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展台】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教考衔接原创作文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教考衔接原创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语必修上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其中五首诗歌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志士仁人、革命先辈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甘于奉献、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青春品质。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对“青春”有着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津:这是一道围绕“青春”展开的作文题目,其材料的思辨内涵聚焦于“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品质”。必修上第一单元展现了志士仁人、革命先辈们令人敬仰的青春品质,为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之路树立了榜样。
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青春的确应具备多种品质:敢于担当,勇挑时代责任,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努力;敢于创造,发挥创造力,突破传统思维;甘于奉献,心怀大爱,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执着追求,坚定信念,探索人生价值;坚韧不拔,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持之以恒。这些品质是青春的脊梁、活力源泉、底色、方向标和定力,只有拥有它们,青年学生才能在青春岁月里,奏响青春最强音,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所以,在构思行文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甘于奉献、坚韧不拔、执着追求”这样的关键词,深入挖掘其内涵,以具体的事例去深刻阐释新时代青年如何在这些品质的引领下,筑就青春的不朽。
在新时代征程中,筑就青春的不朽
青春,是人生最绚烂的篇章,她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希望。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征程中,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应以志士仁人、革命先辈为前行的榜样,筑就青春的不朽。
毋庸置疑,筑就青春的不朽需要我们秉承先辈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无数青年志士以担当为笔、以奉献为墨,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到邓世昌黄海海战的壮烈;从毛泽东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毅,到闻一多不畏强权的刚正……他们皆以青春担当与奉献筑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精神,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复兴和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担当与奉献中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
不仅如此,筑就青春的不朽还需要我们秉承先辈执着追求、敢于创造的进取精神。在那个科技落后、百废待兴的时期,众多青年先辈以追求为帆、以创造为桨,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从钱学森毅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到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弹;从王进喜带领工人艰苦创业开发大庆油田,到郭沫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创造新秩序……他们皆以青春的执着追求和敢于创造筑就了国家的辉煌。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对未知与挑战,我们青年学生要传承他们的进取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追求与创造中实现青春的不朽。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确有不少青年,缺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他们一旦遭遇些许挫折,便轻易选择放弃,随后渐渐忘却了青春理应肩负的使命与担当,忘却了青春应有的不懈追求与伟大创造。于是乎,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一味地追求那短暂的快感,完全忘却了自己前行的正确方向。殊不知,青春的不朽恰恰需要这种顽强不屈的毅力作为坚实支撑。唯有拥有如此毅力,青春才能绽放出不朽的光芒。
所以,每一位时代青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你怎样,中国就怎样”的深刻内涵。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秉持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传承执着追求、敢于创造的进取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在战胜挫折中绽放青春不朽的光芒,为新时代的征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新时代征程中,让我们以青春之名,践行先辈之志,用担当扛起责任,用奉献书写忠诚,用追求铸就卓越,用创造开拓未来,用毅力战胜困难,以吾辈之青春,筑就青春的不朽,成就国家的辉煌未来。
高分借鉴:
1.从逻辑上看:作文开篇点明青春充满无限可能和希望,提出在新时代征程中新时代青年学生要以志士仁人、革命先辈为榜样筑就青春不朽。接着分别论述筑就青春不朽需要秉承先辈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以及执着追求、敢于创造的进取精神,随后指出现实中部分青年缺乏顽强毅力的问题,最后呼吁新时代青年要以先辈为榜样,综合各种品质和精神筑就青春不朽,为新时代征程贡献力量。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 “毋庸置疑”“不仅如此”“然而”“所以”等词语,使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从思辨上看:文章对筑就青春不朽进行了深入思考。既肯定了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和执着追求、敢于创造等精神品质在筑就青春不朽中的重要作用,又指出部分青年缺乏顽强毅力的现实问题,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不同品质和问题对青春不朽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说服力。
3.从论据上看:作文摒弃了俗套的论据,列举了林则徐、邓世昌、毛泽东、闻一多、钱学森、邓稼先、王进喜、郭沫若等不同时期的人物事例,这些素材富有深度、饱含思想,体现了考生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积淀。这样的论据能够触动心灵,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与情感共鸣,使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48393132_0.p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