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2 09:05:16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提前掌握学习方法(转给孩子!!)

历史学习方法概览

1.搭建历史知识框架:可按6个模块去学习,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外相同历史阶段可对比记忆、联想记忆)

2.读懂历史课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明白各阶段的历史特征(注意分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特征。或者各阶段大事年表。可根据自己学习习惯进行分类整理)

3.理解并运用七大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

总结: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框架和历史学科思维(可借助思维导图、表格式知识图标、历史时间轴)

具体学习方法

一、【搭建历史框架】

搭建思路

整体历史框架-每册书框架-每单元框架

【步骤】

第一步:整体框架

浏览初中6册历史书、用全球观去感知历史。(可借助历史6大板块大事年表、历史时间轴等)

第二步:每册书框架

升入初中后,每个寒暑假,再重新看一遍下学期的历史课本,每册课本都要做一个框架图,重点内容要熟悉(即便不刻意背,也要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开学后,上课听老师讲具体的知识,就等于在填充这个框架图。

这样做是为了梳理思路、掌握全局。

第三步:每单元框架

每个单元学完,都要做框架图(思维导图)。框架图一定要在认真看完课本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做,这一步,是要有具体内容、具体知识点的。

真正有用的并非是框架图本身,而是这张图背后的结构化思维、通过深度思考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读懂历史课本方法概览】

前言、目录、正文、注释、地图、课后练习题、思考题,每课穿插的小疑问。

课本是一切的基础,你要反反复复看课本,然后,重点内容背过。

一是掌握一个原则: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课本里进行描述的脉络都是“五步走”,即:

1背景(原因)—2过程(发展)—3结果—4影响—5评价

所以,要形成的历史思维模式,都从这五个角度去思考储备学习,因为这样才能真正锻炼你的思考能力和迁移能力。这也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多角度、多层次阐述问题。

一些历史题型,比如:

原因------对应背景原因题

过程------对应一些概括题(措施/观点/对比/特点)

影响------对应影响意义题

评价------对应评价/启示题

这些题型对应的专业术语表达都能从教材中学到。

二是做到两个必背:

一是时间轴。

二是阶段性。

重要的是总结、提炼、归纳,这也是思维的训练

如图,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几个时期,先秦时期的概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总结。

三是怎么背。

一段文字,必须要先分层、再标记、理解背。

先分层,也就是说这段文字表达了几层意思,一般是两种情况:

第一个情况:

1背景(原因)—2过程(发展)—3结果—4影响—5评价

第二个情况:

1政治-2经济-3文化-4军事-5关系

再标记,也就是标记序号、关键词(整句话的提炼),方便记忆。

理解背,历史就是两个方面:时代的客观和人的主观。一个历史事件,一段历史背景,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考虑、去理解、去联系,慢慢织成一张网,而不是死记硬背。

当你的学习深入到一定层次时,课本、笔记本、大事年表等等之类的东西就已经不是背的了,而是像字典一样用来偶尔查一下的。

三、读懂历史课本的具体方法

历史现象看起来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它们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并有一定的历史人物参与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进程,只有抓住历史的特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才得心应手,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

(一)阅读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阅读法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运用阅读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连贯性。这是因为课与课之间有的存在着因果关系。如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期,这几课依次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由开端到发展再到鼎盛直到衰落瓦解的过程。又如,一些鼎盛的封建王朝,课文往往分中央集权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几课内容,只有注意到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才能对每课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2.要注意阅读目录、引言和标题。目录是全册教科书的纲,阅读目录有利于掌握全册教科书内容的系统性和各课间的联系。课文题目亦是如此,课文的题目是本课的中心,小标题则是课文的骨架,阅读时要把这些标题整体读。这些标题有的是体现一种历史的并列的“横向”关系。有的小标题却是“纵向”地体现一种历史递进和先后顺序的关系,如“1789年一1814年的法国”二课,列出“革命前夕的法国”、“攻占巴士底狱一法国革命爆发’、“推翻国王统治一革命进人高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雅各宾派专政”、“雾月政变”、“法兰西第一帝国”几个小标题。这几个小标题之间就明显地是通过历史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和它们的内在因果关系来表现这两课中心主题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先把课的大题目及其内部几个小标题之间的这种关系弄清楚了,再阅读全课内容就不会感觉到杂乱无章,而会从内部的有机逻辑上,提纲挈领地把握住这一课的中心及其全部内容了。.

“引言”一般包括了对本课内容的简要说明和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春秋五霸》一课“引言”,“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号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谁?他们怎样争霸的?争霸过程中又有什么故事?”这里,前半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概念与历史的基本特征;后半部分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进人学习本课的境界。这样,通过阅读引言,这一课就有大致的印象,并且带有几个未知的问题,再听课学习心中就有数了。同时听完课后,再回头读读引言,更有助于牢固地、概要地掌握这一课的具体内容。

3注意将课文大小字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阅读小字,大字须着力阅读。

4.要注意阅读教材中的原始文字资料。原始文字资料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在阅读课文正文时,尽量阅读教科书中援引的“文献资料”,以印证正文中的文字叙述。阅读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要先把这段文献资料真正读懂,先逐字逐句地读,然后再对整段文字内容进行理解;二是要利用课文提供的注释和译文;三是要结合课文中的正文内容,不要孤立地去读文献资料。

我们阅读历史教材还要做到:

①训练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教材的能力;②在找出主要知识点加强记忆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框架;③会编写读书提纲,提高领会和掌握教材的能力;④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⑤在阅读的基础上,按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事物的发展过程或知识的性质、类别加以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掌握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线索,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识图、释图的方法。

识图:一是注意看图的标题,理解图意;二是要看图例,了解该图的说明符号;三是要注意历史沿革和古今地名变化等;四是要识别不同历史地图的学习要求。如“唐代主要交通路线图”主要要求指出水、陆交通要道、涉及的主要城市和国家等。利用地图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综合,如把历代疆域图按时间顺序加以贯穿,就能勾勒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释图:教材上的插图、彩图,在老师的指导下,讲清它的背景,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努力使自己通过观察、分析、从而形成正确释图的能力。

(三)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在学会解释简单历史名词的基础上,应学会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如学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之后,应该对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中的清明政治及其出现的共同原因做一总结。再如,学习了“淝水之战”后,可归纳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样,把散见在不同章节的同一类型的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便于掌握和记忆。

另外,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把学过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条,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不断在旧知识的链条上加入新环节,把所学知识编成知识网,长此以往,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组成线、面、体,有利于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试述唐太宗的政绩”,就是要求从宏观的整体观念去认识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贞观之治”以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和文化上有关唐太宗在位时期的成果都回答出来,从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整体历史面貌及特征。

其他知识

一、年代记忆方法

(一)利用世纪记忆年代。例如世界近代史上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十八世纪,有关的历史年代必然是17xx年,如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北美大陆会议召开,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转折点等。像这样出现众多事件的课很多,应用世纪记忆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前后联系记忆法。对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的年代可以进行_前后联系。如对东西方奴隶社会的终结时间由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可联系公元前476年,我国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当时我国奴隶制终结时间,早于欧洲。

(三)表格记忆法。

(四)以熟记的重大历史年代作跳板,对历史年代进行意义识记,又分:

1-推算年距法,如以1840年为跳板《南京条约》是后二年签的,即1840+2=1842;金田起义晚11年,即1840+11=1851。

2.间隔推算法:如每隔两年发生的历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护法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党的成立,此外每隔3年、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要在学习中注意学习总结,就不难记忆。

3.周年记忆法:如2001年是党成立8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200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90周年。

(五)运用数字特征记忆法。①自然数排列,如1683年清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②左右轴对称,如公元476年,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和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在公元前476年即属此种类型。

(六)谐音记忆法。利用1一9数字发音记忆,如记忆马克思出生年代,1818年,可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直哭”,这句话,既记住了年代,还领会了马克思作为导师的伟大之处。

总之,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很多,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只要注意应用,做学习的有心人,我想一定能做到记的更轻松、更牢固。

二、史料分析

史料分析题是一种提供材料,提出问题,通过分析与提炼进行论证的题型,具有考查阅读、分析、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功能,是近几年历史测试中出现的一个新题型,正类似于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阅读理解题。

解答此类问题时,一般方法是先读懂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捕捉文中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材料中包含或隐藏的时间、地点、提示语、人物、引文出处等,充分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每段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相结合,也就是把材料反映的内容定位于历史的某个阶段。每一段材料都会与教材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相联系。其次,读懂材料后应知道材料所反映的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内容或历史长河中的哪一阶段历史,这样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观点去分析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有助于理解材料,更好地总结答案。最后,审准提问,总结答案,根据材料的设问要求,概括材料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后回答,回答要紧扣题意。

另一种解法,首先分析问题,打破传统的先阅读材料后看问题的做法。以前做题学生往往先阅读材料,如果材料较难理解又无明显提示,便茫然不知所云,尤其是古文,更是很难读懂。但若先看问题,掌握了问题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这样可以在看材料前就已获知材料的某些信息了,如时间、人物、事件或某个特殊阶段的历史等,就有助于理解材料。其次,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因为在分析问题时已大致了解材料的一些信息,因此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因为先知道了问题,所以在阅读材料时便会有意识地去找答案,这样省时、省力。所以先看问题,再看材料,既有助于理解材料也有助于组织答案。

总之史料分析分三步①阅读时捕捉文中信息。②把材料与教材相结合。③审准提问,总结答案。

三、历史概念的掌握

1.分析和综合。

所谓综合,即在思维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

2.比较和分类。

所谓分类,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依据事物的一般特征,把事物组合成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过程。

四、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一)根据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来衡量他的作用。

(二)要看历史人物的主流。

(三)要注意动机与效果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反对把主观动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惟一标准。

(一)讲述法。

(二)综合法。

(三)分析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提前掌握学习方法(转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