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30题(3)
2024年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30题(3)一、综合题
1.桥梁建筑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珍贵文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钱塘江桥工程摄影册》“刊言”(节选)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0.png
原文如下:“今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爆发,八月十三日点火延至上海,八月十四日敌机来本桥轰炸。其时本桥工程,大部完竣……十二月二十三日,敌军迫近杭州,本桥为我方自动爆炸,第十四号桥墩被毁,五孔钢梁落水。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
——摘自茅以升《钱塘江桥工程摄影册》刊言(民国二十六年)
——摘自张晰《钱塘江大桥档案往事》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桥梁建筑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881年
清政府为解决运煤的需求,聘英国工程师金达在天津建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座铁路钢桥蓟运河桥。
1900年—1912年
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大城市中的桥梁大多由外国工程师设计和洋商来承建,如津浦铁路济南铁路桥等。同时,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开始自主设计铁路桥梁,如滦河大铁桥等。
1953年—1960年
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下,中国在该时期建成了很多重要的钢筋混凝土铁路桥梁,如武汉长江大桥、渝黔铁路大桥、乌鲁木齐铁路大桥等。
1976年—1990年
作为个率先开放的广东、福建这两个省份,引来了全国许多省市的桥梁设计者投身于那里火热的工地,自主建造了多座预应力混凝土高架桥。同时,其他中小城市也开始桥梁建设。
——摘编自项海帆《中国桥梁史纲》
材料三油画中的桥梁建筑
序号
图1
图2
图3
图4
名称
贺胜桥战役(1926年)
红军飞夺泸定桥(1935年)
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
跨海长虹——港珠澳大桥(2018年)
油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png
尹戎生所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2.png
杨克山、崔开玺所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3.png
辛克靖所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4.png
陈许所画
(1)材料一属于什么史料类型?你从中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桥梁发展的变化。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油画中的桥梁建筑”,任选一幅油画为其撰写推介词(要求:写出油画的说明及其价值)。
【答案】(1)史料类型: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
历史信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开始;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2月23日,中国自动炸毁钱塘江大桥,以此来抵抗日军侵略。
(2)变化:由依靠外国人设计修建变为中国人自力更生;桥梁用材由钢材变为混凝土材料;由大城市为主变为广布全国。
时代背景:1953年—1960年:新中国实行“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中苏关系友好,得到苏联的援助,使铁路桥梁得到发展;1976年—199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增强了国力,使桥梁建设得到重大发展。
(3)示例:图3油画描绘了1957年10月,新中国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的场景,通过艺术再现了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工业交通领域取得的成就,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南北交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了解古代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过程,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
史料图片
史料解读
案例1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5.png
其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祭祀用的美酒、美玉,代天子征伐用的红黑弓矢,赏赐其土田、山川以为封土,赏赐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隶等以为授民。
案例2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6.png
南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始置于秦朝,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该印台四角描金,底部减地阳刻“南郡侯印”四字篆体。“南郡侯印”是西汉时期的官印。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答出两点即可)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加强对地方管理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
(3)选择一例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与发展的措施,说明其历史意义。
【答案】(1)案例1:矢是周康王时期的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授民授疆土”。(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案例2: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政府分封侯爵;西汉的官印仍采用小篆字体等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任选一个案例作答即可)
(2)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疆域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辽阔)。
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和地方、边疆的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3)如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历史意义:有效地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言之有理即可)
3.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表1和图1
人物
生卒时间
身份
代表性佳句
范仲淹
989年一1052年
文学家、政治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
1037年—1101年
文学家、画家、官员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陆游
1125年—1210年
文学家、官员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
1140年一1207年
文学家、官员、将领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天祥
1236年一1283年
文学家、政治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1:宋代文人代表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7.png
材料二:1887年,清政府在同文馆举行考试,选拔12名游历使,分赴世界20多个国家考察,并明确规定其考察任务是“将各处地形要隘、防守大势以及远近里数、风俗政治、水师炮台、制造厂局、火轮舟车、水雷炮弹详细记载。”
——杨波,《晚清旅西记述研究(1840—1911)》
材料三: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师生在西迁的过程中坚持张贴宣传画、表演街头剧、高唱抗敌歌等活动。岭南大学师生多次为前线捐献钱物,仅1939年冬,一次就捐款万元。东北大学师生对转运的负伤官兵逐日轮流看护,直到伤员全部转移。同济大学的不少学生参加了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而西南联大则有多名学子奔赴延安。
——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1)观察表1,概括该群体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结合图1,简要分析这种精神风貌的形成与当时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
(2)阅读材料二,游历使在赴外考察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或困难)?请你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对他们的考察任务做简要评析。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高校师生对抗战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答案】(1)精神风貌:忠贞爱国、忧国忧民。
关系: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乱不断;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军事战斗力较弱,在战争中处于劣势;宋代文人通过文学作品抒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情怀。
(2)问题:外国对中国游历使的排挤;路途艰辛出现的身体健康问题;受到保守势力和社会偏见的打击压制;缺乏外交经验,不通外语;经费不足等。
评析:19世纪60-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器装备来改变落后的中国,了解西方的风俗政治。
(3)贡献:张贴宣传画、表演街头剧、高唱抗敌歌;捐献钱物;照顾伤员;加入军队进行抗战。
(4)使命:
两宋时期:通过文学作品抒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近代: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为实现国家民族独立而战斗。
现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劳动宣传画
出版时间
1956年
1965年
宣传画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8.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9.png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模评选标准
时期
劳模评选标准
1950-1976年
受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农、教、文、卫、体等各条战线。如“铁人”王进喜等
1977-1988年
“先进”即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袁隆平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成为劳动模范队伍中的新成员
1989年至今
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均可参加全国劳模评选
——整理自《劳模评选制度如何形成》《人民日报》(2021年5月1日)
材料三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广大劳动群众的节日祝贺》(2021年4月30日)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宣传画,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劳模评选标准”的变化趋势。
(3)综上所述,请从个人和国家角度谈谈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1)选择:图1中的“学习先进、争取做一个先进生产者”体现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各行各业将争当先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选择:图2中的“发扬大庆自力更生精神”体现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模范人物,人们学习他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任选一幅图片进行说明)
(2)变化趋势:①从表彰工、农、教等一线的工作者到增添科研工作人员,再到吸纳个体、私营工作者(劳模评选的范围不断扩大);②劳模的评选标准越来越细化。
(3)个人: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教育可以提升个人能力水平,为幸福人生奠基。
国家:劳动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和实干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5.信息传播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
时期
相关史实
西周
在交通要道上设驷置(即驿站),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等
战国
邮驿形式更加多样,有递、驿、徒3种形或:递用车,驿用马,徒为步
秦汉
秦朝制定邮驿法令,由各级官吏管理。汉代传车一般日行70里,快则二三百里
唐宋
唐代全盛时共设驿站1600多处,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驿马最快可日行500里。北宋在驿站之外另设递铺,专门供传播信息之用。唐、宋的驿站用马最多70余匹
元朝
驿站交通工具有马、车、船、牛、驴、狗等,大驿站用马动辄上千匹。除兵部外 还有通政司管理邮驿的具体事务
明清
明朝出现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清代邮驿网络遍及边疆及内地,驿骑最快可日行600至700里
材料二13—14世纪,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随着欧洲社会发展,人们对读物的需求量增加。1450年,德国工匠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欧洲的出版物产量和信息传播速度,这对后来人文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刷书的成本是手抄本的零头,从物质条件上突破了文字传播的阶层限制,文字传播的大门向民众敞开了。活字印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被西方人誉为“文明之母”。
材料三1931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红星》报在江西瑞金创刊。该报先后开设了17个栏目和副刊:“军事常识”等栏目通俗地向指战员介绍战略战术知识;“法厅”宣传革命的法律知识,报道受军法处罚的案件,这是我党我军最早的法制宣传。报纸还发表指导开展党建工作的文章。
长征时期,《红星》报成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机关报,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当时唯一以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在长征过程中,它广泛传播了党的政策、主张,通过及时地传播战事讯息,在内部开展讨论,极犬地政舞了红军的士气和革命意志。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信息传递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指出推动元代驿站发展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说说15世纪以来欧洲信息传播加快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当时和现今两个角度分析《红星》报的价值。
【答案】(1)变化趋势: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由官方为主,到出现民间传递信件的机构;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出现了专门传递信息的机构;邮驿形式多样化。
因素:国家疆域辽阔,为了传递政令,巩固统治,政府致力于加强驿站建设;蒙古广阔的草原牧养了众多的马匹,为驿站充实运力提供了条件;前代驿站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
(2)原因:印刷术的传入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增加;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技术;文字的传播不在局限于阶层限制,民众可以接受教育。
影响: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提高了欧洲的出版物产量和信息传播速度;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和新思想的传播;打破了阶层的限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等。
(3)当时的价值:提高了当时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社会管理;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长征途中传播了重要信息,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和革命意志等。
现今的价值:是研究红军长征的一手史料;是研究中共早期革命的重要载体,是现在研究党史的重要史料。
6.中国古代服饰变迁是一部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0.png
(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1.png
汉武帝像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2.png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局部)
“胡服骑射”是指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1959年李砚云参照阎立本《历代帝王像》绘制。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创作于北魏年间
材料二初盛唐时期,女装由窄小紧身而日渐宽松肥大,款式多样,装饰丰富,腰线提高,裙长曳地,在形制,色彩及配饰方面均具有多元化特点,《新唐书·五行志》中“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即是对此的写照。
——摘编自白岚玲《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材料三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3.png
汉服中的马面裙兼具古典和现代的简约美,也能匹配当代年轻人的大众穿着需求,这让马面裙成了今年中国风穿搭时尚的爆款,
——摘编自央视网《马面裙为何成了“新春战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一幅图片史料价值相对较高?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马面裙为代表“汉服热”的看法。
【答案】(1)史料价值较高:《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理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和《汉武帝图》属于二手史料,史料价值相对较低;《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属于一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相对较高。
(2)特点:民族之间学习互鉴;实用与美观相结合;款式、形制等多元化;不断传承与发展。
(3)看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悠久深厚;休现了文化自信与日俱增;体现了传统美学;适应了时代需求;促进了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展。
7.少年儿童是历史的亲历者,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萌生了儿童教育。秦汉以后,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知识是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儿童在私塾教师训导下,对《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蒙学教材反复背诵,倒背如流。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慈结合。近代教育学家则主张“民主精神”,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天性。1904年田汉在上海创办的“育婴堂”,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教育机构之一。此后,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堂等公共教育机构相继涌现,它们开设品德修养、自然、格物、生理卫生等一系列课程。
——摘编自颜星《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朱永新《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儿童教育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关心少年儿童成长部分大事记
1949年毛泽东给《中国儿童》杂志社回信并题词“好好学习”
1953年新中国第一座少年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启用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
1992年发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15种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2009年已建立17个动画产业基地,已有523家出版社出版少儿读物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据新华社报道《在祖国的阳光下成长——党中央关心少年儿童纪实》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少年儿童命运彻底改变的原因。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4.png
图1:《少年人》(意大利画家帕米贾尼诺1525年作)
画面透出安宁、和谐、协调的恬静之美,将一个普通的人儿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之美,呈现出惊艳的光辉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5.png
图2:《推手推车的男孩》木刻画(选自L席莫宁《矿区与矿工》)
19世纪初,工厂主和矿主强迫年仅五六岁的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而且常常是处在相当危险的条件下。资本家仅提供食宿以换取他们的劳作。由此带来的疾病、工伤和文盲使贫穷的家庭更加贫穷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6.png
图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加沙地带儿童亟需挽救生命的支持”的宣传图片(2024年2月24日)
加沙地带敌对行动的升级正在给儿童和家庭造成灾难性影响。儿童正以惊人的速度死亡,数千名儿童被杀害,数千名儿童受伤。据估计,加沙地带约170万人在境内流离失所,其中一半是儿童。他们没有足够的水、食物、燃料和药品。超过60万加沙儿童被困在拉法,他们没有安全的地方可去他们的家园被摧毁,他们的家庭已破碎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答案】(1)特点:起源早,源远流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主张严慈结合,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教学方法存在死记硬背的倾向;以家庭及私塾教育为主。原因:社会变革、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教育改革的需要、民众教育意识的觉醒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2)原因: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3)论题:战争与冲突对儿童的影响。
论述: 战争与冲突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儿童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如材料三所示,加沙地带的儿童正以惊人的速度死亡,数千名儿童被杀害,数千名儿童受伤。其次,儿童的生活条件恶化。他们在战争中没有足够的水、食物、燃料和药品,导致营养不良和其他健康问题。此外,儿童的心理创伤也难以忽视。战争使他们的家园被摧毁,家庭破碎,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应对战争与冲突对儿童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和平解决冲突。通过外交手段和政治谈判,避免使用武力,减少战争的爆发。其次,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对受战争影响地区的援助。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食物、水、住所、医疗等基本需求,以减轻儿童的生活困境。再次,关注儿童的心理康复。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受战争影响的儿童提供心理治疗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战争的阴影,重建信心。最后,提高公众对战争与冲突对儿童影响问题的关注度。通过媒体报道、公益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呼吁更多人参与救助行动。
总之,战争与冲突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政府援助和社会关注,我们才能为受战争影响的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8.画作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主题
相关画作
说明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7.png
唐代章怀太子墓室壁画《客使图》(局部)
壁画描绘的是鸿胪寺(唐朝的外交机构)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画面左侧三位为唐朝鸿胪寺官员,可以看到唐朝的朝服……后面三位为外国使节,神态各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8.png
《出使北疆图》(局部,又名《聘金图》)
金代.杨邦基,约1150年
画面中间一组四人,全在马上,着宋朝文臣官服,正是出使金国的使者。马头前方有两个骑士,窄袖、束腰、紧腿。一人背负轴筒,为金国信差,马已进入奔跑状态;另一人立马回头,像是正跟宋使交谈。右侧一组五人,着宽松袍服,戴锥形白毡笠, 皆为金兵服制。
社会风貌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5/1727211711284_19.png
《盛世滋生图》(局部,又名《姑苏繁华图》)清.徐扬
画面描绘了乾隆时期繁盛的苏州城和江南的风物人情。将“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呈现在后世观者的眼前。
(1)根据材料中“相关画作”及“说明”,为上表的A、B处补充合适的主题。
(2)从材料中任选一个主题的画作,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折射的时代特征。
(3)在材料所示的任一主题,选择一幅材料之外你熟悉的画作,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答案】(1)主题:A:中外交往;B:民族交融
(2)时代特征:A:唐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3)选择:《清明上河图》
历史文化价值:《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研究宋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珍品。
9.人口变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口史提要》一文写道:“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根据《帝王世纪》(编者注:成书于西晋,皇甫谧著)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万,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其实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
年份
人口数
出处
东汉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隋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唐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300万
《通典·食货》
宋
1193年(光宗绍熙四年)
约2784万
《文献通考·户数二》
明
1381年(太祖洪武十四年)
约5987万
《明太祖实录》
清
1741年(高宗乾隆六年)
约14341万
《清高宗实录》
材料三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可不至腾踊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