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试题命制情境创设
摘 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创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实现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创设情境同样适用于初中生物试题的命制,借此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形成答题体系。关键词:初中生物 试题命制 情境创设
引言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情境创设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效率。本文通过例析浅谈初中生物试题命制中情境创设的应用。
一、生产生活实例成为命题素材
心理学应用表明,将生产生活经验融入生物学知识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更为浓厚。生产生活实例与书本知识结合,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能体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性特点。
【例析】创设豌豆花照片情境,设置问题,考察豌豆花的结构与果实形成的关系、豌豆种子结构及各部分发育特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及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变化趋势三个要点,并点明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储存营养物质部位不同这一易错点,达到及时纠错的目的。
二、社会热点议题成为命题素材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学生对社会热点议题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中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教师要充分挖掘与初中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素材,引起学生重视。
【例析】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一传染病为例,考察传染病的病原体、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特点等内容,将几个重要考点整合在一起。结合“一带一路”时事热点考察家蚕的发育过程,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发育阶段判断及排序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错点,两者结合增加了命题的整体性和创新性。寻找石油替代物这一社会热点议题,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聚焦微藻分布广、繁殖快的特性,将其可研究性融入情境创设中。当然,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也可以根据命题的需求,选为命题素材。
三、生物科研成果成为命题素材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各项尖端科研成果频频出现。以一些最新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作为命题情境,既能让学生感觉新颖,也是一种直观刺激,提起学生的兴趣。
【例析】“海水稻”是沿海滩涂和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首选粮食作物,开发海水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水稻的研究应用成果,考察生物性状与基因、环境的关系及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理解,巩固生物性状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等基本概念。
四、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命题题材
生物是一门根据实验探究结语规律的学科,力求在探究过程中转变学生思维模式,养成开放性思维习惯。以实验探究为命题材料,能够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基本过程。
【例析】利用表格的形式汇总了七上课本中的重点实验,围绕实验试剂和实验目的,评价学生对实验细节、实验步骤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以典型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基础进行改装,考察不同处理区域的实验现象、对照探究的变量设置和结论判断。这属于较有难度的实验探究题,能够在试卷中起到分层次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五、名诗名句成为命题题材
文学作品中不乏经典名句,对于符合学段能力的文学作品信息提取,是不同学科间交流和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当然,选取的文学作品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目前知识与认知能力衔接程度,也要能够突出考察要点。
【例析】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制,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角度出发,考察阳光对生物的影响,在此情境中加入易混淆选项温度、空气和水分,通过纠错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地方特色资源成为命题题材
福建占据特定的地理位置,具有特定的环境、独特的气候,形成了地方特有的生物资源。学生对地方特色资源和特色生态环境感兴趣,因此以当地特产为命题素材,学生不仅能产生自豪感,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析】福建的茶产业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考察学生对基因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解,还可以从生态系统这个大的概念出发,考察生态系统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结语
在收集和整理不同题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角度创设命题情境,能将学生代入到一定的解题框架中,结合所学生物知识,凭借形象的现实感受和强烈的解题兴趣,增加命题的创新性。长此以往,教学渗透情境创设,命题结合情境体验,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服务生活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吕唯嘉.初中生物学情境化试题编制策略例析.生物学教学,2019,44(1):52-53.D
许祥忠.基于社会责任素养进阶的初中生物学试题命制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学生物教学,2020(7):36-38.
郭加林,刘粉弟.初中生物试题命制情境创设初探.中学生物教学,2019(7):69-71.
黄东姐,俞如旺.生物学中考试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与启示.生物学教学,2020,45(8):52-5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