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6 07:04:54

四十年来生物高考的历程、特点与展望

摘要:从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生物高考经历了恢复与发展、调整、综合试验和相对稳定四个阶段。考试目标逐渐清晰、明确并且多元化,在强调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同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试卷结构包括题型、难度和分值也在变化中趋向合理。生物高考对高校选拔人才、中学生物学教学、社会公平的实现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学科;高考;考试目标;国家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17)01-0082-0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生物高考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共32年列为高考科目,这期间分别经历了恢复与发展、调整、综合试验和相对稳定等不同阶段。在生物高考的不同历史时期,考试目标、考试内容、题型、命题技术、考试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一、生物学科在高考中角色的变化轨迹

(一)1981—1994年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由于十年“文革”对教育的影响,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都没有正常的教学环境,生物学科教学环境的状况更是可想而知,直到1981年才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之后试卷分值逐渐增加:从1981年的30分、1982—1985年的50分,增长到1986—1994年的70分。1991年和1992年,湖南、海南和云南三省参加了高考改革试点,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现在的教育部考试中心)单独为三省命制高考试题,生物试卷分数与其他学科一样,满分150分。但这项试点改革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坚持下去。总体来看,1981—1994年这一时期的生物高考是恢复和发展时期,生物高考从无到有,稳步上升,总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物学科的认知程度。

(二)1995—1998年生物高考方案的调整期

1993年国家教委出台了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即“3+2”方案,“3”是指语、数、外三门科目,文理科都要考试,“2”是指文科考政治、历史,理科考物理、化学两门。这一方案将生物和地理学科完全排除在高考科目之外(上海市还考生物)。当时给出的理由是,生物和地理学科偏重记忆,取消对考生的学业影响不大,同时可以减轻考生的负担。这一认知和决策对中学生物学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1995—1998年,中学生物学教学课时被压缩,不少生物教师转行,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不愿意选报生物学相关专业,结果使生物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本身的发展受到影响。

这一高考新方案的出台,立即在生物教育界和生物科技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1994年,中科院生物学部出台了《加强生命科学人才培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文件,1996年,71位中科院院士联名提出《务必十分重视生命科学研究》的报告,其主要目的就是提清决策部门改变决定,恢复生物学科的高考地位。[1]

(三)1999—2006年的综合试验阶段

在上海高考改革试点“3+1”(语、数、外三门必考和其他六科任选一门科目考试)方案的基础上,1999年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高考改革。1999年,广东省试行“3+X”方案,生物学科再次成为高考考试科目。当年广东选考生物的人数为15767人,占总考生数的9.1%。[1]但是,由于“3+X”操作过程中实际变成了“3+1”,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偏科情况比较明显,所以从2000年开始,广东省明确规定,学生必须选考两门以上科目(包括一门综合科目考试)。除广东外,2000年还增加了江苏、浙江、山西和吉林四省进行“3+X”方案试点,2001年则进一步推广到上海、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到了2002年的高考,“3+X”有两种模式:第一种为广东等省采用的“3+大综合+1”,大综合指的是史、政、地、理、化、生,“1”为学生任选科目;第二种是江苏等省采用的“3+文综/理综”,文综包括史、地、政,理综包括理、化、生三个科目。在2000年理科综合测试中,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科所占的分值不同,山西试卷中,理、化、生三科基本各占三分之一,江苏、浙江、吉林的综合试卷中,生物的比重为20%,低于物理和化学。[1]

此外,北京等地举办的春季高考和全国范围的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也是高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这一时期的生物高考与其他学科高考一样,处于综合试验阶段,具有明显探索的特点。

(四)从分省自主命题到全国统一考试,生物高考逐渐走向稳定

200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中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率先进行试验。2007年,首批进入试验的四省(区)生物高考采用新课标试卷,具体情况见表1。随后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地区逐渐增多,生物高考的模式和分数逐渐趋于稳定,有中国特色的生物高考体系逐渐形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6/1727305494465_0.jpg

上述四套方案中,广东方案遇到的问题是,“X”中选考人数的变动较大;山东方案中遇到的问题是,对“基本能力”考试在理解上存在差异;海南方案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特色,且易于操作,受到社会的好评,因此保留到现在;宁夏方案反映了当时国家对高考改革的意见,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并在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等地得到推广。

在上述高考方案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在其理科综合试卷中理化生三科的分数相同,均为100分,而其他省份则是80分或90分不等,生物学科的分值和地位相对于使用课程标准以前有了明显的提升。

事实上,伴随普通高中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新课标高考的出现,每年高考生物试卷的种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动。例如,2007年海南使用的是生物单科卷,宁夏等使用的是理科综合卷。即使是理科综合卷也分为大纲卷和课标卷,课标卷又针对不同地区而分为不同类型,因此生物高考的内容和考分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种情况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给命题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2016年,高考除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天津仍进行自主命题之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将命题工作部分或全部交给了教育部考试中心。这一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全国统一试卷。为了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同时为了保证试卷的安全性,理综全国卷又分为三种类型。在全国卷中,生物的分值均为90分,占理综300分的30%。自此,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基本稳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高考命题阅卷等环节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国家题库等的建设给生物高考带来了新气象。与国际著名考试机构如美国ACT和英国剑桥评价公司的交流和合作,也使生物高考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二、生物高考自身的变迁轨迹

(一)试卷中题型的变化和标准化考试

1981年至1983年的生物高考试题设有填充、名词解释、填图、实验、简答等多种题型,当时流行的口号是“知识就是力量”,因此生物高考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同时兼顾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从1984年开始出现选择题这一题型,1990年到1994年的题型基本固定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非选择题又分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并且比重有增加的趋势。此时的生物高考在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注重了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

随着高考中科研工作的深入,现代考试测评理论不断用于命题实践,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科研化和标准化。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颁布了《生物学科的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对生物高考的要求、内容、题型、难度等进行说明和界定。《考试说明》的问世是考试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为学科命题提供了依据,为考生复习提供了参考,也为生物高考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开始,广东、宁夏实行新课标高考,广东的生物为单科考试,生物高考中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这类试题常常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来解答,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感到回答这类题目不是很容易。宁夏实行理科综合测试,试卷中生物试题分为必考(75分)和选考(15分)两部分,因此,针对选修一和选修三分别命制了一道15分的非选择题供学生选做。2007年国家出台了现行的《考试大纲》,以及与之匹配的《考试说明》。这个与最初的《考试说明》含义不同,是对《大纲》的细化。

随着高考中能力考查呼声的增高,生物高考中非选择题已经很少出现以知识识记为主的试题,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考查为核心的、具有情境性的非选择题,试题注重对考生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用生物学语言表达生物学观点的能力进行考查。

近几年生物高考的题型逐步稳定,并被接受和肯定。这是命题者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如在命题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光合作用发生场所”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有唯一答案吗?之所以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生命活动常常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描述。对于光合作用发生场所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回答叶绿体、叶肉细胞、叶片、植物的绿色部分、绿色植物等,也就是说,从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甚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回答这个问题都可能是正确的,因此设问和答案的层次匹配问题在生物高考中就变得非常重要。[2]为了解决题材、设问和答案的匹配问题,命题者提出了变形填空题或改良的填空题这一新题型,即将填空与选择、简答的功能结合起来对试题进行设计。这一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在体现生物学科特点的同时,解决了考试公平公正的问题,而后者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变形的填空题见样题1,其中的(2)是填空与选择题的结合,(3)是填空与简答题的结合。

【样题1】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6/1727305494465_1.jpg

(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填“CO2浓度”或“O2浓度”)。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答案】(1)光照强度;(2)CO2浓度;(3)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改良题型的出现体现了我国高考的基本国情。回顾恢复高考的40年,不同时期生物学科对高考的贡献是不同的。1999年是第二次恢复生物高考的第一年。第二次恢复高考的初期,由于生命科学自身的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在高考中的地位还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和接受。每年高考阅卷期间尤其是理综阅卷期间,生物学科阅卷比理化学科慢的问题常常被提上日程,并被作为缺点和不足。面对阅卷慢的问题,生物学科不得不对命题思路作出适当调整,使答案向确定、唯一和简单靠拢。这是国情的要求,也是生物高考希望得到社会认可不得已的调整。然而我们认为,彰显生物学科本色、教育测量学本色应该是生物高考试题设计遵循的首要原则。

(二)试题质量的提高和题库建设

生物高考试题的编制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在非选题的命制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公正客观和真实地反映考生的生物学水平和学习能力。

从题干与问题的设计看,题干尽量做到精简,所考问题与题干关联紧密,命题时努力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景,试题所给信息具有充分性。从设问层次的安排看,考查的问题注重并努力做到逐级提升。一般以多个小问题组成问题链。问题链的设计,努力做到层层递进,尽量保持逻辑严密,但也不排除小问题之间的并列和平行关系。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答题规律,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心理特质和生物学学业水平。从思维考查的维度看,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聚合和开放两种特征。在问题链中,一般前面的问题具有聚合的特征,针对题干中的情景设计问题,问题尽量做到清晰、准确,答案尽量做到明确、唯一。如“丰富度是指”,后面的问题具有开放的特征,以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主。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国家题库的建设,等等,使试题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新技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答题卡的使用对命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生物高考目标反映了国家的选才标准

高考是高利害考试,命题倾向不仅关系到国家人才的选拔,还对中学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从1977年到2017年40年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高考的考试目标和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如2007年,参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重新确定了生物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见表2)。这种调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人们对生物学本质的深入思考。

1977年,此时国家和社会急切需要的是具有良好基础知识的人才,因此,高考主要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生物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当时还不被认为是主要学科,社会对生物学的认知和重视远未清晰,即便到1981年开始恢复的生物高考,分值也只有30分,全卷只有三道大题,以填空和问答两种形式出现。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能力考查要求,能力考查的目标不清晰。

1987年至1994年,强调对考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考查。此时的能力考查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生产、脱离生活的基本要求在高考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1999年我国开展新一轮高考改革,颁布了《考试说明》,高考走向标准化和专业化,同时生物学科高考在暂停四年后再次恢复。此时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成为生物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这时,强调考试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注重考查学科综合能力。[1]因此,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已成必然。

2001年到2003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都对《考试说明》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生物高考的命题特点是,在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实验能力等方面。[3]而在天津等15个省市参加的“理科或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强调了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提到了“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的综合试题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2004年后随着课程标准版教材的使用,新课标高考逐渐提到日程。

2007年是一些省市如宁夏实行课程标准实验版高考的第一年,为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年使用的《考试大纲》对能力要求更加规范和明确(见表2)。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6/1727305494465_2.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6/1727305494465_3.jpg

这四项能力中,“理解能力”是基础,“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的一个特色。这两项能力与生物教学中提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联系非常密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既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能力表现,又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因此,围绕这四项能力的考查和命题,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选拔出那些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考生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也有利于引导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方向。从2007年《大纲》出台,生物高考以这四项能力作为考试目标坚持了大约十年,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1、注重考查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生物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选择题都是围绕着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来命制的,主要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程度。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本质、特征及其功能,DNA、RNA及蛋白质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特征及意义,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特点及意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特征。这些重要概念都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围绕重要概念来考查,有利于筛选生物学能力高的学生,也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和高考复习中重视这些重要概念的教学。

2、在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中强调科学方法的考查

生物高考涉及的实验主要集中在实验原理、材料、方法步骤、现象、结果和结论等方面,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引导教师重视生物学实验的开设与落实。

2004年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始实施,围绕这一标准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基本理念,生物高考开始尝试命制与探究能力有关的试题,如让考生围绕某一主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或者要求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或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纵观近几年的生物高考实验试题,可以说对照实验的思想、重复实验的理念、等量的原则、假说演绎法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考查。假说演绎法在遗传试题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3、自主学习能力在生物高考中通过获取信息能力得到考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那些有用的、重要的信息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新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是新高考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2007年以来的新课标高考,在非选题中非常注重这项能力的考查(见样题2)。

【样题2】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6/1727305494465_4.jpg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填“C”“N”或“O”)。

(3)实验第11d后,如果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和。

说明:本文(2)和(3)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信息表明:油料作物种子是在黑暗环境中培养的,说明此时该作物种子没有光照,不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就不可能是“C”;培养的条件是“水分(蒸馏水)”,表明不可能吸收“N”来增加干重。因此,从逻辑上判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只能选择“O”。

回答(3)的信息来自(2)的分析过程:不可能是“C”和“N”,因为分析题干所列信息,不可能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N”(表明植物所需要的矿质元素)来增加萌发种子的干重。因此,要想增加萌发种子的干重,提供的条件自然是“光照”和“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

4、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考查

生物学科的一项重要技能要求就是要求运用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方法解释或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和问题。在体现理论指导实践方面,生物高考常常是以真实材料为素材进行设计,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不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也增加了试题的兴趣。例如,2016年全国理综Ⅲ卷的第29题以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小麦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成果为素材,要求考生推测如何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三、课题研究成果促进了生物高考的发展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生物学科高考课题研究组开展了一些与生物高考有关的课题研究,如《中学实施新课程后高考生物科命题研究》《基于能力维度的生物科优质高考试题编制策略探究》,构建了高考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题型和评分目标新体系,为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的编制和修订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生物高考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随着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高等教育领域和评价领域关注度的提高,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受到生物高考的关注,并在近几年的生物高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考查。为此,课题组通过深入研究,构建了考查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试题的模式、样题,开发了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确定了生物科优质试题(选择题、非选择题)的标准,为生物高考考查方式、内容以及试题的命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生物高考努力落实国家对高考的新要求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在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以及考试科目设置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意见》出台后,其主要思想在2015年和2016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如为了落实《实施意见》中提到的“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试卷的省份”的要求,2016年,广东、山东、安徽、福建、重庆等省份生物部分的试题从由自主命题改为全国统一命题。全国卷的生物高考充分考虑了这些省试卷在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和难度上与全国卷的差异,以有利于生物高考从分省自主命题向使用全国卷平稳过渡。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即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可以说,两个文件的出台从不同的层面为生物高考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内容。

总之,未来的生物高考要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国家的要求,符合生物学和测量学的理论,尊重考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使其在国家人才选拔、中学教学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胡继飞.建国以来的中国生物高考改革述评.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2(2).

杨帆.对试题设问和答案层次性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生物学教学,2014(2):40.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生物测量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5-13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十年来生物高考的历程、特点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