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最新版.doc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最新版)高中数学知识归纳汇总目录第一部分集合4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3第三部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10第四部分立体几何12第五部分直线与圆15第六部分圆锥曲线18第七部分平面向量19第八部分数列20第九部分不等式22.第十部分复数22第十一部分概率23第十二部分统计与统计案例24第十三部分算法初步26第十四部分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26第十五部分推理与证明28第十六部分理科选修部分28第一部分集合1.N,Z,Q,R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2.交集,并集,符号区分;3.(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非空子集数为2n-1;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2)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3)4.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第二部分函数及导数1.定义域:①抽象函数;已知定义域,求定义域,及值域相同。(具体可以参考本节第4点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②具体函数。分母不为0,偶次根号下不为负数,中a不为0,,中的x为正数。2.值域:①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②换元法;③分离参数法;3.解析式:①配方法;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和;④消去法。4.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若f的定义域为,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时,求g(x)的值域。(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及外函数;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5.函数的奇偶性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⑵是奇函数;⑶是偶函数;⑷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6.函数的单调性⑴单调性的定义:①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当时有;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当时有;⑵单调性的判定1定义法:一般要将式子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④图像法。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7.函数的周期性(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若有(其中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为周期函数,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2)三角函数的周期⑶及周期有关的结论①或的周期为;②的图象关于点中心对称周期为2;③的图象关于直线轴对称周期为2;④的图象关于点中心对称,直线轴对称周期为4;.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⑴幂函数:(;⑵指数函数:;⑶对数函数:;⑷正弦函数:;⑸余弦函数:;(6)正切函数:;⑺一元二次函数:;⑻其它常用函数:1正比例函数:;②反比例函数:;特别的2函数;9.二次函数:⑴解析式:①一般式:;②顶点式:,为顶点;③零点式:。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及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10.函数图象:.⑴图象作法:①描点法(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⑵图象变换:1平移变换:ⅰ,———左“+”右“-”;ⅱ———上“+”下“-”;2伸缩变换:ⅰ,(———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倍;ⅱ,(———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倍;3对称变换:ⅰ;ⅱ;4翻转变换:ⅰ———右不动,右向左翻(在左侧图象去掉);ⅱ———上不动,下向上翻(||在下面无图象);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函数及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的图象上,反之亦然;(注意上述两点的区别!)注: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y)=0;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④f(a+x)=f(b-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特别地:f(a+x)=f(a-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⑤函数y=f(x-a)及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12.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的根);⑵图象法;.13.导数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②;③;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⑸导数的应用: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ⅰ是增函数;ⅱ为减函数;ⅲ为常数;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ⅱ求方程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及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14.(理科)定积分⑴定积分的定义:⑵定积分的性质:①(常数);③(其中。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3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③求变力做功:。第三部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1.⑴角度制及弧度制的互化:弧度,弧度,弧度⑵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2.三角函数定义:角中边上任意一点为,设则: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5.⑴ 对称轴: ;对称中心: .;⑵ 对称轴: ;对称中心:;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7. 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的递增区间是 ,递减区间是;的递增区间是 ,递减区间是的递增区间是的递减区间是8.两角和及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② ③。.二9.倍角公式:① ;10.正、余弦定理:⑴正弦定理: ( 是 外接圆直径) .注:① ;②;③。⑵余弦定理: 等三个;注:等三个。11。几个公式: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⑵内切圆半径r= ;外接圆直径2R=11.已知 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第四部分 立体几何1.三视图及直观图:注:原图形及直观图面积之比为 。
2.表(侧)面积及体积公式: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AbaCh其中h=bsinA, A ⑴ 为锐角时:①ab 时,一解(锐角)。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底h: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 )h;⑷球体: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⑴直线及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⑵直线及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⑶平面及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⑷直线及平面垂直:①直线及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⑸平面及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 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②补形法:补成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
⑵直线及平面所成的角: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点到平面距离h,及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及平面法向量的夹角。5.结论:⑴ 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地三条棱长分别为a,b,c,则对角线长为 ,全面积为2ab+2bc+2ca;长方体体对角线及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则:cos2+cos2+cos2=1;sin2+sin2+sin2=2⑵ 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对角线长为 ,全面积为6 ,体积为⑶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直径2R等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对角线长;(4) 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 ,则正四面体的:A .1 高: ;②对棱间距离: ;2 内切球半径: ;外接球半径: ;第五部分 直线及圆1.直线方程⑴点斜式:;⑵斜截式:;⑶截距式: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 ,(A,B不全为0)。(直线的方向向量:( ,法向量(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直线系:直线方程平行的充要条件垂直的充要条件备注有斜率且不可写成(验证)分式 .5.几个公式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 的距离: ;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 及 Ax+By+C2=0 的距离是;6.圆的方程:⑴标准方程:①;②。
⑵一般方程: (注:Ax2+Bxy+Cy2+Dx+Ey+F=0 表示圆 A=C≠0 且B=0 且D2+E2-4AF>0;7.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⑶圆系法。8.圆系:直线方程平行直线系垂直直线系相交直线系 .注:当 时表示两圆交线。9.点、直线及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⑴点及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① 点在圆上;② 点在圆内;③ 点在圆外。⑵直线及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① 相切;② 相交;(直线及圆相交所得的弦长) ③ 相离。⑶圆及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距, 表示两圆半径,且)① 相离;② 外切;③ 相交;④ 内切;⑤ 内含。10.及圆有关的结论:⑴过圆x2+y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⑵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x1)(x-x2)+(y-y1)(y-y2)=0。 .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此部分重点内容为三种圆锥曲线的方程、几何性质,下面所列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