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doc
1类别小学语文编号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浅谈“语文味”课堂中的词语教学【内容摘要】: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语文味”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在实践中如何进行词语教学,以凸显“语文味”的本色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词语教学的作用、词语教学的方法、走进词语大千世界三方面阐述“语文味”课堂中的词语教学。【关键词】:语文味;课堂;词语教学一、一杆秤掀起红盖头“语文味”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它源于文本,扬于课堂。文本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基础,脱离了文本,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其味也就断了气源。上个世纪末,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弱化了文本的情感因素,陷入了机械训练的误区,致使语文教学备受指责。《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拉开了语文课改的大幕,语文教学的春天来了!我们看到:语文的“人文性”受到高度关注,成了课程改革中一面高扬的旗帜,“工具性”遭遇空前冷落,人人“违言”训练.一时间,语文教坛到处充盈着“人文”、“自主”、“感悟”、“探究”等时尚用语,从普通教师的“家常”课,到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多媒体、网络资料、合作学习铺天盖地地涌入课堂,整个课堂你说我说大家说,好不热闹。但是,这异彩纷呈的背后是什么?是喧嚣,是浮躁,是虚假,是语文的异化,是“语文味”的丢失。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叶圣陶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语文味”怎么来?“语文味”是从2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语文味”是咀嚼出来的。咀嚼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咀嚼好词佳句。有时仅从一个字入手,含英咀华,就能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正像花生一样,不炒不嚼,就不会散发出香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以词解词,应该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词语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并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对文本的体会。二、词花齐放春满园1、创设情境,感悟词语的音、形、义。课文中的词语,有的生涩、偏僻,有的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程度。薛法根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活化石》有这么一句话: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对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辨认”是个生疏的词汇,仅从字面上理解,学生较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这样设计:多媒体出示落叶图片,教师描述,秋天,金黄的叶子像一只只蝴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枚枚邮票从远方飘飘悠悠地飞下来。出示许多树叶,请学生在一堆树叶中寻找银杏叶。学生仔细找,反馈,朗读句子。教师小结:这句写“银杏叶”的话给了大家很深的印象,所以我们能从那么多叶子中找出一片像小扇子一样的银杏叶,这叫做“辨认”。谁还想来辨认辨认?语言训练:我还辨认出银杏叶像„„小结:银杏叶长得那么与众不同,难怪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本课词语教学,我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在说话、听话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理解词语,记忆词语水到渠成。2、启动想象,丰富词语的意象、画像课文中的不少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而由于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从词语中得到的往往只是抽象的意义,难以形成具体的画面,因而难以获得真3切的感受。
为此,对具有丰富形象内涵的词语,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合理想象,显化形象,使词语变成活的画面,化作活的意境,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情境的感受,真切具体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有这样一句:“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为引导学生从“小心翼翼”中感受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盗取火种、保护火种而造福人类的精神,我这样设计:读句子,边读边想,具体描述从“小心翼翼”中看到的形象。学生有的说:“从‘小心翼翼’,我好像看到普罗米修斯带着火种在空中慢慢地走着,他知道,火种熄灭了,就会前功尽弃。因此,他不断告诫自己:‘普罗米修斯呀,千万要小心,一定要把火种带到人间,让它去造福人类。’”有的说:“从‘小心翼翼’,我好像看到了普罗米修斯小心保护火种的样子,他不住地用身体护着火种,生怕有什么闪失,突然一阵大风吹来,他赶紧蹲下来,用身体挡住了风头,终于躲过了这一关。”这样,借助词语形象的显化,充实了语言画面,丰富了语言情境,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3、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叶圣陶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
”《两只鸟蛋》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生命,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学生初读句子时并不能体会鸟妈妈的心情。此时我问:生活中,你的爸爸或妈妈有没有焦急不安的时候?请你告诉大家。生:我的家突然着火了,爸爸和妈妈焦急不安。生:放学了,我没有及时回家,妈妈焦急不安。生:我到公园里玩,一不小心迷路了,我和爸爸、妈妈都焦急不安„„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不是生硬地照搬字典解释词语,也不是简单地听老师朗读,让学生理解意思,体会感情。而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话,谈感受,十分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鸟妈妈的心情。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语言。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4、相互比较,悟出词语的真实面目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当重视近义词的辨析,使他们能够精确地反应事物、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准确地表情达意。在讲解“五光十色”这个4词的时候,我先出示了东方明珠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通过图片来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就抓出了一把彩笔,让学生区分“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两个词语的区别,这样一比,学生自然很容易就分清了两个词语的区别,从而加深了对“五光十色”的理解。
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性一旦被激活,他们所表现出的潜能是令人叹服的。教师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应合,学生的思维就会如泉奔涌,东方明珠的美丽也自然在其间有了体会。 5、读品共舞,体验词语真情感 课文中的不少词语,折射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应了人物的丰富情感。对此,可引领学生凭借词语,联系课文,深入探究,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从而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领悟语言的情感内涵。如上述《两只鸟蛋》中的句子,学生初读课文时,未能体会鸟妈妈的心情。此时,也可这样设计:鸟妈妈左看右看,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就是鸟妈妈,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读读句子。从“焦急不安”你感受到了什么?读读句子。这样,读悟结合,以读为本,以悟促读,从而走进了鸟妈妈的心灵世界,真切而具体地感受了鸟妈妈对孩子的担心、牵挂、焦急。 6、按块重组,创造词语教学新天地 词语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敏感点,早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一词语教学原则之说。当前语文教学存在淡化词语教学的现象,其中词语教学难以实现突破和创新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王崧舟教学《二泉映月》时,把课文中的词语按块重新组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打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壁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王老师巧妙地把词语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意境幽远,读起来朗朗上口。他反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王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词语教学既不能搞单打独斗,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得杂乱无章。而是要应教学之需要,梳理归类、重新组合,为学生理解记忆提供方便,为教学内容的启承转合,为营造教学的意境服务。只有这样,词语教学才能教出个性,教出风格。5 一枝独秀不是春,词花齐放春满园。词语教学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应根据词语本身,课文内容灵活采用某种方法,反复咀嚼,如此,课堂中的“语文味”儿更浓,词语教学的春天也会到来。三、走进词语的大千世界 小学生写作文时,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咬着笔杆子,无话可说,或不知用哪个词语表达,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想应当在阅读教学中,以有效的方法构成课文与词语的联系,促进词语反复再现、不断激活,学生对常见词语渐渐熟悉,日积月累,他们语言仓库中的词语数量便会不断增加,便会在词语这个世界里领略无穷的奥妙。 1、借助语境,替换词语。 与课文语境相关的词语很多,阅读中可通过词语与词语的替换,促进对语言的深入感悟,促进词语的不断呈现。
如:课文中有描写人多的词语,可促内旁通,融会贯通地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词语也是描写人多的? 2、借助语境,联想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通过课文内容的处理,借助语境,引导学生运用词语,以促进内容的感悟,词语的激活。如阅读《将相和》中,“完璧归赵”一段,一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词语填空:(1)秦王写信给赵王说以城换壁,赵王认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左右为难);蔺相如认为还是去好,而且认为完全可以不使壁白白落入秦王手中,显得那样——(胸有成竹)(2)蔺相如见一心赏壁,无心交城,便假说壁有斑点,——(轻而易举)地把壁要了回来,这是——(出其不易、攻其不备)。(3) 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教壁,其实他用的(缓兵之计),这样可以赢得时间来个——(金蝉脱壳)。 3、借助画面,丰富词语。 课文中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展现,形象、直观,让学生借助画面,说说头脑中记忆的词汇,学生会很感兴趣。人教版第二册语文《识字3》描写的是几幅美丽的春天的画面,可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用词语说说。重视词语的内化策略,学生在写作文,说话时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褪尽耀眼铅华,重视词语教学,彰显语6 文本色,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小学语文教学》2006 年第2 期 (3)《“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小学语文教师》2008 年第1 期(4)《词语的内化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6 年第2 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