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写作话题解读与参考范文2篇:我读到的北京
分享全国各地的2023年语文中考写作解读与范文。今天是北京-常规写作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话题解读
今年的常规作文题是有难度的,至少在近三年内是最难的。说它难,并不难在审题,因为导语对写作方向作了清晰的引导,难点在于选材。第一个题目“我读到的北京”里有“我”不假,但重点写的是“北京”这座城市。之前的写作,多以“小我”为主:自我励志、家里亲情、校园友情师生情,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本次中考要写出“大我”格局来:我如何通过种种阅读方式,感知城市的习俗礼仪、精神风貌、历史文化。我从北京读到了中国,一个不屈不挠、大步向前的祖国!我从北京读到了巍峨的长城,它告诉我什么叫做不忘历史。我从北京读到了天安门城楼,它告诉我什么叫做坚毅不屈。我从北京读到了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它告诉我什么叫做面向未来。我从北京读到了中国,一个不屈不挠、大步向前的祖国!如果没有丰富的素材(包括城市风貌类)储备,极有可能出现无米之炊的抓狂窘境。
在导语部分,命题人给我们提示了三种阅读北京的方法。第一种是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风物”就是风光景物,也就是风景的意思。从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读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动荡与黑暗;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读出了一处京城古迹,让一个绝望的人重获了新生;从祝勇的《故宫三百年》里,读出了皇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肖复兴的《瓦浪如海》里,读出了鱼鳞瓦下四合院中,普通人简单质朴、快乐自足的生活;从刘心武《芍药盈筐满市香》里,读出了京城四合院和睦的邻里关系;《四世同堂》《京华烟云》《钟鼓楼》……以北京为写作背景的文章非常多,书里的北京包罗万象,从气候、饮食、建筑到性情等等,以北京为线索,把那些印象深刻的画面串联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了。但这种写法,非常考验我们平时的课外阅读量,因为大部分是非必读书目。没有大量的阅读作支撑,只会面临骨感的现实。
第二种是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建筑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可以细分出很多种类来。作为千年古都,北京有着众多的皇家建筑——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等等;除了中轴线上那些古代建筑以外,水立方、鸟巢、国家大剧院、冰丝带速滑馆等现代建筑,体现了北京时尚和创新的气息。谭嗣同故居、李大钊故居、鲁迅故居等名人故居,见证了那些伟大的历史过往。胡同、四合院,体现市井人家烟火气息的地方……建筑是无言的,但它蕴涵了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只有走进它并用心品悟,才可能真正感知得到。
第三种是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春节守岁、中秋团聚等传统节日活动,或参加婚丧嫁娶的活动,感受北京的习俗与礼仪。例如饭桌上的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老人先入座再入座,待老人先动筷再动筷,吃菜不满盘子乱挑,不大声喧哗,茶倒七分、饭盛八分、酒倒十分,做客时不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从老、少的言行举止中,感受代代相传的习俗与礼仪。
参考范文1
我读到的北京
有人说,一座城的美就在于,它的灿烂总能盖过那些不尽人意的所在,它的斑斓总能让所有的黑暗变成渺小的尘埃。这时,你便能透过一座城,看到你想要的大千世界。
北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它的美藏匿于胡同里那抹浅浅的灰。把车流抹去,把商铺遮起,把远处的高楼大厦也一并摘下,让葳蕤的树和巷口的牵牛花恣意生长。在来往行人花花绿绿的衣着之中,时光在小院古老的灰墙上更加斑驳。日落了,瓦片勾勒出的屋檐披上一层金粉的纱,门口的石狮子脚踩着绣球,锋利的牙齿间藏着太阳。吆喝声渐渐来了,此起彼伏又毫不争抢,甜甜的桂花糕,晶莹闪亮的糖人,绵软圆浑的驴打滚儿,都纷至沓来了。胡同里的人熙熙攘攘,已然分不清楚是主是客,都随着暮色一起,融进那淡淡又暖暖的浅灰里去了。
它的美,闪烁在北海那盏皎洁的白。海棠如雨,粉红的笑意害羞地躲进雪白色的花瓣;玉兰似伞,撑起一片小小的牙白世界,但永远逃不开的是那白塔,远远望去,像天女精致的印章,高傲而圣洁;像一只银铃,轻轻一摇就有玲珑声响;像四月的雪沉淀,像深秋的花飘零,那么遥不可及又那么真切细腻。此刻,廊柱朱红,清波荡漾,春水碧于天,却再也忘不掉了,那世间最圣洁的白。
它的美回荡在紫禁城里那汪深邃的红。恢宏的楼宇间,望不尽的是那深深的红色,从太和殿到乾清宫,从坤宁宫到养心殿,红的像秋天的枫叶和热烈的火,红的像将要饱满得溢出来的油彩,神秘,浓厚,深情,肃穆,因此我们叫它故宫红。凛冬已至,雪落纷扬,染湿了红墙,装点的金色屋顶,淡淡地,拭去了紫禁城往日的严肃,仿佛倾城的妃子抿嘴微笑。那一尊尊神兽在风雪中伫立,威严如故,不知它经历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那一联联绝美的彩绘却更模糊而缥缈,可想它灿烂了多少代的风花雪月。辗转进一条无人的街巷,眼前只有一堵红墙,可是心那么静,便忽然看见那明朝的光阴,那清朝的流年,我看见那坠地的金黄龙袍,卷帙浩瀚上有笔墨书香,功臣大将眉宇间凛凛寒光,宫女们灵巧的手下百花竞放。那沉淀的岁月就像飘摇坠地的片片雪花,似蓦然腾空而起,在空中挥舞回旋,睁开眼,只是一堵深深的红墙。因此,我叫它中国红色。
我想起那铮铮回响的钟声鼓声,想起颐和园延绵的长廊和远处吞噬着北洋舰队的战火,想起皇城根的断壁和吊死在眉山上的崇祯,太多太多压在心头,我不知道该怎样描摹这座城,它究竟负了多少屈辱和荣耀。但我知道,即便风烟弥漫,战火连天,哪怕雨雪霏霏,哀鸿遍野,北京只是北京。也许,你可以说故宫是衰败王朝最后的挣扎,是用纸醉金迷掩盖的怯懦,但故宫不会哭,北京也不会哭——它永远端庄典雅,永远亭亭玉立,莞尔而笑。
北京是那样美。只感到清风吹过,花香满路。
参考范文2
我读到的北京
从不知何时起,心中的北京就出现了一处无法填补的空白,一份唯独沉淀在旧时光中的舒缓、温和。
一次偶然读到《屋顶上的梦》,从此那午后暖阳中缓慢、休闲的北京便悄然潜入我的梦境。在那墨印字迹的行间,我仿佛望见了那个一片青瓦的老北京,和那个躺在瓦檐上仰望青天的孩子。静谧的午后,他便会爬上青瓦的屋顶,抬眼是缓缓飘过的悠然白云,低头是破墙腰里徐徐绽开的牵牛花。翻过身趴在瓦檐上,静看那徜徉于花间的瓢虫,不紧不慢;仰面躺着双手交叉头后,细数那檐角边老槐树叶筛下的暖阳,一丝一丝。浸润在暖阳中的老城里,时间都缓了,时光都慢了。
而如今,再次一遍遍寻找那书页里、梦境中缓慢的北京,却早无踪迹。细细品味的浓茶,缓缓而过的黄包车渐渐退入了淡黄的旧照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飞速的时代。
如果说书页间的北京是一个缓慢而温和的老者,那么如今我心中的她,就是一个匆匆而热血的青年。
在学校补习的那些夜晚,是奋斗拼搏的夜晚。已是华灯初上,从高层教室往外眺望,那个飞快而逝的活力北京便一览无余。高楼大厦,顶端的霓虹灯频频闪烁着星光般的明亮,色彩飞速变幻;高速路上飞驰而过的车辆川流不息,似热血沸腾的血脉。教室内,同学们凝眉苦思,飞快的眼神迅速扫过一道道题干,那笔纸的“唰唰”摩擦声是争分夺秒的奋笔疾书,是抓紧每一秒的时间为梦想拼搏。鳞次栉比的高楼间,晚归的人们匆匆穿梭,夹着公文包的员工匆匆追赶着最后的末班车,校门口涌出的学生嬉笑着,追跑着。在这个繁忙的夜里,有多少追逐梦想的匆匆脚步,多少为目标拼搏的心。那永远飞驰的车水马龙,永远喧闹而匆匆的人们,彰显着北京拼搏进取之美。
旧日的北京,缓慢温和;如今的她,飞快而进取。北京的包容与博大,也许不只在于空间,也存在于时间。无论时光如何飞逝,时代如何变迁,她总是能适应并彰显属于那个时代,自身独特的美。他不为逝去的纠结,不因新的改变而抵触,而总是彰显当下最独特的美。
而生活,何不是如此?那些已成为回忆的美好往事,又何必总是因怀念而让自己困于其中?逝去的美好总会被新的快乐取代,重要的是迎接生活,迎接改变,展现出最美好的自己。
在新旧交替间,北京之美,处处可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