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0 09:23:59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0/1726795439122_0.jpg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活动生物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经过两年的摸索我觉得把“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之一。其次,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和讨论,这些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另外,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有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规律.也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在具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学校或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并没有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或把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化的推于课外,有的甚至连教材已有的活动就一句话概括。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对于今天我们探讨活动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由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而生物课堂活动教学的种类包括:游戏类、制作类、调查类、探究实验类。那么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几种或更多生动的课堂活动方式,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化呢?经过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一、课前准备活动善于让学生动手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所以,课前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果课前的准备工作全由老师一个人包办,然后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讲这个探究实验,学生会感到茫然。相反如果课前布置学生亲自去捕捉鼠妇的游戏,学生在捕捉鼠妇过程中就会有比较感兴趣的愿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学生更愿意去做他们能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重可以发现鼠妇的生活环境,这样比老师单纯的口述更有意义。

二、课前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很多老师可能都没有做这个活动:设计“生态瓶”.如果就只给学生说要设计这个活动,以学生的意识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可能学生课后也无从下手而使这个活动无效,所以教师可以做一些适当补充,如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活动涉及哪些材料、注意事项等加以说明,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瓶”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中重视教材已有活动

人类获得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新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学生对声音、动画或实际动手操作更容易使课本知识形象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探究、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去发现生物学的价值。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调查校园内的植物”这一节活动课,有很多学校出于老师或学校其他方面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把学生真正带到校园亲身去调查有多少植物,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科,我觉得既然教材已经设计好了的活动,为什么我们不加以利用呢?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喜欢生物,还可培养学生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时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63-02

有效教学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有效教学,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就初中生物课程学习而言,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具有这样的两点含义:第一是从学习结果来看,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形成相应的生物素养;第二是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说,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习,感觉到生物现象有趣,感受到探究生物的乐趣。相对而言,后一点对于让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持久兴趣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这样的理解为基础,笔者以“运用趣味性实验促进初中生物有效教学”为题开展了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初衷

对上述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两点含义,我们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之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第一点含义实际上是在知识层面上对有效教学的要求,是传统的教学衡量的一个重点。从新课程教学理念来看,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重视知识的生成而忽略了学习主体即学生的感受。因此,应该补充第二点含义并将之与第一点含义结合起来。形成初中生物教学是否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即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能否在主动、愿意、乐意的状态下学习,并能否收获知识和形成能力。

本着这一思想,我们提出将初中生物实验趣味化,通过趣味性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从而达成有效教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回过头来看,觉得这个想法还是符合实际的。一方面,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在认识上还不太重视,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上;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实验具有自身的特点,涉及青蛙、鱼这些动物的解剖等。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而有些诸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实验学生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显微镜使用上,忽略了实验内容。因此,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实际上是两个,一是增强初中生物实验的趣味性;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有效。

二、运用趣味性实验促进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在研究中,我们主要进行课例反思,反思的内容是实验前对教材涉及的实验进行评估,看哪些实验能够进行怎样的趣味化改造;在学生有兴趣参与并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哪些策略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带领学生感受实验的乐趣。之所以强调这一策略,是因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对于部分简单的实验而言,让学生尝试去发现实验的乐趣能更有效地推进有效教学。

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我们可以以绿叶和光作为两个实验因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绿叶,寻找光源;可以用生物学史上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所做的证明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中通过方法的运用来感受实验的趣味。比如教师可以跟学生讨论用不同的植株、在不同的温度下完成的实验是否具有说服力,实验中关键要控制哪些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辨析与思考,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个实验重在对照,认识到只有使同一植株的同一叶片在相同温度下,分别处于有光和无光的状态下,得出的结论才是具有说服力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实验前的直接兴趣,又有实验设计中的间接兴趣。事实证明。这样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在积极思维中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能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挖掘生物实验内在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从而达成有效教学。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单纯通过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直接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时间一长就发现这样的策略有局限性,因为这还难以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生物学习中。学生容易满足于实验“好玩”。但却感受不到实验“有用”,因此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又进一步尝试去寻找生物实验内在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来推动他们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上面所说的“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其内在的兴趣点在于检验有无淀粉产生时要运用转换的思想,寻找可以显示淀粉存在的方法,来解决肉眼无法判断有无淀粉产生的问题。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兴趣,学生的思维也被充分激活了,学习效果非常好。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感受就是,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建构的,因此对于缺少课后巩固的生物学习来说,必须更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运用趣味性实验促进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注意点

综合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可得出运用趣味性实验促进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有两个应注意的地方。

一是要尊重学生的生成。兴趣被激发的学生经常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创造性,对此教师应予以更多的尊重。例如,当学生在实验中直接将碘溶液滴在洋葱表皮上时,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这种染色方法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维持探究问题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

1.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作用

(1)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中,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动手,将以前单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变成学生实践的乐园,让学生得到锻炼,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共同学习,让学生更加喜爱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学习,一起研究生物学科。在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忽略了他们的创造和研究能力,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并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在实验中得出结果,找出问题的症结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与教师一起学习,共同进行研究,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距离的同时还在学习效率上得到了提升。

(3)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的生物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从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日常的实验中,学习到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学科本身的使用价值。

2.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实验探索型。所谓的实验探索型就是从实验着手,教师针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验。

(2)情景创设型。教师针对于当天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中包括许多环节,比如列举出背景资料,延伸对知识的阐述,提出相关的问题,展开相应的学生研究活动等。

(3)调查研究型。所谓调查研究型,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需要,找出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明确研究的方向,然后共同进行调查研究,利用调查中所获取的资料,再进行一定的实验与讨论,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社会课题型。教师针对学过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的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社会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和联系,加强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初中生物实行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在进行生物教学中,随着大量的课题研究的进行,能够充分感受到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下面就利用我们曾经研究的“糖尿病”进行举例。

目的:对血糖调节的知识进行研究掌握,对糖尿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步骤:①对有关血糖调节的知识进行学习;②对糖尿病的诊断进行了解;③调查大家对糖尿病的认识;④总结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以及医学界对其治疗手段的研究。

研究结果: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①肾性糖尿。由于某些肾病引起的肾小管对于糖的吸收机能降低。②病理性糖尿。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发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多饮多食、尿多、体重下降。糖尿病所造成的危害:容易导致血栓、糖尿病高渗昏迷以及高血脂等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同时,病人必须控制饮食方法。

学生们通过对糖尿病的研究性学习,对糖尿病以及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做出了总结讨论,提出了很多关于治疗糖尿病的建议。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课堂中更加认真,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大大增强了学生在研究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海芬.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东西南北・教育,2011(11).

方志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09).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逐渐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角色的转变,同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等特点,充分发掘生物学的趣味性,并且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相应的探究性实验、科技制作、研究科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除此之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相关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学生自主研究相关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教师从旁进行指导,也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课题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角色,由“教书匠”转变成“引导者”,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师生互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开展师生互动教学中,主要就是引导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对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体会,进而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讲解“伸肘与屈肘”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制作相应的肘关节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先让学生观察相关模型与图片,并且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可以一边进行实验一边分析,之后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激发的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演示上肢,并且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尺骨等部位,之后对各个部位的作用予以相应的说明,让学生认真观察,进而深刻理解伸肘与屈肘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可以自主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增加知识含量,进而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初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细胞结构、基因工程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相应动植物的细胞图片等,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细胞结构,并且对其进行深刻的记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认真学习,进而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机的把握,不要太过依赖多媒体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展开教学内容的学习,以此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进行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这样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关注于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而有效促进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1.集中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1.1 学习-讲座-研讨。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学员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讲座。学员们结合讲座内容,与主讲者进行互动、研讨,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家讲座与研讨交流、学员沙龙和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特色教学、体验反思与训后提高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分享教学经验与智慧,着眼于提供专家与培训者互动的平台。

1.2 优质基地中学跟岗研修。到有特色的优质中学进行跟岗指导为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打形式,通过专家专题发言、学员参与式讨论、观摩课堂教学和以学科为载体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实施,力求在参与互动中建构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修中既注重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实践指导。

1.3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展示成果。针对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对各类培训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送教下乡,努力解决农牧团场生物学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员献课、学员教学反思、学员专题讲座、学员组织参与式讨论、专家组评课及评估考核等形式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展示培训研修的成果。

1.4 经验共享。通过“结业考核与学员经验交流有机融合”的形式,使学员之间交流分享经验。从培训内容的板块设计来看,各学科的培训形式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三大板块:(1)学员交流。学员先分组交流自己近5个月来的培训成果、个人体会、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再把小组交流中表现优秀的学员推荐到全班交流。(2)论文答辩。由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和省、市、区教科所教研员以及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论文答辩小组主持论文答辩。(3)提交丰厚的结业成果。学员需提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总结、个人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小故事、优秀公开课教案、校本研修方案、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视频案例)等内容。每个学员都将自己提交的培训成果装订成册,相关电子文本刻录成盘,并放在班上展览,以达到经验交流、智慧共享的目的。

2.分散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分散培训阶段,对返回工作岗位的学习、研究,我们注重发挥这些骨干教师在当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分散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采用的培训模式为:

2.1 个人课表学习。通过培训中心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设计教学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与培训的时间表,为学习者提供读书、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菜单”供他们自主选择,设立开放的培训和信息资料中心,创造丰富的信息环境。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养成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与本师(市)城镇内市级骨干教师结对子,进行相互听评,个别指导和相互交流,并将结对子情况作为城镇骨干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构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等,建立良好的可持续跟踪交流发展态势。

2.2 远程网络学习。培训中心利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通信开展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兵团农牧团场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交流网络,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关注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贴近教师专业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凝聚在基层教师身上的实战经验与各位专家教授的高度理论指导相碰撞、熔合。

2.3 课题研究形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指导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课题,并担任申报人,然后分设若干个子课题,组织学员分工承担研究或实验任务。其目的是使课题研究或实验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学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兵团农牧团场骨干教师基础较薄弱的情况,选择了贴近学员实际的小课题(具有近、小、真、准、高、深的特点)。

2.4 教学实践反思。这种做法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要求学员分散培训时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培训模式。具体流程为:(1)实践:组内备课、上课,完成课堂实录;(2)反思:与所在学校教师一道对课堂教学细节共同进行研讨,结合案例研讨方式,赏析课堂的愉悦与困惑。借鉴他人创意,突显自我风格,完成新的实施方案;(3)再实践:组内教师对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进行二度实践,完成第二轮课堂实录;(4)再反思,再调整,完成第二次修改方案。

2.5 特色式校本在研引领。通过与受训学员及单位的“手拉手”长效性培训机制,探索结对申报、资源共享、合作论坛、互访交流、对口支援、“捆绑式”评价、彼此促进的均衡发展模式,为学员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引领。推出一批新时期优秀初中生物教师的典型及初中生物教师工作的示范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