选材厚植文化底蕴,渗透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提高对文化的理解力,才有助于增强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思维的表达与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情境中多维度的分析思考、鉴赏评价,并能流畅地表达,将知识分析、评价、创造的一种高阶思维能力.
新高考重在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而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凸显关键能力的重点.然而,关键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培养和积累形成的.因此,新高考形势下的高三文言文复习应该打破传统题海战术,盘活当前沉闷课堂,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根植文化,关联整合,融会贯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2.webp
新高考命题注重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
(一)关联课内,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考衔接是高考命题的导向.近些年新高考的改革,从“考什么教什么”到“教什么考什么”的转变,使得文言文阅读的题型不管在形式上怎么变化,都能在我们的教材中找到“解法”.新高考所选用的文言文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不是完全陌生的.也就是说,所选用的文章是陌生的,但考查的内容却与教材有或显性或隐形的勾连.由此可见,新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高三的文言文复习中,一定要重视课内文本和考试题目之间的联系,不能完全抛弃教材这一重要的学习资源.
纵观近几年的新高考卷试题,很多文言知识点都可以在课内教材中找到出处.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1题考查的“围”“举”“劝”直接关联教材;第13题翻译“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中,“一隅”指一个方面,教材出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论语》),“审”指仔细观察,教材出处“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促织》).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3题“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中,“岁”指年,教材出处“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13题“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中,“听”指听凭,任从,教材出处“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从以上分析中发现,新高考文言文试题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接考查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更加注重教考衔接,注重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迁移能力.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13题翻译“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中,失分率较高的一个采分点是“勇鸷”,很多学生把“勇鸷”简单地翻译成“勇敢”,忽略了“鸷”的“凶猛”这一含义,从而导致失分.这其实考查的是对课内《离骚》里的“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中“鸷”的迁移能力.利用文言翻译来考查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便是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勾连文化,注重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新高考卷考查文化知识更倾向于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对文化素养的要求.新高考卷重视文化知识的考查,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语感;考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也就是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一关键能力.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3.webp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近三年的文化知识的考查涉及姓氏称谓、官职区划、宗法礼仪、律例刑法、科举教育、历法节气、宫室建筑、文化典籍等多个角度,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形成扎实的文化功底,才有助于提高正确率.近两年文化知识题向部分重点字词考查的转变,减少了对文化的“显性考查”,换成了“隐性考查”或者出现在其他题目中考查.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中第12题的D项“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和原文“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进行比对,如果知道“昆弟”是指家族兄弟,“外家”指母亲、妻子的娘家人,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因此,文化知识的积累依旧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文化知识的考查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文化自觉,更是对文化理解这一关键能力的考查.
(三)强化情境,注重学生思维提升能力
笔者认为,有效的高三文言文复习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有掌握了这一套关键能力的“渔”,学生才有可能自如有效地应对新高考.情境化试题是高考语文命题的趋势,试题一般都有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独立思考做出判断.比如对原文内容的概述题,就需要学生将具体的选项放在原文情境中去对比分析,不可脱离情境,断章取义.
文化知识题也不仅仅积累就可以,如果不顾特定语境,将积累的知识生搬硬套,那么做题依然会出错.此类命题在有意识地向情境化靠拢,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11题中对“晏驾”的解释,“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我们结合语境判断,皇帝将海瑞下至诏狱后,有“帝初崩”一句话,可以推断此时皇帝已经去世了.根据下文主事所说“先生今即出大用矣”,意思是先生即将出狱被重用了,从而得知“晏驾”是指皇帝去世的意思.
文言文简答题更加强化情境的重要性,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这道题就需要学生回到文本语境中,定位到“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这一事实依据,明确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高考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会揣摩情境,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这就是在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和提升能力。
涛语文教研团队文言文精品系列图书 用经典铸就文言提升,三本低至【5折】,扫码可了解~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4.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5.webp
关键能力考查下的文言文复习策略
文言文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高三语文教师,应该注意调整复习策略,在教学时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既能创设有趣的学习任务,又能构建网状的文言体系;既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的文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开拓宽广的文化视野;带领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困境,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
(一)回归教材,融会贯通
新高考卷的文言文的试题设置都与教材有着或显性或隐性的勾连,所以新高考文言文的复习仍然要回归教材.学生在考场上能否尽情挥洒笔墨,关键在于平时文言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在陌生的语篇中寻找熟悉的“直觉”,而是否有“语感”“手感”的关键在于平时对课内文章的章法是否了然于心,能否立足统编版教材,借鉴其文本,迁移其章法,化“陌生语篇”为“熟悉语境”.
鉴于此,我们要将勾连教材、举一反三的方法渗透在平时的高三复习课中,只有时常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回归教材课文,学会知识迁移,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因此,在讲解试卷中的翻译题时,笔者会圈出原文中的几个采分点,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然后写出一句与这个采分点相关的课文原句,并注明释义.比如下面高三某次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
(1)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
(2)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选自高三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强基联盟10月统测)
在讲解试卷前,笔者会让学生圈出采分点,然后课后自制表格并写出相关的课内原文,以便于举一反三.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6.webp
通过以上训练方式,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也让高一高二学的课文有了体现的价值.文言知识本是一个语言系统,虽然高考选用的文章未必见过,但所用多为常用字词、常见的句式.如果有一定的文言功底,那么基本上读懂文章是可以实现的.遇到翻译“卡壳”的时候,通过课文联想法,追溯已知的领域,就能找到破解之道.
(二)思维导图,助力理解
文化知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繁多而琐碎,死记硬背容易出现不少“知识盲区”.古代文化知识涉及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如果教师只是把资料全部印发给学生,期望通过默写检测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
研究表明,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实质上是一个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以图式的方式呈现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结构和路径,使人们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是比文字更加富有成效的表达方式”(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在复习古代文化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整理一个板块,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每个板块内容,再用画图的方式把知识框架画出来;然后,挑选绘制美观、清晰的思维导图印刷出来发给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让小组代表进行分享讲解,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导图绘制情况和小组分享情况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颁发奖状.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7.webp
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复习、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思维导图的分享和整合,有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此,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高三文言文的复习打破了原来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概括、归纳整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即培养学生的文化语感.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营造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语境,锻炼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三)创设情境,提升思维
新高考不仅注重情境化命题,也注重考查学生可迁移的高阶思维能力.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发挥情境教学在文言文复习课中的作用.无论是断句题还是内容概述题,都要回到文章的情境中去比对辨析,不能脱离情境,断章取义.
思维能力的关键是表达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是书本上满满当当的笔记,而是对知识点的运用与表达.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高三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在积累中得到巩固,但想要拥有更加扎实的文言功底就要进行“有效输出”.在讲解完文言文后,教师可以设置给文中的人物写一段“颁奖词”的课堂情境,比如讲解完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文言文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吴汉伐蜀,将大破公孙述的故事给吴汉写一段“颁奖词”,格式可以参照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将习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才能真正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人物/事件文学短评”.在讲解完这篇选文后,教师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我谈×××,对文中出现的历史现象或是历史人物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说说自己的感受、体验等.比如讲解2023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后,针对周尧卿这位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的出色学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我谈周尧卿”文学短评,这一过程也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和提高思辨力的过程.文学短评创作完成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认真审阅批注,然后将优秀的作品分享给其他学生.这一分享过程是“有效输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生成的过程.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评价的习惯,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加深了思维深度.
综上分析,高三的文言文复习,不是进行“题海战术”,而是让学生在做题中“复活”已学的文言知识,然后灵活运用。“温故”的目的不是“知新”,而是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为一线高三教师,要在实践中探索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路,从而实现文言、文章、文化三合一的高质量复习。
超级周末、限时福利(仅限周末2天),买二送一、扫码了解~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830/1724950955191_8.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