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中考历史试题特点及2014年中考历史备考建议.txt
2013年河南中考历史试题特点及2014年中考历史备考建议2013年河南中考历史试题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检测等,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侧重能力立意,对学生论从史出能力的考查尤为突出;试题设计开放灵活、生动活泼,情境材料以图片、数据资料呈现出来,表达出基本的历史信息供学生分析,借此考查学生对主体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运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试题“立足基础、贴近教材”,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题答案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继承了河南历史中考试题一以贯之的特色。一、试题特点1.知识点的选择涵盖面广。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基本上平均涵盖。选择题:中国近代史有第1~7题及第12题,8分;中国现代史有第8~11题,4分;世界近代史有第13~16题,4分;世界现代史有第17~20题,4分。非选择题:中外古代史有第21题,5分;中国近代史有第22题,7分;中国现代史有第23题,7分;世界近现代史有第24~25题,11分。如此布局,符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检测等的考查范围。2.强化课标,立足基础。本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都能在课标中找到依据。如课标要求“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和影响”,选择题第3题就通过描述辛亥革命的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判断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其他选择题第9题所示改革开放时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股票”,第11题考查的“863计划”,第13题《权利法案》的意义等均属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科技革命及德国史、美国史,对这些重点考点的考查都依据课标,命题稳定成熟,符合新课改理念,对我省今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检测和导向作用。3.注重能力立意。本套试题侧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旨在让学生学会概括、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题、第8题、第21题、第23题、第24题,都考查了学生对图片的认知,需要学生明确图片表达的信息,回归教材知识,作出合理判断。关于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如第4题,要求学生判断年代尺上的时间,联想发生的相关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并据此判断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国民大革命是反帝反封的重要阶段,全面抗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对照题中选项可以得出,年代尺反映的是民主革命的主题。如第8题,图片反映出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三件大事,它们起到的作用就是巩固新生政权。解答这样的试题,需要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有个整体上的把握,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第24题,要求写一篇短文,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依据要求组织所学知识,虽难度不大,但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4.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且着眼细节。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基本上都是考查主干知识,但往往在细节处设问,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对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近现代外交、中国人民的抗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拿破仑对外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东问题等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属意料中事,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中国近代化探索几年来成了考查热点,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美国史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但《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间有何联系?本套试卷非选择题每道题均为一个小专题。如第21题是“中外文明的发展与交流”,第22题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影响”,第23题是“新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成就”,第24题是“科技革命与科技人物”,第25题是“美国的崛起与发展”。
这些专题知识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以下这些理念:思想解放运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本国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国崛起的历程与启示。这也延续了河南中考的一贯特点。5.依托周年,考查历史。试题考查的许多事件属于整5周年或整10周年大事。如2013年是达・伽马开辟新航路515周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325周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230周年、马克思诞辰185周年、美国黑人奴隶获得自由150周年、卡尔・本茨研制成功汽车110周年、苏联工业化开始85周年、罗斯福新政80周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以色列建国65周年、冷战开始65周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75周年、戊戌变法115周年、三大战役开始65周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开始35周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55周年等。二、备考建议(一)开卷考试闭卷备考,把握基础知识是关键1.利用目录复习,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2.进行专题复习,建立知识的纵向联系。例: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2)1956年基本完成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颊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多角度训练,巩固掌握重点知识。(二)如何回归课本误区:回归课本就是让学生背书。回归课本的目的是把课本中的核心知识牢固掌握,理清易混点,突破易错点。围绕这一目的,方法有很多。1.线索不清楚的,自己动手构建知识框架。2.概念不清晰的,可以把关键词空出来填空、默写重要知识点等。3.经常出错的地方,自己要将其整理到一起,通过请教老师、和同学讨论逐个突破。4.事半功倍的做法,还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演练。如针对《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2013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出了44道题,如果再加上2012年、2011年中考的相关试题,其中的必考点已全部囊括,把它们有针对性地挑选出来做,留心问题所在,重点复习,这样的效果比单纯背书要好得多。(三)能力训练在平时1.平时做练习题尤其是做选择题时,不仅要能做对,还要知道为什么选某一选项,并且弄清楚其他选项为何不对。
2.注重知识小结。可先建立知识框架,然后自己写出关键知识点。3.平时作业、训练,要有意识地多做主观题,要认真做,按照考试要求做。(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活的灵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与社会热点内容紧密结合是中考历史一贯的指导思想,近年来的河南中考历史试题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粗略算来,2014 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依法治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切入角度:(1)中国法制化道路: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2)世界法制化道路:《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 年宪法、《法典》、《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内容比较和作用归纳。2.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切入角度:(1)可从晚清弱国地位是怎样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弱国地位是如何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地位又是怎样逐步提高的这条线索切入。(2)也可结合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3.20 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伟大革命)。◆切入角度:(1)三大巨变的代表性事件(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注意与改变社会性质的三大事件区分)。
(2)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南京、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人手,认识其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变迁表现和原因。(3)从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切入,分析变迁的原因(如深圳城市和衣食住行变化的原因等)。4.大国发展(政治民主化过程、经济工业化过程、国际交往密切化过程)。◆英国史切入角度:(1)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和影响。(2)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日本史切入角度: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分析、归纳。◆美国史切入角度:(1)美国崛起的过程、应对危机的做法、国际地位的变化等。(2)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和解再到合作的演变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带来的影响等。(3)从中美共同应对挑战的角度切入,理解中美合作的历史作用,如共同应对法西斯的侵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等。5.“三农”问题。◆切入角度:(1)历代农业科技发展,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2)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政策的演变和作用。6.人类交流、合作求生存、求发展。◆切入角度:(1)16 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0 世纪,全球化加速,人类日益成为利益和命运攸关的共同体。(2)二战中的反法西斯合作。
7.科技发展、科教兴国。◆切入角度:(1)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推动。(2)二战后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3)科教文化因素在日本两次崛起中的作用(五)解题技巧平时练1.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在此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对题干要做到“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是肯定还是否定角度,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答题内涵和外延。对被选项要做到“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例1 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例2 下列史实对解决民生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①萨拉热窝事件②罗斯福新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④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这两道题的答案分别是D 和B。2.材料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1)第一步,审题。
审清题意是正确作答的前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①审关键词――明确要求答什么。②审限定词――确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定、答案来源的限定。如“依据材料回答问题”,其答案来源范围自然要依据材料所给信息。③审分值――量体裁衣,根据分值判断需要答几点(中考一般每点1 分)。材料题审题要先看问题,再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特别是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这样的阅读顺序目标性强,能够提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