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1 14:03:01

【高考地理】高考要重视“教材活动”,全国卷关于地理过程考查的评析(2021-2024)

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9~11题,考查珊瑚礁的形成过程,思考地貌发育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机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0.jpg

第9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火山体顶部平缓程度不同;珊瑚礁发育程度不同。推理判断和科学探究:受外力侵蚀作用,火山体顶部应逐渐变得平缓;珊瑚礁发育应该逐渐增大增高。根据以上地理过程和图示关键信息可判断,按照②④①③的顺序,火山体顶部逐渐变得平缓,珊瑚礁发育逐渐增大增高,不仅符合火山体顶部逐渐遭受侵蚀的过程,也符合珊瑚礁逐渐发育的过程。

第10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据材料“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可知,珊瑚礁一般发育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高出海面的地方不会发育珊瑚礁;据图可知,④阶段显示珊瑚礁已经出露海平面。推理判断和科学探究:因为珊瑚礁是在海面以下形成的,所以④阶段出露海平面的珊瑚礁发育时在海平面以下(当时海平面上升),之后珊瑚礁出露海平面是海平面下降导致的;由此推理可知,最后一个阶段是海平面下降,对照答案只有A项符合要求。从珊瑚礁的发育规律探究,一般来讲,珊瑚礁是在坚硬的基底上逐层向上发育的。因此珊瑚礁要发育到较大规模,需要海平面上升或基底下沉(速度不能超过珊湖礁的发育速度)。图示④阶段围绕火山体发育了较大规模(厚度较大)的珊瑚礁,说明有一个火山体沉降或海平面上升的过程;最后珊瑚礁出露海平面,说明海平面最后是下降的,或者说火山体是上升的,此时珊瑚礁将停止向上发育(海平面上升后才会再一次向上发育)。

第11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可知,珊瑚礁一般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推理判断和科学探究: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属于温带海域,限制珊瑚礁形成的关键条件是水温。该海域能够形成珊瑚礁,说明水温高于同纬度的其他海域,主要原因是这里受暖流影响而增温,因此C项正确。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中低纬度的大洋西部为暖流,由此可进一步印证以上判断。

全国甲卷第37题,考查祁连山山麓的地貌、沉积物组成与地表植被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学会从时间空间、内部外部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1.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2.jpg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全国乙卷第9~11题,考查苔原带的分布规律及变化机理,要求学生理解苔原植被的分布既要有满足其生长的光热水土等外部环境条件,又要有种子传播的决定性作用。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3.jpg

参考答案:9.D 10.B 11.D

从能力素养角度来分析,第9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可知,受北冰洋限制,亚欧大陆苔原带北界不能向高纬度发展。推理判断与科学探究: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南界会向高纬度退却;受北冰洋的限制,其北界不能向高纬度发展。因此,亚欧大陆苔原带分布宽度进一步缩小,分布面积会缩小。

第10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由设问信息“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可解读出关键信息,亚欧大陆北部在东西方向上气候相似,温度和湿度差异较小,均适合苔原带的分布。推理判断与科学探究:苔原带适合分布在气候寒冷、湿度较高的环境,对温度和湿度较为敏感;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北部,说明东西方向上温度和湿度条件相似,均适合苔原带的分布。亚欧大陆北部不是降水最多的地方,其土壤湿度较大的原因是有一定的降水量、纬度高、太阳辐射弱、蒸发量小等。

第11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可知,苔原带分布范围未扩展到祁连山基带。推理判断与科学探究:祁连山纬度较低,在冰期时,基带气温较高,因此苔原带不会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附近扩展到祁连山基带,极地特有种灌木分布范围也不会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附近扩展到祁连山基带。气温升高时也不存在极地特有种灌木分布范围从山麓向海拔高处变迁的可能,所以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

2023年:

1重视地理过程考查,增强知识融会贯通

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如全国甲卷第6~8题,基于希腊某区域水系演变历史,考查断层作用产生的河流重组过程与机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4.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5.jpg

又如全国甲卷第9~11题,要求学生解读典型剖面,分析地形和水分条件对区域植被分异与演化过程的影响。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6.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7.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8.jpg

再如全国乙卷第7~8题,要求学生在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探讨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塑造过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9.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10.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11.jpg

全国乙卷第37题,围绕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排放特征、大气环流等方面思考气流与二氧化碳扩散过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12.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14.jpg

2024年

1.注重考查地理过程,着力培养探究能力

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角度,重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全国甲卷第37题,以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形成和演化为素材,探究自然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5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6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15.jpg

(1)据图5,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6分)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4分)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张”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8分)

(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4分)

全国甲卷9~11题,以青藏高原东缘为背景,以沉积剖面中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多种地理要素与过程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探索兴趣。

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9~11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1/1726898581843_16.jpg

9.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10.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

11.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地理】高考要重视“教材活动”,全国卷关于地理过程考查的评析(202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