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5 小时前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核心素养解读及课程理解

前言: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是基于兴趣而深入学科,发展学科思维、培养意义感价值感。

获取知识不是第一位,自然而然中获得。

那如何发展学科思维、培养意义感价值感?

我们就要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大观念入手。

一、新课标核心素养解读

课标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新课标对核心素养不仅从1-9年级进行了纵向的的生长性描述,同时还提出核心素养之横截面大观念(针对不同学段学生之已有认知),需要我们在不同学段具体教学中去建构、应用。

核心素养的纵向生长性

怎么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

二、学科理解

一、探究思路梳理:

如何发展学科思维、培养意义感价值感?我们就要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大观念入手。

1、核心素养及大观念是如何被思考、创造出来的,核心素养及大观念的创造也就是伟大人物运思的过程。(国家诞生、民主、法治发展)

2、法治大观念的纵向发展,在初中教材四册书都有出现,核心素养的生长性。

3、法治观念的单元建构过程,在某个年级某个单元,结合学生已有认知、课堂讨论、临时性共识,进入新的认知循环。

二、学科本质提炼:

《道德与法治》是彰显人自身价值,关乎人抉择,并体现人之为人高贵与尊严,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学科。

道统、政统:

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遭遇到问题,基于怎样的人性假设,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案,方案又有何问题,并逐步改善与进化的过程。

道德、政治、宗教等方式的选择,都是要朝向人类最高的正义、善、幸福。

最后落到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学习,学习本质。

三、课程处理方式:

政治学科是彰显人自身价值的学科,历史处境中的抉择与创造。

语文大课程、历史课上探讨人性熠熠生辉人物的精神发展,我们在道德哲学方面,孔孟、阳明不断仁心外推、不断擦拭灰尘与层层超拔,体现出人之为人高贵与尊严,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政治哲学家的抉择与创造--- 普遍性

《政治哲学》中对霍布斯、洛克、卢梭的学习,深入理解领会伟大人物的运思过程。不论近代亦或是古代政治哲学发展,还是现代发展,都是人物的抉择与创造。是为了人类最高的善与幸福。

具体国家制度---特殊性:

中国近代的探索,有器物、制度、思想层面。从旧民主革命转到新民主革命胜利,建立怎样的国家制度及国家机构等?

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成果,结合自身国情,开创适合自身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

核心素养及课程整全理解一、

1、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身份认同与公民意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儒释道共同孕育了中国的文化底色和中国人之精神底色。

当今时代各文明的互动是世界的主旋律,我们如何接续传统文化又于当今时代绽放新芽就显得何其重要。

作为人的学科,我们首先要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追问我是谁?追问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孕育。儒家提倡修齐治平,修身在哪里修?

修自己的仁心、四端、致良知在事上磨。在和家庭、社会、国家互动过程中去修身。在和家庭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家庭的关注层次,课程中涉及到的孝与慈的四层次观念建构与践行就很关键。

修身之与社会、国家互动,基于四层次去理解友情、集体便显得尤为关键。此时你是否会追问我为什么要和社会、国家互动?又如何和社会、国家互动?

2、

个人对生命的领悟与洞察,个人有怎样的存在深度?此时对生命的意义感、价值感的追问就显得很关键,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尊严如何凸显?,青春阶段你是基于本能、心理还是基于理性面对自己的情绪、情感?青春期是培养生命的意义感、价值感的关键期。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也很重要。

我们的语文大课程、历史课上探讨人性熠熠生辉人物的精神是如何发展的,个人道德发展很关键,不断擦亮灰尘与自我超越,通过个人的抉择来呈现。

当然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尊严时时处处需要彰显,人性的光辉就在于有超越本能之自然自由、理性之消极自由,德性彰显的积极自由。

此时再回到人的修齐治平,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互动。人是整全的存在,课程设计我们结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不断螺旋上升,某个大观念只是核心观念纵向发展时所选取的横截面。通过建构核心大观念,应用核心大观念在具体复杂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得以提升,以便通过综合阶段进入新观念学习的循环之中。

儒家讲修齐治平,人要与家庭、社会、国家的互动。其实就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仁心外推,通过各种事情去成己、成人、成物、成就美好世界。在事上磨,当然就离不开课表中提到的核心素养之责任与担当。

核心素养及课程整全理解二、

1、

近代理性启蒙之后,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理性展现了其重构的一面,也彰显了其遮蔽的一面,下面我们就逐步展开。

古希腊讲城邦善、个人的善,而理性启蒙之后个人权利诉求也取代中世界的神学正义。为了权利的实现,人们论证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以及国家权力如何分配,本质上都是人们追求权利,实现自由、平等。无论社会契约论还是功利主义,都需要法治精神的保障,两者也确实将近代政治发展带向自由的方向。

我们本学期开了《政治哲学》课程,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探究如何建立理想的社会、国家模型?此时便需要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法治精神是现代政治的大创造,不同于严苛峻法。它是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出发,社会规则的作用得以彰显。

追求自由、平等,社会正义,现代公民意识是否觉醒,一帮清教徒便踏上了北美的寻梦之旅,他们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浸润,独立且自由,关心乡镇政治就像关心自己的生活。基于乡镇民主,他们逐层向上发展出联邦制度。

在发展出联邦制的同时,民主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发展三权分立进一步完善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概念与范围逐渐清晰确定下来。当然民主发展也需要法治精神的保障。

所以我们的八下教材才会在近现代政治理论发展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立自己独有的民主宪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可以我们的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总结和升华部分:

近代政治哲学从权利讲起,为了维护权利建立良好的社会国家模型,需要产生国家权力,接下来便是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分配的问题,此时涉及到民主与专制的选择,法治的保障作用。公共权力的分配与边界涉及到自由、平等问题,由权利到权力,再来保障权利。

民主、自由、法治的关系?

民主最可能成为保护个人自由不受侵犯的政府形式,而个人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又是民主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条件。

追求自由是有边界的,即是法律的约束。国家权力良序运行、民主的实现也需要法治的保障。

2、

时代的发展,伴随着哲学思潮的演进,主体间性成为话语中心,建构主义也在当代盛行,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大观念习得是通过建构主义完成。当面对核心观念纵向发展的横截面---大观念时,我们首先呈现出个体存在之深度,其次才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就比如我们的《政治哲学》课程,老师和孩子们可以假设遭遇当时的处境,自己是否可以提出洞见?我们是否可以以神入的方式去理解作者的运思,当然理解作者运思也需要演绎推理之解释,哲学家的运思本就是逻辑严谨的推理论证(解释)。当我们对某一个哲学家的观念有所领悟之后,是否可以依据学习上个哲学家建构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下个哲学家(去应用),两个哲学家都是要解决什么本质问题,只是各自依据不同的人性假设或前提,给出不同的路径。(洞察)

当你有了理解哲学大观念的工具之后,理解观念的演变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当大家都把罗尔斯的《正义论》奉为经典的时候,熟不知西方批评罗尔斯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哈耶克、诺齐克他们站在当代自由复兴的基础去阐释自己的理论。

基于前面政治制度的探究,我们此时可以更好理解我们的经济制度,还可以简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大问题,理解当今国家的很多大政方针。

三、教学任务及时间调整:

基于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思考,现需要调整教学任务及时间安排:

七上:处理七上、七下教材。主题(新、亲情友情师生情、生命、青春、情绪与情感、集体)

七下:学习《政治哲学》、《论美国的民主》上卷部分

八上:处理八上教材。主题(我与社会、社会规则、责任与担当、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法治精神(自由、平等、正义)

八下:处理八下教材。主题(宪法、权利与义务、国家制度与国家机构)

九上:处理九上、九下教材。主题(富强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美丽、和谐、和世界互动)

九下:处理中考复习

八上学期处理《政治哲学》、《论美国的民主》,和学生共同建构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国家、民主、法治等观念是如何演进的。了解脉络发展之后,更能理解我国基于自身国情发展出的我国的民主宪政、权利与义务关系、我国政治与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等。

四、总结

国家制定的核心素养基本符合我们对人的整全理解和发展的需要,只不过我们在课程处理上,对其顺序及重要程度处理上有所调整,因为这几个核心素养的纵向发展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

上面就是我对新课标核心素养的重新梳理理解,也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的理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核心素养解读及课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