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19 21:08:11

新鲜出炉 | 关于2024高考作文,语文老师们有话说

今年的语文考试结束后作文题目又毫无悬念的上了热搜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那么今年的题目体现了怎样的命题思想?

考生们应该如何立意?

重点考查考生什么样的素养?

对语文的教学工作,又有怎样的启示?

下面请看看烟台市双语实验高中

语文老师们的浅析~

课标I卷-高考真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组

厉燕老师:

今年的高考作文,深入贯彻落实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精神,聚焦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激发探究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作文题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察。

2、体现思辨性,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

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3、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

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学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彰显直面成长、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

4、精选典型素材,引导解决问题。

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0.jpg

杨艳芳老师:

这是一道情景化的思辨作文。我们是借助人工智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扼杀我们提出问题的创造和想法。青少年应该尊重问题,在问题中谋求发展,成为一个在问题当中思考成长并且求索的进步青年。

教学启示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化知识的学以致用。

在课堂上要引入具体真实的情境,这种情景才能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贴近。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均有设定有活动的情景。教师在情景中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灵活有效的迁移,引导学生在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物到人、由己到人中自由转换、自在应用,从而引领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问题意识,强化思维发散,求异求变,提升思维的创新性,争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走向主动训练思维。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1.jpg

董振华老师:

尽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现实中我们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智慧和判断力。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学会独立思考 ,发挥自己的潜能,唯有如此才能找寻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无独有偶,四十多年前梁漱鸣先生就提出了一个内核相同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问题的答案不能向外寻找,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个人感觉这次的作文题目很接地气。其实每一个对生活、对未来有思考的同学应该都想过类似的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先要把握好“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同时也要拓展视野,引导学生多思考现实。语文学习不仅在书本中,更在生活中。任重而道远,仍需上下求索。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2.jpg

谢伟伟老师:

固本培元抓根基,知识下沉提能力

本次高考作文,是典型思辨类型。既紧扣时事热点,又结合语文特点,围绕新高考的核心素养即学生能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我认为,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固本培元抓根基,知识下沉提能力。

一是固本培元抓根基。思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一要求始终贯穿于实践教学中,紧扣教材,把典型篇目有意识的组合起来,让学生有思辨意识,培养思辨思维,养成热爱思辨的习惯。

二是知识下沉提能力。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从某种角度看,新课标的实质就是“接地气”。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时事热点带入教学,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语文能力。

抓住不变的素养内核,与时代同频共振,让语文教学真正的学有所用,焕发语文的生命力。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3.jpg

唐军燕老师:

2024年高考语文落下帷幕,针对语文教学,我有以下拙见:

1.语文教学要在日常学习中,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语文的基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在一篇一篇扎实的古文背诵中,一段一段范文的积累中,一道一道练习题的掌握中才能慢慢由量变形成质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一朵花开要经历寒冷的冬天,语文基础的打造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这需要老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陪伴和引导,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

2.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做题过程放心你的思维含量,单纯靠记忆得分的题越来越少,题干和答案也越来越灵活,因此,在日常的做题过程中,不光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在讲题的过程中,给学生讲明白思维,让学生不仅知道答案,更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尤其是在考试中面对一些问法很灵活的题干,能快速找到做题思路。

3.语文的提升是语文老师一辈子的事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无论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课外的拓展,都是我们要随时汲取的内容,语文老师要像八爪鱼一样,能在教学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找提升,多读书,多观察,格物致知,用心体悟,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输出,才能想到不同的办法帮助不同的孩子提升语文素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4.jpg

高二语文组

于琬霖老师:

今年新高考1卷作文,题目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否会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首先这个题目结合了当下AI这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让我们的高考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社会生活。其次这个题目是很据有思辨性的,我们解决问题不等于让问题变少,而是应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有此展开立论就可以了。确实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问题的产生是不顺其解的,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我们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问题变得更少,科技和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扼杀我们提出问题的创造和想法的。

由此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策。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提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和写作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教育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5.jpg

孙雁冰老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然而,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让问题变少,因为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我们应以科技为桨,方能渡问题长河。

科技是提升我们解决挑战能力的助力,而非替代我们内心智慧的“启迪之光”。尽管人工智能在处理大量数据和进行逻辑推理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理解和处理人类情感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在心理咨询领域,人工智能虽能提供一些基本的建议和信息,但无法像专业心理咨询师那样,通过深入交流和情感共鸣,帮助人们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一言以蔽之,在某些需要情感理解和人文关怀的领域,人工智能仍然无法替代人类,吾辈青年应直面问题,遇到心理问题,更应注重人与人的心灵交流。

科技是辅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而非替代我们思考的“神器”。科技和智能的发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自主思考的能力。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借助科技的力量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智能代写技术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生成文章,但也可能导致原创性的丧失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警问题,并学会善避其弊。青年一代应该明确,科技是辅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替代我们思考的“神器”。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审慎使用科技手段,确保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组成的。”科技亦是如此,它们能为人类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能减少问题的产生。青年一代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面对问题,并在问题中谋求进步。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积累经验和技能,还能够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以科技为桨,渡问题长河。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我们应该尊重问题、面对问题,并在问题中不断成长、进步和求索。同时,我们也要擅避科技之弊,保持警惕和理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科技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6.jpg

高三语文组

潘显丽老师:

思辨当道!

新时代,新思想,新科技。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问世。但是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利弊相生,但终归是利大于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很多问题可以解决,但不可避免的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何惧问题?我们要勇于直面问题,勇于大胆探索并解决问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7.jpg

李慧老师:

思维模式训练,反套路化作文的典型例题。

2024年高考题目新鲜出炉,各卷题目当中,新高考1卷一如既往地展现了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辨能力的分析,题目内容中考查到了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发展及人工智能发展。

在这次试题当中,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接触到了AI发展及互联网发展,所以题目可以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是比较多的,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能够表现出来高考题目当中树德育人的目的,彰显直面成长,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

本次作文题目文字简洁,意蕴丰富,在较短的文字当中,能够更多地让学生对特定的现象进行观察,观察和归纳,提出问题能够深入地去论证。其中问题的浅与深其实是很容易得到答案的,也是知识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我们有很多的问题很难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中找到答案,而一些浅问题,则很容易找到答案。它同时可以推动人类更好的向深问题去解决和探索,所以在这个话题当中的二元思辨性也是非常强的。

从本手妙手俗手到好故事,以及今年的互联网背景之下的问题讨论,都在体现着思维能力的提升及思辨能力的增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难度日益增大,也对我们后期的教学有极大的影响和实践支撑方向。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8.jpg

尹思筠老师: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

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

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又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可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9.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9/1726751291661_10.jpg

高三年级送考的班主任合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鲜出炉 | 关于2024高考作文,语文老师们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