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数学引发思考:中小学数学到底要不要超前学?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0.webp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陈硕
清华本硕、清北冲刺班老师
曾从四川小镇普通班逆袭上清华
孙维刚研究院小学教研负责人
24年数学新高考一卷刚出来,大家就发现压轴题太难了吧,考场上做出来的都是神仙。
但清华本硕、有着13年教龄的陈硕老师说,其实这道高考题用小学思维就能破解。
现在,中小学生也在关注高考走向,毕竟中考数学方向一定受到高考影响。有越来越多家长也在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数学。那么,究竟自家孩子适不适合超前学习?为什么说“思维超前”是最有意义的超前学?
正好,前两天陈硕老师在博雅小学堂直播间分享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借机分享给大家。
01
超前学数学:先发优势存在,但也有先发劣势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甚至有六年级就要学完高中物理的,特别夸张。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1.webp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风气呢?最关键就是,家长认为一定要有先发优势。
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故事。我曾经有个学生,她跟我上了几年小学思维课。后来,她上初中,没报辅导班,刚开始几次月考,成绩不理想。而且发现其他提前学的同学前面几次测验,确实轻松很多。当时我给她很多建议。过了一年左右,她开始慢慢步入正轨。后来她妈妈跟我说,她拿到了第一,还跟班里分享思维方法。要知道,她在北京一个非常好的学校。
我觉得这个学生特别有代表性,她没有超前学,一开始上初中,进入低谷期,后面产生了逆袭。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2.webp
这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超前学习的利与弊。
首先,大家所认为的超前学的先发优势,的确存在。
我们知道,学习有个“间隔效应”。也就是说,大脑第一遍学新知识时,往往不能很好吸收,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学第二遍,更有利于内化理解。
那么当孩子在校外提前学一遍,再在校内学第二遍,刚学完去考试,他的理解和熟练度,比第一次接触新知识的同学是好很多的。所以这个时候,他表现出的成绩往往会很好。成绩好,孩子就有信心。一旦有了信心,就更愿意学。
但是,为什么我前面说的这个孩子,没有提前学,但后面产生逆袭,超越了提前学的孩子呢?
这就要讲到提前学可能遇到的一些劣势。
提前学的先发优势,只能帮孩子获得短暂的信心。
中考之前,往往同样的知识要反反复复学很多遍。那么越往后,先发优势也就越小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到了中考、高考,考察的关键,是学生的答题习惯、心态稳定性和答题策略,说白了,还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才决定了孩子后面能够走得多远。
如果一味用先发优势来保持孩子的学习信心,他容易比较脆弱。因为到后期,孩子发现行不通了,就会开始迷惑——为什么之前总在班里遥遥领先,后面越来越下滑呢?这个时候孩子的信心就会持续低谷。这是先发优势的局限性。
另外,还有好多学生,提前学并没有产生任何先发优势。为什么呢?
很多时候,家长希望孩子提前学,但孩子自己并不想。这时候,孩子很容易产生节奏错乱问题 。
因为他提前学后,到校内一看,噢,老师讲的东西自己都学过了,他在学校里就开始走神。学校里走神,后面的知识又需要校外去补,反复循环,把校内最应该利用的时间浪费掉了。
这个时候,往往家长更加着急,更加要到校外提前学。这样揠苗助长的心态,没有沟通好的后果,特别容易让孩子透支兴趣。因为他的时间不断被压榨,这个时候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3.webp
02
你的孩子适不适合超前学数学?
正确的提问方式,不是孩子“要不要”提前学,而是“适不适合”提前学。
现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异的。在我看来,方法本身无好坏,脱离了目标谈方法都是在耍流氓。
所以,家长首先要思考「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孩子要提前学?
针对这个问题,有三个逐级递进的原因。
第一层原因,也是浅层原因,超前学是为了「知识进度超前」。
什么情况下要鼓励为了“知识进度”超前学习呢?
如果孩子本来就喜欢数学,将来可能走自主招生、竞赛等路线,这种情况下他肯定不能按照常规学习进度,一定鼓励超前学。
另外,知识超前学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好成绩和时间上的余裕。
但咱们也说了,超前学换来的好成绩,是非常不稳定的。超前学所带来的校内多余时间,也要看孩子用这个时间来干什么。这就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规划性。比如说,孩子可以用这些预留时间,去做总结、做知识题型梳理等等。
第二个层次,超前学是为了「学习意识超前」。
什么是学习意识超前呢?就是思考跑到老师前面去。
超前学的孩子,上课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老师讲的内容当成复习,然后跟老师进行思维碰撞。
举个我当年上学时的例子。看似我好像在听老师讲课,其实我在跟老师互动。有时候,老师没有把答案算出来,我就提前尝试把题目解出来;甚至有时候题目都没有提出来,我就要猜他会提什么问题。这会帮助自己更加本质、更加系统化去理解知识。
但从「学习意识超前」这个层面出发,很可能会和「知识进度超前」有一些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
孙维刚老师(编者按:曾创造了“全班55%学生进清北的教学奇迹”),把这个事情说得很明白,思维跑到老师前面去,其实也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通过预习,已经知道老师要讲什么了。这时候,你去推测老师讲什么,很可能只是靠记忆背诵。所谓的“知道”“推理”,就是一个假象。
还有一种,就是真正靠你的思维、你的逻辑、你的经验,去推测老师接下来讲什么。这种思维能力,才可以广泛迁移。就算很多题型没见过,思维好,一样能解。
所以说,前面两种超前学的原因,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的主体是老师,还是学生。如果只是为了跟上老师节奏,而不是为了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思考问题,那么,孩子只是知道了答案,但是失去了得到答案的思考过程。买椟还珠,得不偿失。
这就要说到第三个层次,超前学是为了「思维能力超前」。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的超前学习、深度学习。
我教过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小学、初中、高中,在清华当辅导员的时候,还教过大学生。
其实,小初高,有一个东西是贯通的,不是某个具体知识,而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框架。
换句话说,思维能力的超前,不在于说你提前学的什么知识,而是你提前积累了大量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经验。
小初⾼,难题的解题策略,是相通的。思维的灵活、严谨、深刻,是累积的。
举个例子。先说明一下,大家不用看懂这道题。如果你不是高中老师的话,应该很难看懂。这是 2023 年湖北的高考真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4.webp
像这种大题,逻辑链非常长,解题步骤可能会有五六十步甚至更多。那么怎么去解决这种难题呢?
很多同学很容易迷失在细节中。就是说,他能听懂老师讲的,但自己做,就懵了。为什么?因为他缺少一个完整的逻辑链,只是知道每一个步骤,但串不起来。
我在教清北班的时候,给同学提了一个要求,尝试把解题过程,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
这也是要从小学开始训练的能力。我会教给小学生一种笔记方法,叫笔记流,将问题的推理逻辑直观呈现出来。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5.webp
比如,你要探索10 只青蛙的某个问题,青蛙太多,遇到这个困难,要怎么办呢?那就先去探索 3 只青蛙。3只是4只的基础,然后再往下探索,总结规律,最后解决原问题。
其实很多困难的复杂问题,太抽象,未知太多,都可以先做这种具体化的试探。先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顺流而下,最终解决复杂问题。(编者按:2024年新高考1卷压轴题,也可以这么探析。)
题目是做不完的,题型却有限,困难对应的方法也是有限的。
跟成年人一样,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多了,信心也就有了。所以我们也是要让孩子有解决困难的经验,面对困难的勇气。
我会鼓励学生独立去面对这些困难。你可以得不到答案,但一定要尽量尝试把自己的思路和困惑点表达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6.webp
我们几乎所有的家长和一些教育工作者,包括学生在内,最关心的就是答案。我在最开始训练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是要把这个观念给扭转过来。
知识类的学习的的确确要关注标准答案,但思维训练不是这样的。有时候反而要淡化答案,而去强化你的困难解决过程。现在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我可以做一些怎样的方法对应?面对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是愿意探索还是不愿意,是愿意表达还是不愿意?这个东西很重要,在小学阶段更为重要。
03
准备思维方法,联系生活,持续热爱
我们现在做的这门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第一期,叫做《生活中的数学》。很有趣,但是跟外面的好玩是很不一样的。
不一样在哪呢?就是中间一定要包含一个克服困难、烧脑的过程。烧脑,必然既开心,又痛苦,但最终会很美妙。
比如,我们会做一个经典谜题,“约瑟夫问题”。它的表面是有趣的,孩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答案,但是很难得到一个正确答案。得到正确答案,需要经历很多困难,孩子又会伴随学习很多思维方法。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7.webp
什么是约瑟夫问题?大概的意思就是,40 人排成一圈,每隔一个人淘汰一个人,问最后剩下来那个人是谁。
就这么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画个圈来看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往往不会在这就结束了。你得到一个答案了,又怎么样呢?我可能在课上马上会改一个条件,我说现在来了 100 个人,你马上告诉我答案是什么。那很多人就懵了,难道我画 100 个圈吗?这就是从一个具体问题到一个模型或一个方法的探究。
我们刚也说过这种启发式探索,问题太复杂了,就先从简单的入手,然后去总结规律,让它解决更大范围的问题。当我们最终总结这些规律,会看到知识间非常奇妙的联系。
讲一个小故事,去年年底春节联欢晚会,刘谦表演了一个魔术。当时我在跟父母聊天,但手机响个不停。
有好多同学来问,这个魔术的原理能用算法破解吗,还有学生说他自己已经在运用思维课上学到知识,开始猜想了。我抓紧去看回放,大概十来分钟,我把这个问题破解了,之后就跟学生们去讨论。这个春节联欢晚会对我们来说,比单纯看歌歌舞舞,就变得更有意义。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8.webp
刘谦的那个魔术,最后一个环节叫“烦恼丢出去,好运留下来”。
其实,它的本质,就是刚才我们讲过的“约瑟夫问题”。留下来一个,淘汰一个。是的,世界不是零散的点,而是相互连接的网。就是这么神奇。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9.webp
其实这样上课,很多片段会让我非常感动。我的课,内容并不算简单,甚至有很多学生一开始因为习惯一定要答案,自己解不出来,他就会很难受。但是慢慢地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就会感受到,原来这是烧脑,这是我们思维训练必经的一个过程。
课上经常有学生会说,“我突然从 0% 到 100%”这样一种顿悟的感觉,“原来数学这么神奇”。
孙维刚小学数学思维系统课第1期
《生活中的数学》来了
从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入手
推理背后的数学思维模型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主讲人-
陈硕老师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10.webp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4/1727118232229_11.web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