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9 21:07:25

让汉字活泼泼地长在儿童心里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45512_0.jpg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具体化为四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又按照课程内容整合的程度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找准支点。我们围绕“发现汉字”开展十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事实证明: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汉字素养,重视并发挥好汉字在语文学习中的支点作用,正是高质量、轻负担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一条绿色路径。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且仍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符号系统。汉字呈现着中华文明的万千气象、创造智慧和审美意趣,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汉字维系着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现在很难找到不识字的人,但大多数人对汉字文化仍知之甚少,对汉字之美也缺乏感受,更谈不上热爱汉字,即使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央视某主持人在谈到为什么会做“朗读者”节目时说:“在喧嚣的时代,要敢于回归到最本质的、最简单的、最单纯的,但也是最丰富、最深刻的文字的世界里。”小学语文教育也要敢于回归到最本质、最简单、最单纯同时又最丰富、最深刻的文字的世界里。

新课标特别强调凸显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在课程性质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旨在凸显汉字不仅是记载、保存和传承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部分,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等。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崔峦认为:“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屹立几千年的大厦,汉字就是这座巍峨大厦坚固的基石。”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提出的最基础的第一层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这部分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第二层、第三层的学习任务群如果脱离了第一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都将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审美与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曾指出:小学是接触书面语的开端,语文教学必须以提高书面语读写能力为主。口才再好,没有形成书面语,思考难以成熟、完整,优秀的理论论著、文学创作无法产生,任何大规模科学的延续性研究无法实现。孩子们将来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母语的运用能力将由此起步。书面语学习首先是汉字的学习。为此,我们需要从人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以及语文课程的本质去发现汉字学习的奠基作用和根性价值,发现每一个汉字所具有的鲜活的“种子的力量”,让每一个汉字都能活泼泼地长在儿童的心里,让汉字学习成为学生快乐体验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思维、审美的发现之旅,使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生根发芽。

汉字古老而青春的活力密码是什么?

汉字的构造机制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汉字“字音像物之声,字形像物之形”,每个汉字通过音、形的组合,激发联想,生发出无穷无尽的义。汉字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形象来表达抽象深奥的意思。比如“才”字,像草木初生的样子。初生的草木虽然还不显眼,微小、柔弱,可是却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草木如此,人也一样。无论草木还是人,要真正成才,还需要条件。“才”也表示在某种条件或结果的情况下就会怎样,比如:“我们只有呵护人才,才能让人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汉字可以用一种形象来反映出多种不同事物最本质的联系。

汉字里充满了简洁、灵活、创造、想象的无穷变化,是一种体现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审美、思维、语用的“微型结构”,而这种“微型结构”不是死板、刻板和单一的,是中国人用温情的目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后创造出的独具美感的文字。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音形义的美是融合的。每个汉字都是中国人对于自然、人类、社会呕心沥血的体验、凝练和表达,音形融合,虚实相生,灵动活泼地表现着自然、人生和社会百态。

发挥汉字的独特优势和育人价值

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先生指出:“发现汉字就是发现我们的母语,发现汉字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就是把热爱祖国的种子和汉字一样播撒在孩子们心田里。”那么,深藏中华文化基因的汉字如何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如何发挥汉字的独特优势和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用十多年的时间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从“基于汉字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到“发现汉字——文化育人视角下的母语启蒙教育研究”,再到如今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发现汉字——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母语启蒙教育”,在深入持续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我们越发清晰认识到“发现汉字”意味着从工具到价值,重新确立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重新发现语文课程的实施路径,真正回归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为此,我们编写了《字说字画》系列丛书,把统编版小语新教材1—6册书中2100多个生字逐一配上象形图和生动的解说,用孩子听得懂、能明白、会喜欢的话来说汉字,让汉字里包含的中国人丰富具体生动的想象力鲜明地站在师生面前,由此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以想象带动创造,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

我们开展了“字在语文”系列课例研究,结合汉字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经典主张,寻找儿童认知特点与汉语言文字特点同频共振的新路径,帮助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的《小马过河》是一篇比较长的经典童话课文,要求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分角色朗读课文、讲故事,辨析一些说法,说出理由等。按照以往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在规定的两课时内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结合“字在语文”的研究成果,教师不仅在两课时内全面完成了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的目标任务,还融合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通过老马与小马的对话,让孩子学习如何与家庭成员沟通,愿意帮大人做事;通过小马与老牛的对话,启迪孩子在做事遇到困难时,学会有礼貌地请教。同时,还融合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学习:通过模仿、表演朗读几种动物的对话,让孩子感受童话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在情境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结合生字词的学习。此外,还融合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请孩子们帮小马“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老牛和松鼠的说法完全相反?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分析,发现答案。最后,结合课文语句“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扣住生字“既”的学习,引导孩子进一步分析比较,水到渠成地认识并说出了“小马的个子既不像老牛那么高,也不像松鼠那么矮”。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快乐自主地学习语文,享受汉字学习的快乐,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我们创办了“南京市小学生汉字文化节”活动和“字在乐园”公益微信公众号,让儿童在故事中、在肢体模拟中、在张口朗读中、在书写中、在联想创造中、在生活中学习汉字,发现汉字之美,用汉字启迪广大师生过一种有文化意义的生活,让学习汉字成为一段有想象、有发现、有创造的快乐旅程。

当我们引领着师生在教学中发现汉字的魅力后,我们看到了三个真实的变化:一是点燃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这种热情进而影响到了其他家庭成员;二是更多的教师发自内心地觉得汉字教育有意思、有意义,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价值感;三是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清简高效、轻松有趣,为落实“双减”探索了有效路径。

发现汉字,不只是让儿童现在发现,更是伴随着儿童终身学习、发展与成长的;发现汉字,不只是发现汉字本身,更是发现汉字里蕴藏的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趣、文化气象;发现汉字,不只是发现汉字本身,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探究精神,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09日第3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汉字活泼泼地长在儿童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