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讲述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概况,从而认识辽夏金元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学目标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认识辽夏金元的统治时期政治和民族关系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辽夏金元时期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辽夏金元时期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突出元代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重难点【重点】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难点】多角度认识辽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制作导学案。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少数民族有关资料。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高洪雷《另一半中国史》,导入本课学习。“一直以来,大汉民族的历史被默认为主流,而55个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只被只言片语地提及,并且,从未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新课讲授】一.风云一时的辽朝——契丹族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指出辽朝是如何建立的?辽与宋的关系如何?自主学习1、建立: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2、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时空观念契丹地图、辽北宋西夏时期全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辽朝的主要治国制度是什么制度?自主学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小组讨论:南北面官制度的创新性?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材料二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 宋 ]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因俗而治,藩汉分治二.善于模仿的西夏——契丹族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夏是如何建立的?西夏的主要制度如何自主学习1、建立: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2、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三.定鼎中原的金朝——女真族问题情境——上节课所学的北宋灭亡的事件是?哪个民族造成的?——靖康之变,女真族自主学习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金朝的主要社会制度是什么制度?自主学习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金朝何时走向鼎盛?又是如何衰落的?自主学习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与此同时,与金朝对峙的南宋境内也出现了国富民安的局面,南北边境榷场贸易繁荣,南宋孝宗在位时也出现了乾淳之治。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四.幅员辽阔的元朝——蒙古族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看ppt蒙古汗国疆域,指出蒙古是如何崛起的?学生讲述成吉思汗事迹自主学习1、蒙古的崛起: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元朝是如何建立的?元朝又是如何完成统一?(1)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作为首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此后蒙古在西方的统治区脱离元朝独自发展,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2)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皇帝被陆秀夫背着跳海,从容就义。自主学习时空观念 元代行省地图(2)行省制度: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于吐蕃地区,则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宣政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合作探究 元代行政区划的重大变革“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
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 ”思考:元代行政区划与前代相比有什么创新之处?有什么影响?元朝的民族关系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元朝时期民族关系如何?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成为回族的前身。课堂小结结语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北大历史学教授张帆【布置作业】课本59页探究与拓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我将从学生、教材两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面向高一学生。从学生基础来看,我校学生中考成绩一般,基础较为薄弱,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教学的节奏和难度,还有部分同学尚未适应高中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极其欠缺。但是,我校高一学生也有一定优势,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表现欲与进取心。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教导,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有较强的进取心,课上踊跃发言,认真思考,跟着教师的节奏展开小组活动,个别同学的积极性和表现欲仍需调动。对于高一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中国古代史基础,对辽北宋对峙,南宋金对峙,元朝统一等历史事件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课上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积极思考。但是由于济南中考不考历史,部分初中学校新课讲授时间紧,学生基础不牢固。 从教材角度来看,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生对历史了解主要来源于初中历史教材,而初中历史未涉及该部分内容,所以学生对辽夏金元的历史的了解比较弱,尤其是各民族政权的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初中教材涉及较少,个别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可能通过课外阅读会接触到相关知识。
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的知识积累上仍属于盲区,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分析为检验学习效果,导学案的课后案设计了五个选择题、一个材料分析题。材料题部分,元朝的行省制是本课重点,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相关问题。元朝对边疆的治理课上由于时间关系一笔带过,没有重点强调,但边疆治理是中国古代史一大主线之一,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之一主题,所以需要课后检测题加以强化。检测方式: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课后检测案,引导学生在本课学习是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体会元朝的制度创新和边疆治理的成效。检测难度:选择题和材料题是高中历史学科中最为常见的考察方式,考察点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理解。对于高一新入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检测结果:选择题难度不大,80%的学生能答对三道及以上的问题,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全对。这说明学生达到预期效果,但小部分学生没有对知识点真正理解吸收,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讲述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概况,从而认识辽夏金元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材中,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提及,本课在旧教材中涉及过的知识点只有行省制。本课中许多内容都是全新的,因此备课难度较大,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备课时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史学泰斗王锺翰先生的《中国民族史》,我把其中涉及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民族的章节阅读了一遍,对这几个民族的历史有了总体把握,理清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本节课题是“辽夏金元的统治”,从政治史的角度讲述了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四个子目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设置,先讲北宋大体同时的辽和西夏,然后讲和南宋时间大致相同的金朝,最后讲完成全国大一统的元朝。我对课本四个子目的知识进行了大胆的整合。我综合分析了四个少数民族王朝的特点,分别列为一目。由于辽朝和北宋长期对峙,对北宋造成了强大压力,所以我起了“风云一时的辽朝”这一题目。西夏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制度创新,但是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民族政权,长期存在将近200年。它长期存在的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因此我给它起了一个题目“善于模仿的西夏”。课本的第二个子目“金朝入主中原”是本课需要讲的第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金朝与前两个王朝不同之处在于,它基本上占领北方,并且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因为北京城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它的建城过程也是值得单独拿出来讲述的。由于金朝入主中原,所以题目叫“定鼎中原的金朝”。课本最后两目,“蒙古族崛起到元朝统一”以及“元朝的民族关系”,我把它整合为一个重点的子目“疆域辽阔的元朝”。元朝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幅员辽阔,范围特别广,驿传制度和行省制度出现都和疆域的幅员辽阔密不可分。课本最后一目“元朝的民族关系”虽然是重点知识,但容易理解,没有单独作为一个子目来讲,只是在最后用简短的篇幅简单介绍了元朝的四等人制,以及新民族——回族的产生。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 A. 契丹族、党项族 B. 契丹族、女真族 C. 党项族、女真族 D. 女真族、蒙古族2.元朝“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材料反映了( )A.元朝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地理的有利条件 B.元朝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元朝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作者对元朝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3.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4.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朝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5.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二、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入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8分)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2分)课后反思通过这次备课与磨课,我经历了一场历史学科素养及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洗礼,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形式,我严格践行新的教学观,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尤其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以往的教材中,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提及,本课在旧教材中涉及过的知识点只有行省制。本课中许多内容都是全新的,因此备课难度较大,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广泛的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史学泰斗王锺翰先生的《中国民族史》,我把其中涉及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民族的章节阅读了一遍,对这几个民族的历史有了总体把握,理清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本节课题是“辽夏金元的统治”,从政治史的角度讲述了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四个子目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设置,先讲北宋大体同时的辽和西夏,然后讲和南宋时间大致相同的金朝,最后讲完成全国大一统的元朝。由于元朝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拿出了很多时间在第四目。我对课本四个子目的知识进行了整合,综合分析了四个少数民族王朝的特点,分别列为一目。由于辽朝和北宋长期对峙,对北宋造成了强大压力,所以我起了“风云一时的辽朝”这一题目。西夏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制度创新,但是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民族政权,长期存在将近200年。
它长期存在的原因就是善于学习,因此我给它起了一个题目“善于模仿的西夏”。课本的第二个子目“金朝入主中原”是本课需要讲的第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金朝与前两个王朝不同之处在于,它基本上占领北方,并且把都城迁到了北京。因为北京城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它的建城过程也是值得单独拿出来讲述的。由于金朝入主中原,所以题目叫“定鼎中原的金朝”。课本最后两目,“蒙古族崛起到元朝统一”以及“元朝的民族关系”,我把它整合为一个重点的子目“疆域辽阔的元朝”。元朝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幅员辽阔,范围特别广,驿传制度和行省制度出现都和疆域的幅员辽阔密不可分。课本最后一目“元朝的民族关系”没有单独拿出来讲,只是在最后用简短的篇幅简单介绍了元朝的四等人制,以及新民族——回族的产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本课容量较大,时间紧张,因此有些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的教学设计所展开的课堂实际教学,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亮点和不足。亮点:(一)整节课主线清晰,结构合理,环节衔接紧密,教学目标清楚。从一开始的课前作业,中间的活动设计,北京城建城的简史到各种制度的具体讲解,重点突破元朝的制度创新,最后主题升华中国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一节课有层次感,衔接自然,整体性强。
整节课时间分配合理,收尾呼应,教学环节完整。(二)课件设计简洁、合理,图文并茂。尤其是大量历史地图的使用,体现了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素养。最后课堂总结,有效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课堂的任务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并且有启发性。 (三)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便于学生理解,符合我校学生的学情。教姿教态自然,语速适中有一定的课堂的掌控能力。课堂设计清晰简洁,注重情境教学,举例生动,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和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教学语言得体,丰富。教学重难点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整节课灵活地处理和整合教材,有一定的容量,难度适合学生的水平。(四)教学贯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导入部分开宗明义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汉族中心论的观点,对少数民族的贡献方面渗透了家国情怀;一幅幅历史地图的运用,体现了时空观念;在课堂上运用大量史料分析,注重了史料实证;最后在课堂总结时,各民族从实际出发进行制度创新,体现了唯物史观,总体上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五)本节课氛围融洽,学生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表现积极活跃,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融洽。但是,通过观看录课视频,也反映了很多不足之处:(一)由于本课容量较大,知识点庞杂,难以取舍,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知识点没有讲透,草草的一笔带过,略有遗憾。
课本知识的整合不够,基本上是按照课本的顺序对各个民族进行讲解。如果对知识点进行大胆的取舍,会有更好的效果。(二)小组讨论的环节问题设置不够开放,没有深挖材料,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历史解释的能力欠缺。可以继续深挖材料,设计更为合理的小组讨论问题,充分用好史料,更有讨论效果。(三)教学经验不足,教姿教态仍有待改善,语言不够流畅,个别地方出现口误和常用口头语。总之,通过这次录课,我深知新课程历史学科素养及教学理论对我教学深刻的影响。今后,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到教学课题的目标设定,到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形式,我将严格践行最近的教学观,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尤其是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最后,感谢前辈同仁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建议,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会取长补短,不懈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课标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本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这段历史特别重要的地方在于,这些政权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中心确定在北方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改变了统一王朝之下南北关系的格局,由此也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蒙古中亚西藏等地区的新局面。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也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这段历史特别重要的地方在于,这些政权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中心确定在北方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改变了统一王朝之下南北关系的格局,由此也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蒙古中亚西藏等地区的新局面。我们通常是从中原汉人的视角去讲述边疆民族的历史,而从未从边疆民族自身的视角讲述这些历史,这些是需要改变的,也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