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1 11:05:31

链接优秀中华之传统文化 赋能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

张振生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永安学校,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在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制课作为初中思想政治学科重要分支之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承担着重要使命。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道德观念与认知并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生长过程中出现偏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材针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育特点进行了相应的课程安排,并以丰富的教学材料拓展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更为科学性、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道德;法治课堂

引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诞生了许多影响深远、流芳千古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发挥其独特作用。结合课程标准,道德与法制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底蕴,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重要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道德与法制课也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我国的《道德与法制》课程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道德与法制课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部分,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任务。《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核心思想内容,将其提炼为“仁者爱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来进行合理改编和拓展;在教学内容上,既可以选取儒家经典中与《道德与法制》学科相关的内容,也可以选取儒家经典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材料。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状况等差异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特点,合理选取道德与法制课堂需要用到的内容,并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形式和活动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材呈现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感悟传统文化。

因为教材中所蕴含着丰富、深刻和生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具有极强吸引力。而教师必须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此外,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目,也是德育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课堂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对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的是: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做到有准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在道德与法制课中,从传统的礼仪、节日、家风等方面切入,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们感受、了解和体验我们的优秀传统人文底蕴。要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增强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去。

(一)教师应树立起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还可以从历史人物、古代文物、古遗址等展开课堂讲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自信。同时还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和近代著名人物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勇担社会责任》及《维护国家利益》两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文化渗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青春、格调、追求的含义。同时,也应当让学生明确“规范”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爱国”与“法治”的思想,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并延伸发展成为“家国情怀”、“天下己任”的核心思想与精神人格。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以及“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让学生理解责任与义务,并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青春时期的责任与义务,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青春与生命的真谛,促进学生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出发。

(二)构建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课堂教学的机制

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学校还可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的选修课或讲座,如:中国传统武术、舞蹈、国画等课程;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在活动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征文活动或者演讲比赛等形式来丰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作品展示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唱的等各类作品展示出来,并将这些作品发表在学校网站上、宣传栏中。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丰富的社会生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如“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等思想,能够获取学生的认同感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认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意义。通过丰富的社会生活案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并想象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内容,进而展开讨论。另外,也可以拓展介绍更为更富的具有国家及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让学生在了解更多丰富的国家文化瑰宝的同时,还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更深刻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与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爱国主义思想意识。

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如:“我们从哪里来?”“我是谁”——中国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哪里来——国家之起源;我们从哪里去——世界之根本。如通过举办书法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平时练书法时书写出的漂亮字;又如邀请专家来给同学们讲道德与法制课,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当代法制建设中发生过哪些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事件等。

(三)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好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在人教部编版《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我们在公共场所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以此为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让学生积极地从生活中去实践所学习到的内容。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社会规则以及秩序的概念,理解在公共场所应当注意的言行举止,并将尊老爱幼的思想贯彻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习生活之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情境,模拟在公交车、游乐园等公共场所,帮助学生领会公共场所秩序及尊老爱幼行为的标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让学生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学生关爱、理解他人的行为的培养,是学生承担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基础,教师应当让学生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文化思想,并将之传承。

在爱与责任的教育过程中,如开展《师长情谊》的教学时,通过教材内容,让学生理解并尊重教师与父母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爱,并充分体会教师与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作用,保障学生与教师、家长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促进家庭环境融洽和谐,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的认可程度。爱与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

(四)注重实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目前,部分学校实际教学与传统文化呈现分离状态,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够积极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了历史的沉淀,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是蕴藏着优秀文化理念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节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之外,也能够避免学生的道德操守与相关要求不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科目存在一定差异性,应秉持着深层次的理念,倘若仅仅局限在浅显的层面,那么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眼界较为狭窄。所以,教师应以现代化的视角进行教学,使学生及教师交流相关内容,开启探究传统文化的道路,使学生满腔热血的投入学习中。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就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此节目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而且诗词的魅力也十分明显,这和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存在较大的相似度。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作业,鼓励学生及家长共同观看,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和道德与法治知识存在哪些共通之处,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学习更多知识,此方法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教师还可以引导同学们通过搜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和道德思想中有关优良品质等内容并加以整理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来展示给同学们学习。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当中,我们要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价值,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五)遵循传统文化教学和课程教育的基本规律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角度分析,教学场景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教学场景,避免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碍形成相应的价值诉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蕴藏了丰富情感及智慧的宝库。如果教师仅仅简单的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受到限制,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负面影响。此时,教师必须掌握合理构建学习场景的技巧,全面贯彻落实此项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增添新的生机。所以教师应构建关于学习主题的场景,与传统文化素材息息相关,避免知识教学较为单调。

例如,在《共奏和谐乐章》以及《美好集体有我在》的教学中,这几课均以集体生活为核心,为了帮助学生摒弃不良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场景:课前准备充足的糖果,但实际发放糖果时并不全都发放,而是发放总数的二分之一,但此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没分到糖果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糖果,教师继续为那些愿意分享自己糖果的学生发放糖果,形成了和谐、融洽、友爱的氛围。教师应认真观察分糖果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态度,了解学生与同伴分享糖果时的行为举止,从而讲授相关话题,以该场景为主题,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及不足。此时讲解能够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谦让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谦让除了是传统家庭美德之外,也是建设集体不可或缺的因素。

(六)重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内化

在人教部编版《和谐与梦想》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与民族发展的介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来自祖国不同地区为了同一个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们的共同信念。让学生通过对我国文明的起源、科技的发展、社会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进步等方面进行学习与理解,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了解我国文明与精神的发展,从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民族文化等内容,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与人文情怀的培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促进学生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更为深刻地学习并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课堂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多地学习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与思想,将之作为行为与学习生活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应转变落后的教育思维及教学方法,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了解不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重要性,分析其适合应用在哪个课程中,在相应的课程融入合适的传统文化,为学生讲述相应的典故,拓展教学范围,避免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较为空洞,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也并不是枯燥的。此外,教师还应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提问学生观看后的心得体会,为学生讲解和道德法治学习之间存在哪些联系,鼓励学生以文化视角学习相关内容,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积极结合教材的内容,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与文化,来引领创新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李晨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导师:余全介.浙江海洋大学.2022.

刘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导师:宫晓燕,邢敏.山东师范大学.2022.

史珂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策研究.导师:黄富峰.聊城大学.2022.

阎亮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路径研究.导师:高青兰.西华师范大学.2022.

郑晓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策略研究.导师:雷结斌,李玲青.南昌大学.20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链接优秀中华之传统文化 赋能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