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
1、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地理学习中,一些学生不能明确区分一些内涵和外延较接近的概念,致使答题时常出现错误。现将初中地理教材中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如下:1、大洲和大陆大洲是大陆和大陆附近的岛屿的总称,大陆则是面积广大的陆地。例如,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陆则只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2、海和洋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在中央,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大致隔开。例如,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属于太平洋的边缘海。3、地形和地势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它不仅2、包括地势的高低起伏,而且包括范围的大小、坡度的陡缓等不同状况。地势仅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台湾省地势则是东高西低。地理基本概念解析4、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 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5、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
3、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6、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 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7、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
4、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8、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9、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
5、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10、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11、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扣除蒸发量等损耗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12、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13、水资源、水利
6、资源与水力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14、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15、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16、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
7、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17、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18、半岛和岛屿:深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与陆地相连。大陆岛:原来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与大陆分离了,可能是陆地下沉,海水入侵,也可能是由于断裂,海水淹没了断裂凹地。大陆岛的地质构造,生物界都与原来分离的大陆相似。如格陵兰岛,台湾岛,海南岛等。火山岛:由火山自海底喷发而形成的岛屿。一般面积小,高度较高。如:夏威夷群岛、亚速尔群岛,冰岛,阿留申群岛,斐济岛等。冲积岛:又称“堆积岛”
8、“沙岛”一般位于大河流的出口、平原海岸以外由河流的泥沙或海中的泥沙堆积而成。如“崇明岛”珊瑚岛:热带或亚热带浅海中,珊瑚虫死亡后石灰质骨骼积累下来,常年累月堆积在水下形成珊瑚礁,地壳上升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岛。构造山:地壳构造变动所形成的山体。分褶皱山很断块山。19、地形类型丘陵:山坡平缓,山顶浑圆,高低起伏的低矮山丘。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 00米以下,是由山地和高原经外力作用长期侵蚀而成。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起伏很小,面积较大,边缘较陡的高地。山区:泛指山地、丘陵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区。盆地:四周被高原山岭环绕,中间为平原、丘陵的盆状地形。按成因可以分:构造盆地(断陷盆地、向
9、斜盆地)和侵蚀盆地。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较小的广大而平坦的地形。按成因可以分:构造平原、侵蚀平原、堆积平原。20、气象和气候太阳辐射总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它的大小取决于:天文辐射量(太阳高度角、日地距离、日照时间)、云量、大气的透明状况(海拔、污染等)。日照:太阳的照射以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来表示,用日照计来测定。日照因纬度而不同,同一纬度又随季节而变化,同一时间内,同纬度各地的日照又因天气、地形等条件的差异而不同。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年日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大陆性气候相反。气温日较差:一日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与纬
10、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高纬大于低纬,中纬夏季大于冬季,海洋小于陆地,阴天小于晴天。山顶小于谷地。(年较差类似)上中下游:上游:河谷窄,比降大,流速大,水位变幅大;中游:河槽逐渐变宽,比降较小,一般无急流瀑布,流量增大,出现浅滩和沙洲;下游:河谷宽阔,比降流速较小,流量大,河道弯曲,多汊流。21、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
11、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22、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23、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24、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