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6 18:03:05

2021年高考地理核心概念梳理汇编(精华版).docx

PAGE   42021年高考地理核心概念梳理汇编(精华版)地理概念梳理——自然地理部分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的大规模运动。主要类型:太阳黑子和耀斑太阳黑子:光球表面常出现的一些黑斑点,其实质是黑子的温度比周围地区低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又叫做色球爆发“磁暴”: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点粒子流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的现象极光: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2、恒星日:地球以遥远的一颗恒星为参考点,自转一周的周期,为23时56分4秒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24时   恒星年:地球以遥远的一颗恒星为参考点,公转一周的周期,为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3、国际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东为昨天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5、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环流。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它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在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6、风:大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7、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运动。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8、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附近天气变化剧烈。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在我国四季都有,冬半年更常见。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频繁9、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中心气流上升,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中心气流下沉,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10、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波浪——风浪是常见形式,海啸是由海底火山、地震海底、海底滑坡引起的巨浪。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11.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水系——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水文——主要指径流状况,一般包含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流速等方面的内容。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时期。洪水期——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通常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比较容易利用的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13、流域类型外流区——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

内流区——不流人海洋,流人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大致大兴安岭南段——阴山——贺兰山——南段接近200mm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14.地形、地形区、地势地形——地表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陆地五种基本地形是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地形地形区——命名方式一般为地名+地形类型。如青藏高原=青藏(青海和西藏)+高原(地形类型),同理云贵高原=云南贵州+高原。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15.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位于板块张裂处,有海岭、断层等;消亡边界——分布于板块挤压处,有海沟、造山带等。16.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类型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生物等。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17.地质作用、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

18.褶皱、断层:均是地质构造的一种,且都是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褶皱——指岩层受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但没有破坏其连续性。断层——指岩层受挤压力或张力后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19.向斜、背斜背斜——岩层受力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其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其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20.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华产物进行破坏。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要素之一,能够参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21.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为堆积地貌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沉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2.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扇——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地理概念——必修2教材名词、概念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P22、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中图版为原始型、过度型、现代型)P53、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人口的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P6.7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P64、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迁入或迁出人口过多等问题。P7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5、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绿化用地和交通用地等。P18    农业用地呢? 6、城市功能区:例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P197、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P21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等。

P239、城市的服务差异主要从服务范围、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功能高低等方面描述。P2610、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变化。11、城市化的进程差异主要包括所处阶段、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等。P32.3312、郊区城市化:城市化推进快,市区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等连接城郊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口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的现象。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农村和小城镇的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质量好等。P33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3、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P42自然因素:气候(热量、水分、光照、水热组合、昼夜温差等)、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市场(最重要)、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机械、传统经验等。区位条件的发展变化:改良热量、地形等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变化、交通改善、农业科技的发展、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等P4414、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典型案例地区和主要农产品   以种植业为主的:   季风水田农业,亚洲季风区,水稻P45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央大平原,小麦和玉米 P50   以畜牧业为主的: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牛肉,P51乳蓄业,西欧大城市城郊,牛奶及其制品,P52   耕作业和畜牧业结合: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小麦、羊毛,P4515、农业用地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等。

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耕地类型:水田、旱地耕作制度(作物熟制):一年两熟、一年一熟等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6、工业区位因素:土地、水源、市场、交通、科技、原料、动力、劳动力、政策、环境等。17、工业的主要导向型: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P5818、工业联系的类型包括: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P6219、工业地域的类型:自发形成的、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P63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20、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P78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1、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P942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P962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P962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P101   工业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P101;农业中实现循环经济应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P103地理概念—— 必修3教材名词、概念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

P22、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RS、GPS、GIS等。RS:即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P7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实时进行定位(定经度、纬度、海拔)、导航。P8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者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它。P103、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P11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4、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P165、次生盐碱化: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的荒漠化现象。P19第三章:区域自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高考地理核心概念梳理汇编(精华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