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地理科质量分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科质量分析
潮州市高中地理高考备考中心组
一、试卷结构、命题思路与试题特点
本次考试考查模式、题型设计跟高考要求一致,覆盖高中地理所有必修及选择性必修内容,采用选择题与综合题两种形式,其中选择题共16道,48分,综合题3大题共8小题,52分,满分100分。试题命制紧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结合高二地理选科生的具体学情,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原理的应用能力、读图析图能力、提取材料信息和逻辑分析能力,同时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加大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也是区分学生学习程度的需要所在,又是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
试题主要突出以下4个特点:
1.紧扣主干知识,深化基础性考查。重点体现了高考对学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掌握与应用,没出现怪题、偏题,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为高三第一轮复习奠定了基调。如19题考查沃克环流与拉尼娜,来自选必一第四章第三节正文与【学生活动】,紧扣教材主干知识,要求学生深刻认识海气间相互作用。
2.创设情境多样化,强化能力性考查。在或真实、或新颖、或乡土地理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联系实际,对地理规律与原理进行迁移、运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与方向。本套试题命题时,大多采用近两年发生的真实事件为情境载体,如第1题组中以秦岭科考站为背景考查工程建设;第5题组中以潮州天气预报乡土地理资料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第6题组以上海物流业发展空间变化与数量变化为背景考查产业的发展。
3.图表类型多样化,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每一个题组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或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灵活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试卷使用各种图表13幅,涉及了景观图、经纬网地形图、统计图、示意图、关联图、区域轮廓图等多种类型图表,涉及各种材料分析,彰显了地理学科“图文并茂”的命题特色,着重考查了学生从材料和图中获取解读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题的设问角度突出对地理原理和分析过程的考查,对学生的知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符合地理新课改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趋势和要求。
4.出现“新概念、新情境”,增大考试的区分度。本次试题出现七次“新概念新情境”:“模块化生产、冻融土流、飞地式、副中心式、双城式、知识互溢、换电模式”,要求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利用试题给出的有限信息及已掌握的背景知识快速学习“新知识”,并运用地理原理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综合地理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的要求更高,体现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也增大了本次考试的区分度。
二、成绩分析
全市考生实考人数8499人,平均分是44.4分,最高分91分。选择题的平均区分度为0.347,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得分率较低的题目为第1、4、5题,平均得分均少于1分,得分率低于0.3,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主要涉及的知识点为地球运动、位置方向判断。自然地理类的选择题,重点高中的优势比较明显,二类学校和面上中学的差别不大。总体上,自然地理类选择题得分率较低,人文地理类情况较好。另外,此次期末考选择题着重对地理图表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答题,与高考试题的要求较接近。综合题的平均区分度为0.301,区分度较大。得分率较低的题目为第17(2)、19(1)(2)题,区分度平均为0.165,空白试卷较多,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主要涉及的知识点为区域产业推理、大气环流。
三、考试情况具体分析
(一)选择题
本次考试的选择题涵盖地理各个主干知识,知识点分布均匀,以7个题组呈现,以下是各题组得分情况及考查能力要求。
题组
考查内容
考查能力要求
平均分(满分3分)
得分率
一
试题
1-3
以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为背景要求判断两地相对位置、推理可能碰到的施工困难与解决方式
1.对“南极”的区域认知
2.对新情境“模块化施工”的解读
1.57
中等
二
试题
4-5
以二十四节气图为背景考查太阳光照图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1.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掌握
2.光照图判读、时间计算
0.85
低
三
试题
6-7
创设新情境“岷山地区的冻融土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与外力作用
1.对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掌握
2.对新概念“冻融土流”的解读以及外力作用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1.4
较低
四
试题
8-9
以长江支流入江口沙洲发育为背景考查流水堆积地貌
1.对图文信息的判读能力
2.对流水堆积地貌知识点的掌握
1.8
较高
五
试题
10-11
以潮州天气预报乡土地理资料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1.对图表信息的判读能力
2.对大气受热过程知识点的掌握
2.4
高
六
试题
12-13
以上海物流业的发展为背景考查产业发展与功能区关系
1.对图表信息的判读能力
2.对产业发展与功能区关系知识点的掌握
1.8
较高
七
试题
14-16
以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的不同关系图示考查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对新概念“副中心式、飞地式、双城式”的解读
2.对图文信息的判读能力
3.对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知识点的掌握
1.38
较低
(二)综合题
17题以我国电动汽车品牌进入挪威市场为背景,考查产业区位因素,共20分,平均分4.27分。
(1)要求学生分析我国电动汽车品牌选择挪威市场的理由,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值8分,平均分2.68分。
存在问题:
①照搬原材料话语,无概括要点。
②要点缺乏主语或主语出错,指代不明。
③对市场这一区位因素认知不够全面。
④许多同学没有识别出主要因素,误答出劳动力、原料、能源等。
典型错例举例:
挪威产业基础条件好,当地技术先进,水电价格便宜,能源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挪威距离中国近,交通便利,挪威人口稠密。
(2)要求学生分析与我国相比“换电模式”在挪威推广的有利条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分值6分,平均分0.32分。
存在问题:
①普遍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把握答题角度,无法“与我国相比”的角度出发进行回答,比如答成挪威对环保的要求较高等;二是不明确分析“换电模式”在挪威推广的有利条件的答题思路,回答成“有利于……”等。
②学生回答存在口语化表达,没有使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答题。
③答题缺乏逻辑,缺乏分析出现有因无果或者有果无因等情况;比如大部分学生能写出换电模式能节省时间,但是没有点出是挪威纬度高,气候寒冷;或者写出挪威纬度高,气候寒冷之后就没有下文。
典型错例举例:
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利于换电模式的推广;换电模式有利于缩短长途运输的时间。
(3)要求学生说明与传统汽车产业相比,发展电动汽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影响,考查产业结构变化的问题,答题方向要求明确,对学生图表分析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分值6分,平均分为1.33分。
存在问题:
①空白卷及0分卷较多,很多人得零分。
②审题不清,方向性错误问题突出,本题在设问中对答题方向作出了明确要求,要分析的是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影响,超过一半的学生没能理解好产业结构问题,而是直接根据电动汽车这一产业,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③图表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差,因果搭配问题严重。在能把握答题方向的同学中,大部分只能说出电动汽车产业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没办法从材料提供的图表中找出相应的佐证,导致有果无因或因果搭配混乱,扣分严重。
典型错例举例:电动汽车减少碳排放;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18题以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与怒江为背景考查泥石流自然灾害,共18分,平均分8.53分。
(1)要求学生说出两处流域泥石流类型及其成因,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分值8分,平均分4.6分。
存在问题:
①答题条理不清晰。
②审题析图能力弱,没有审清题目提问的是两流域分别的泥石流类型及其理由。
典型错例举例:
没有点清楚哪个流域为哪种泥石流类型,语言组织混乱,条理不清晰。
(2)要求学生说出堆积扇面积和粒径变化大的成因,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阐述地理事件的能力。分值6分,平均分1.63分。
存在问题:
①基础掌握不牢,缺乏深入思考。
②地理核心概念掌握不到位,知识学习停留在表面。
③审题析图能力弱,难以提取有效信息。
④答题思路混乱,书面表达能力不足,缺少地理术语,缺乏条理性,随意性强。缺乏对地理现象成因的理解,地理思维薄弱。
典型错例举例:
甲地河流流速慢,常年温度较低,季节性积雪使河流加快堆积,新堆积和旧堆积之间粒径变化范围大。
(3)要求学生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泥石流)的影响,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分值4分,平均分2.25分。
存在问题:
①学生把植被、土壤、人为因素等都罗列出来,没能抓住水源条件这个重点来分析。
②大部分学生原因和理由没有分开写。
③因果颠倒。
④审题不够细心,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的因果逻辑关系没弄明白。
典型错例举例:
原因:冰川融化加快;理由:全球气候变暖。
19题以沃克环与拉尼娜为背景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共14分,平均分1.33分。
(1)要求学生说明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分值8分,平均分0.85分。
存在问题:
①大多数学生没能把沃克环流的过程完整地描述出来,只描述了太平洋东西两侧由于气温差异,气压上升或下沉,不能把水平运动完整地描述出来。还有一些学生,把沃克环流理解成水循环过程,答成蒸发和降水。
②审题不够细心,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学习不够扎实,答题不规范。
典型错例举例:
东太平洋地区气温低,气压高,西太平洋地区气温高,气压低,于是形成从东向西的地表气流。
(2)要求学生解释“部分年份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出现气温异常偏低现象的原因”,考查学生原理性知识。分值6分,平均分0.48分。
存在问题:①空白卷较多,很多人得零分。
②错别字较多,比如“秘鲁寒流”错写“密鲁寒流”、“泌鲁寒流”等。
③审题不清,没有抓住“气温异常偏低”这个关键点,很多人只答出了“秘鲁寒冷流经,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而无法答出“秘鲁寒流加强或者上升补偿流加强”,还有本题问的是原因,很多人答成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④答题语言表述不规范,比如“东太平洋沿岸补充的寒流战胜暖流”、“寒带的上升进行环流,使其与温带产生交替”等。
⑤知识性错误,很多同学无法写出“东南信风增强”这个点,而是错写“西风增强使秘鲁寒流增强”、“东南季风影响增强”等。
典型错例举例:
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东岸形成高空高压,低空低压;拉尼娜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恶化,极端天气加剧;东南季风增强。
三、高二级教学的建议
1.根据课标要求,梳理教材内容
人教版教材内容简化但案例丰富,在平时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在实际教学中要按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也可借助翻阅其他版本的教材,更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或适当增减。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碎片化,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整合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答题过程中经常出现而考试中又常考甚至是必考的问题,在讲课过程中还是应该不厌其烦的进行强调。
2.注重基础知识训练,落实好主干知识点的掌握。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强化教材主干知识,重视基本原理的教学,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落实4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试题的融合。注重课标解读,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要求的地理原理和核心概念,可通过案例、实验、视频、绘画等方式,细化概念和原理的形象,尽最大可能与学生的经验形成对接,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可确定核心大概念,构建教材知识的核心结构,带领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关系图谱,例如引导学生构建每章的知识结构图、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通过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培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联系、迁移、总结等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讲明因果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确区域与地理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表达能力。
3.提高审题能力,渗透专业术语
学生在审题析题能力上明显不足,教师可引导学生注重题干中“解释、分析、阐明”等词与“指出、简述”等词在答题上的区别,前者强调原理过程描述,有因有果且逻辑清晰,后者强调直接明了得出结论即可。平时可设置错题重练,减少同一类错因重复出现;每周利用时间进行限时训练,强化重难点的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审题能力;在一些重点且易错的问题上,采用同材料不同题的专项训练,完善学生答题思考的角度,提升答题完整度。在课堂上,教师多用专业术语讲课和回答学生的问题,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遣词造句搭配,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表达;在日常作业中,要提升答题规范,要求学生答题要字迹工整、分点作答、排版整齐、杜绝地理专业术语错别字,将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分降到最低。比如可以设置默写本,定期默写,综合题印制专门的答题区域,批阅默写和习题时针对性纠正答题规范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答案出现知识性错误,答题应有层次性,条理性,序号化。提升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应重视答题模板背诵默写训练,增加学生答题底气,言之有物。同时注意理解运用迁移变通。也可采用面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更新教学方式,培育核心素养
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开展研学实践创建真实情境,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观后感在课堂分享:结合区域资源进程教学设计,开发符合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作业设计,通过设计学习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增加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局限于某一学科,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沉淀学生的核心素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