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及核心素养解读(2019年高考讲座).pdf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修订依据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目标目标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教育部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要求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目标框架修订内容与突破点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及其水平划分依据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建议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12345发展历程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发展历程➢清末时期(1904-1912)➢国民党统治时期➢建国以后➢2003年起试行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信息时代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挑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2012年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领衔的地理教育研究团队调研了北京、黑龙江、宁夏、河南、江苏、安徽、广东、云南八省区的高中地理教育情况,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调研从七个核心研究方面展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得到了高度认可,认为通过重构课程体系,重选课程内容,在原有地理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理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教师认同“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学目标只重视落实“双基”的状况。存在两种倾向,使教育目标无法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整体表现”,削弱了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认同地理课程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突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体系不刻意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了过于专业化和学科化。从课程内容的布局来看,出现有些模块内容容量过大,与教学课时不匹配的情况;一些主题教育内容,如地球科学、海洋权益、国家安全等应适时补充到课程之中。此外,生活性、实践性的内容明显不足。教师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且积极付诸实践,传统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有明显改观,探究式学习方式渐成气候。总体来看,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知识”的窠臼,尤其是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的地理实践活动凤毛麟角。教师认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没有学业质量标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不配套,教师无所适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成就•改革课程标准内容•成功引领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促进教学实践的变革•推动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带动地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丰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初步结论➢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取得很大成就,出现的问题需要经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发展符合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但是在育人价值引领、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仍需加强。地理课程国际发展趋势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张建珍段玉山龚倩译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二○一六年八月•经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授权,由张建珍、段玉山、龚倩负责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中文版本翻译工作,该宪章的英中文版本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理大会上于2016年8月24日同时颁布,此前中国翻译的其他版本均为未经授权的草稿。1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受过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够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个人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地理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与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自己)和谐相处。2地理教育的内容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尺度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3地理教育的方式地理调查满足并滋养好奇心。地理视角能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当代面临的众多挑战。学科课程展望➢1992年与2016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汉城宣言➢卢塞恩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宣言➢罗马宣言➢从《地理学杂志》(1990-2012年)看国际地理教育动态(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理论、地理教师培训、地理教学测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性别差异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国外地理研究)➢从国际中学生地理奥赛看国际地理教育动态(题型明确,题目开放,立足地理学发展;关注热点;注重问题情境;注重地理实践能力;注重地理学的基本技能)国际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比较0102030405国外及港台地区高中地理课程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地理课时数量充足,地理课程类型多样➢地理课程内容融合现实问题,体现跨学科性➢地理课程实施突出实践性➢地理课程目标渗透素养教育➢地理课程组织基于核心概念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背景➢地理学的价值不断拓展(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育人价值)➢高中地理课程的影响因素不断变化(社会、经济、文化)➢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突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方案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将地理学业质量标准纳入新课程标准之中;操作实施的指导和建议将更加全面而具体)高考改革对地理课程的影响➢考试模式改革影响地理课程体系➢打破“一考定终身”,提供多样化学科选择,倒逼地理教学方式改革➢分散评价与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促进地理课程目标达成,推动课程标准功能回归地理课程标准对高考改革的回应➢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强化课程的弹性➢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地理学习的吸引力➢明确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命题指明方向课程标准修订思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加强课标修订的顶层设计以解决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确定课标修订的重点以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为突破口,带动课标其他部分的研究和修订课程标准修订思路➢自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总的情况是好的。
➢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相比,本次高中地理课标修订,对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依据、课程结构、评价体系都进行了显著创新或优化调整。➢本次课标修订,系统梳理了近十年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在反映地理学的本质、强化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上狠下功夫。设计依据包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 对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三个维度:一是地理学科看世界的“视角”,即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二是我国百年地理课程课程的“基因”;三是地理课程国际发展的趋势。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内容与突破点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 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的特质,指向学生地理方面的品格和能力。• 能够整合地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学生应该具备的地理方面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并且可以在学生的地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 地理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正如课程标准中对四个核心素养之间关系的表述那样:“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思路:按照综合组提供的路径前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学科课程内容结构综合课程内容的学业质量水平模块的学业要求阶段性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汇总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重点:对两个核心问题的研究地理核心素养的确定1地理课程内容结构的确定2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前期研究:地理学科维度,地理课程维度,国际地理教育维度综合理念多维视角人地关系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南非、爱尔兰、威尔士、新南威尔士;等国家的地理教科书、国际地球科学纲要等课程文件,梳理出25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131211 1110 10 10 109 98 8 87 7 7 76 6 6 6 6 6 6 6024681012141.地理探究2.空间3.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4. 时空变化/多元文化/地图技能/地方5.新技术能力/相互依存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人地协调观景观欣赏资源权益地图运用时空视角……综合分析地理信息收集环境保护地球观空间思维整体观念实践探究可持续观家国情怀敬畏自然文化理解地理鉴赏国情认知区域认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学业质量标准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课程内容地理教学地理评价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科表现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 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够对现实人地关系问题分析评价,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科表现• 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科表现• 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 能够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科表现• 能够使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能够与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
• 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地方的综合用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信息能力;设计能力;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的重要途径。地理核心素养经典性时代性针对性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设计总体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保留经典的课程内容。根据现实国家的要求,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要求,一些主题教育内容要贴切地融入地理课程中,如地球科学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等。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任务,课程要紧紧围绕任务而设计,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选择。
学业质量标准及其水平划分依据➢ 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地理核心素养等级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两个向度:一个是“情境”,测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能够做什么。“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有良好结构的情境到不良结构的情境。另一个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状态下,能够怎样做。“深广度”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也由易到难,由单一维度到多维度。这两个向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对每一个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描述,主要依据该素养的学科表现(课标中的附录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