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汇总.docx
中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汇总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二、纬线与纬度1、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自成一个圆圈,叫纬圈。2、纬度:赤道为零度,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三、经线和经度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2、经度:零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其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各为180度。四、地球的自转1、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即24小时。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我们看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感受昼夜的更替,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五、地球的公转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即365天或366天。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我们感受四季的变化,观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些都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六、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称为等温线。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2、世界气温的分布: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世界气温最热、最冷的地方: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南极洲。4、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最低的地方: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5、气候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和洋流因素等。6、北半球一月份30°N—35°N的海平面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份向北凸出;南半球相反。7、一月份0°—30°N的海平面等温线与等高线基本平行,7月份则相反。8、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9、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较差大;极地气候:全年寒冷。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赤道周长=4万公里。二、地球的卫星——月亮1、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
2、月相的变化3、从地球上看月亮的视觉差别4、月食和日食5、月球上的景观三、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1、世界海陆面积比较中,陆地面积占39%,海洋面积占61%。2、地球表面水域面积中,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3、大洲和大陆全球陆地共分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37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7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794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393万平方千米)、欧洲(1016万平方千米)、大洋洲(852万平方千米)。地球上的陆地共分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大陆六块。地球上由海洋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洋,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两者总面积合为约为万平方千米。全球岛屿无数,其中比较大的岛屿按面积大小为:格陵兰岛(丹麦)、新几内亚岛(印尼)、加拉帕戈斯群岛(厄瓜多尔)、海南岛(中国)、巴芬岛(加拿大)、盖尔达耶岛(印度)、安加拉河三角洲(俄罗斯)、火地岛(智利)、伊里安岛(印尼)、南岛(新西兰)。四、地球表面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具有各个圈层的重要作用,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纽带,使全球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维持生态平衡;参与物理循环;维持生命活动;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某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此外水循环对地表物质迁移及能量转化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地理外力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由此成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水循环的畅通是自然环境保持稳定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水循环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表现在通过陆地内循环维持了全球的水量平衡,通过大气外循环促进了全球的气候稳定。一、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二、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及意义:表示元素的符号及意义是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2、化合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在其符号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或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分子。4、化学方程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反应条件写在箭号上方,在式子中的箭头下方写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反应条件,当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当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
5、离子符号: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离子。6、原子团: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种原子组成的原子团,如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等。三、物质的组成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4、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5、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四、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5、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除外)。6、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除外)。7、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8、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9、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10、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1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通常称这些有机物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12、可燃性气体单质有:氢气、一氧化碳、氧气;金属单质有:镁条、铁丝;化合物有:红磷、硫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汇总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目的: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以及不同教育目的论的观点和特点。4、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 1、课程理论:掌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3、教学方法: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生发展知识 1、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情感发展:掌握情感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情感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3、品德发展:了解品德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品德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发展:掌握个性发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个性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四、班级管理知识 1、班级管理理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班级组织建设: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班级日常管理:了解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五、教育教学技能知识 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应用。 2、课堂教学技能:掌握导入、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等课堂教学技能的特点和应用。 3、课后辅导技能:掌握课后辅导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课后辅导的类型和特点。 4、教育研究技能: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教育研究的过程和应用。以上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一些必考知识点汇总,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实际教育教学情境,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颜色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石蕊试液紫红色,酚酞试液无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注:KMnO4 为紫黑色,二氧化锰和炭黑都为黑色。 3、红色固体:Cu、HgO、Fe2O3、Hg。 4、蓝色固体:胆矾(蓝矾、五水硫酸铜CuSO45H2O)、氢氧化铜。 5、黄色固体:硫磺(单质S 为淡黄色)。 6、紫黑色固体:KMnO4。 7、灰白色固体:生石灰(氧化钙)。 8、白色沉淀:CaCO3、BaCO3、Mg(OH)2、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和稀H2SO4,也不能用这两个酸来制取)。 9、红褐色沉淀:Fe(OH)3。 10、蓝色沉淀:Cu(OH)2。 11、绿色沉淀:Fe(OH)2,受热分解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西汉发明于世)、制火药(东晋葛洪所撰)、烧瓷器(陶与瓷不同,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的空隙可以渗水;瓷则是以粘土(陶土)或瓷土(具有玻璃相结构的原料)为原料制成的,受热没有固定熔点,断面很细,为半透明体。
其陶器主要特点在于不透明,多有小气孔,减少了透气性,而瓷器则是半透明或者近似透明)。 2、道尔顿(Dalton)——原子论。阿伏加德罗(Avogadro)——分子学说。汤姆生(电子的发现者)——发现了电子。卢瑟福(Rutherford)——核式结构模型,发现了质子,英国物理学家。近代原子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3、托里拆利实验原理,水银柱上的真空相当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强。测得大气压数值。作用平衡大气压支持起管内的水银柱。实验过程把玻璃管装满水银,然后倒插在水银槽里,放开堵管口的手指时,管内水银柱下降一些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就形成了一个标准大气压。然后再用水银槽内的水银液面高度差来平衡管内的水银柱压力,使管内没有被空气压着的液面(真空面),用这段水银柱的竖直高度表示1 个大气压强。作用大气压强的数值很大,不容易直接测定出这个数值,因此科学家移开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通过测量一个不容易得到的数值(真空的抗压力)来得到压力作用的效果。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最早利用玻璃泡倒置在水银槽中得出这个结论的。实验结论测得管内的水银柱高约760mm,托里拆利首先运用水银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大气压强等于760mm 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4、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吸热或放热情况:只有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才吸热;只有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才放热。 5、在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如果水倒进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小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