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0 10:02:15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0/1726797735901_0.jpg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际问题

引言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课堂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生活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各种事物,各种景象都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典型素材和资料等,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如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整个教学是有积极影响的。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新课时,数学教师可以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播放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上海东方明珠、南京鼓楼区、西方的一些建筑物、夕阳下的一棵小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观看之后继续引导:在这些画面中是否感受到数学的影子等,让学生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中体会数学的奥妙。

2.生活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综合生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的情绪,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大量地参加实践探究活动才能形成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例如,(结合图片)阳光下,一条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度呢?(图2,生众:90°)

这样的一个平面图让学生觉得很抽象,所以我带领学生拿着三角尺等工具来到操场上,分别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测量旗杆和地面所形成的角度,每个学生测量之后都在地面上画出一条线,最终呈现出上图所示,紧接着问学生: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旗杆所在思维直线与影子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自参与生活实践,会很快地理解并回答出: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本节课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算达到了。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素材围绕“生活中的数学”设计教学环节

数学贴近生活是新数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学生总认为数学是抽象、深奥的学科。而实际上,数学知识并非空穴来风,恰恰相反,数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每一节的教学环节时,都要围绕着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例题解析。

例如,在教学概率时,我选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例子: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开展有奖销售活动,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盘等分为16份,其中红色1份、蓝色2份、黄色4份、白色9份。商场规定:顾客每购满1000元的商品,就可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转盘停止时,指针指向红、蓝、黄区域,顾客可分别获得1000元、200元、100元的礼品。某顾客购物1400元,他获得礼品的概率是多少?他分别获得1000元、200元、100元礼品的概率是多少?这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非但不会感到陌生,反而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生活化

问题设置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连接和启发作用,课堂问题的设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安排和提出,另一方面是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后将问题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活数学》时,本节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那么在整个教学中需要有力的生活实例证明生活中有数学的存在。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学生每天吃的小食品袋子上有很多数字,学生会看到上面有克数等标志。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问题设置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结语

校园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讲授知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王永超.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刍议.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徐书玲.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青年文学家,2009(13).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案例内容: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教材分析:“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上册中安排了“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等内容,这些都为“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本节内容前面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与乘法运算,学生对“符号化”运算有了一定的操作体验。教材把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分别计划了两个学时,共4学时的时间。

一、引导发现

看看下面题目,大家按照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看有什么规律。

(1)(x+5)(x-5);(2)(x+6y)(x-6y);(3)(2X+3)2;

观察以上算式与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否自己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评述: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的重要公式,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用途很广的一个公式和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掌握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情况下,教师积极引导发现,进行问题设计,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

二、推测结论

大家发现的规律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多项式的乘法公式。下面,大家再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一下推断。

(1)(a+b)(a-b)=(a+b)。a-(a+b)。b=a2+ab-ab-b2=a2-b2

(2)(a+b) 2=(a+b)(a+b)=(a+b)a+(a+b)

b=a2+ab+ab+b2=a2+2ab+b2

(3)(a-b) 2= ?写出了如下公式(a-b) 2= 2,大家能继续做下去吗?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计算呢?

我们把(a+b)(a-b)=a2-b2叫做平方差公式,(a±b) 2=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公式。大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公式的结构特征吗?

评述:对公式的推测结论过程实际上也是巩固已有知识,积极进行数学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推测结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积极进行总结是开阔学生思路的重要过程。

三、探讨解法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板(如图1(1)),如果在它上面截下一块边长为b(b< a) 的小正方形,剩下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1)

(2)

图1 平方差公式示意图

图1(1)剩下图形面积为a2-b2;

图1(2)剩下的图形面积为(a+b)(a-b)。

所以,(a+b)(a-b)=a2-b2。

评述:这样的探讨解法教学实践过程有其意义,这样做,一方面有图形刺激强化平方差公式(a+b)(a-b)=a2-b2的记忆,另一方面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代数公式的几何背景,进一步挖掘数形结合的思想,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认识。

我们运用相同的方法,来探索一下(a+b) 2=a2+2ab+b2的几何意义(图2)。

图2 完全平方公式示意图

(a+b) 2=a2+2ab+b2

(a+b) 2=a2+ab+ab+b2=a2+2ab+b2

评述:多项式的乘法公式是一个层面的材料性知识,这样集中讲,可以较充分地克服机械记忆和模仿成份。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总结,对一些知识进行梳理,充分利用好公式的几何背景,从而多方强化学生的记忆,达到巩固知识、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认识体系的作用。

四、知识综合

计算:(an-b)(an+b);(a-1)(a+1)(a2+1);(2xy+1/5x)2;(x+3) 2-x2

评述:公式中字母的任意性是本节知识的难点,在教学中应予以强化。对公式的变式应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此,可以让学生讨论方法,通过不断总结,对思路进行理顺,更深层次地加深对公式结构的认识,了解它的运用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是学科知识内容精髓的生动“代言”,是教材学习要求的有效“承载”,更是教师教学目标意图的重要“展现”。案例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案例教学看似对数学问题的讲解活动,实际需要综合多方面教学要素,结合学与教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施教,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要求和标准随之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案例教学更关注学与教之间的互动,更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及情感情操的培树。笔者以为现行初中数学课堂之中的案例教学活动,将视野放置案例教学的整个全过程,渗透以生为本思想、体现能力培养是第一要务。鉴于上述感知,现简要论述对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活动的认识及思考。

一、教材要点要义融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为数学教材教学服务,案例应是数学教材要义的深度概括体和集中展现体。数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对象巩固强化对所学数学知识、所获解析技能的认识和理解。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活动时,要将设计数学案例作为首要工程、基础性工作,把教学意图、教材内涵等融入数学案例之中,设计的数学案例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使初中生通过数学案例这一“镜子”窥探教材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及教学目标要求,从而让初中生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数学知识内容要义,感受更真切的数学教学目标要求。

如“等腰三角形”一节课案例教学时,教师在案例预设环节根据该节课“经历剪纸、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能够探索、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以往初中生在该节课学习认知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如图所示,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等数学案例。该数学案例的意图是考查初中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利用情况。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上述针对性数学案例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内涵,并对其使用注意事项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二、双向互动交流渗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案例教学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和重要环节,自然秉承数学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特性。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独自为阵”的单边个体行动,而是相互贯通、相互配合的协作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入其中,深刻互动、深度配合,才能实现学与教主体和主导特性的有效展现,才能使学与教活动效能的“最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互动特征,双向特性,将案例讲解的过程转化为师生互动的过程,组织初中生参与案例探析活动,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个体围绕案例的解题思路及解答方法等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沟通等,促使初中生更深入地思考、研析,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

问题:已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A(-2,3)、B(m,-2).(1)求这两个函数关系式;(2)求该一次函数图像上到x轴的距离为5的点的坐标;(3)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某一支上任取点M(a1,b2)和点N(a1、b2),若a1

初中生个体之间感知问题条件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得到其认知体会:该问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特别关于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教师与初中生围绕解题要求,共同梳理题意条件关系和内涵,指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采用待定系数法、观察图像的方法予以解决。在解决第三小问时要充分考虑两个点所在象限的异同情况。

初中生自主思考探知得到解题思路,教师予以强调,初中生进行思路完善,开展解题活动,过程略。

三、主体参与探析纳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发展性

案例: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BD、CE是高。求证:OB=OC;如果∠ABC=50°,求∠BOC的度数。

初中生解析:结合问题条件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形式,求证得到OB=OC。要求∠BOC的度数,可以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A的度数,然后通过四边形ADOE的内角和得到∠DOE的度数,从而得到∠BOC的度数。

教师点评:该问题主要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

初中生修正解题思路,得到其思路为: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以先证明ABD和ACE全等,得到条件进而证明BOE与COD全等,从而得到OB=OC。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得到∠A的度数,然后通过四边形ADOE的内角和得到∠DOE的度数,从而得到∠BOC的度数。

教师组织初中生合作探析归纳解题方法:通常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计算角度时一般都会利用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内角和性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初中生成为案例教学活动的实际践行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深度参与到了案例讲解的全过程,其探究数学的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及推导归纳的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和发展。

由此可见,初中生参与其中的案例教学,贯彻和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永远是第一核心,能力永远是第一要义”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讲解进程中将初中生学习技能锤炼和培养渗透于案例讲解中,既要提供初中生进行案例感知、探析、解答的亲身实践活动机会,又要重视初中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和点拨,保证其探究活动的效果,针对他们解题中出现的认知疑惑、解析困难等情况,予以及时、科学的指导,在推动初中生数学解题进程的同时,实现数学探究分析效能的提升。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有始终遵循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放置于核心地位,凸显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要义,既注重主体的认知、解析训练,又强化过程的指导和讲解,实现案例教学效能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优化

一、引言

初三数学复习课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特征,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促进系统化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目前,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数学复习课对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学习过程的优化策略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预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预习效果与教学效率直接相关。教师精心准备的“学案”中,预习部分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按照“学案”中需要预习的内容开展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教师设计的“学案”质量决定着学生的预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既要照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每一位学生,其内容又要有梯度地层层递进。对于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来说,教师要将预习活动安排在课堂初期,严格控制预习时间和预习难度,一般情况下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复习课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好充分的预习,进而节约课堂时间。经过预习,大部分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点有了回顾,培养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自学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数学复习课的预习,学生可以完善数学知识的构建,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课堂上的展示交流环节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展示。展示交流可以分组实施,利用成绩较好的助学者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再将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中讨论,由成绩一般的学生参与组间交流讨论,进而集中全体智慧共同解决。展示交流是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效果,该环节针对性强、活动内容多。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良好沟通交流环境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展示交流,使每位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勇于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纠错”,在师生、生生相互争论中获得自信。

(三)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独立团体。每组包括8名学生:较强、中上、普通、较差各2名。小组内部每名成员都承担着分工角色,相互合作、沟通、帮助、促进,以实现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上和普通的学生想法也能启发强者,达到思维互补的目的。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小组中不同认知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对小组合作产生兴趣,在相互转变角色中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发挥其在小组中的作用,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有了个性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组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体验到乐趣,帮助学生身心成熟发展。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小组合作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