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7 05:06:45

历史|例谈高考试题的多维视角与教学方向的把握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7/1727384805917_0.png









宋晓晶,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高级中学。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历史)2024年第5期。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7/1727384805917_1.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7/1727384805917_2.png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试题的命制日益聚焦多元视角,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引领的同时,不仅关注知识点的考查,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本文试选取近年来部分全国卷和地方卷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有关春秋战国史的高考题探寻高考热点下命题视角发生不同程度转变的案例,以期对广大教师备考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7/1727384805917_3.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7/1727384805917_4.png

解析近三年春秋战国史选择题的多维视角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视角主要通过史料互证、现象解释、差异比较、生活娱乐、多元矛盾等情境为载体,兼顾史料内容多样的同时注重设问方式的创新和多维史观的应用,旨在全面考查考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要求考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全面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合理阐释的综合能力。基于此,笔者主要基于以下五个视角进行剖析。

(一)依托史料情境视角考查时代特征

历史史料按照表现形式分,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近年高考试题注重运用思辨性史料创设情境,强化对考生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在相关情境中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内在逻辑性思维。

【例1】(2024年·安徽卷·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视角剖析】本题依托不同时期青铜器纹饰的演变来创设情境,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逐渐趋于轻便适用,由原来图腾象征的纹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演变,这反映了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故C选项正确。

【例2】(2023年·河北卷·2)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视角剖析】本题采用双向史料互证对比的形式,创设相关史料情境,深度考查考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特征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本题材料描述及史实判断可知,春秋时期,西周的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瓦解,但尚未完全解体,君主专制也尚未确立,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与历史典籍对诸侯的称谓有差异,青铜器铭文中“徐王”“越王”均为诸侯自称,而《左传》等历史文献上称诸侯为“子”,旨在维护分封秩序,所以这两种类型的史料都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故答案为D项。

(二)依托解释情境视角探究经济发展深层原因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极为重视。通过呈现对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解释的视角,助推考生突破思维定式,从对历史事件的“知道”进一步转化为“理解”,通过层层思辨推理探究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例3】(2023年·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视角剖析】本题以孟子的观点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背后的原因。依据材料中的“孟子”可以推断出该时代为战国时期,孟子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也导致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C项正确。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史料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例4】(2022年·江苏卷·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视角剖析】本题创设了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向封疆内田地收租被拒的情境,试题的落脚点没有落在常考的分封制瓦解这一观点,而是另辟蹊径,突出考查考生对当时土地制度变动的理解。从材料中“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可以看出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故正确答案是C项。

(三)依托比较情境视角考查治国思想主张

近年来高考试题趋向将同类相近的事物进行对照,从拥有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到各自的特点,或者通过横向的比较,多角度审视问题或者在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比较,理解事件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在把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5】(2024年·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7/1727384805917_5.png

【视角剖析】本题以“百家争鸣”为主题创设情境,横向比较考查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思想理念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其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即希望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法家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因时变革,重视变法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墨家、法家都主张顺应变革潮流,任贤选能。而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思想较为保守,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所以C选项正确。

【例6】(2024年·山东卷·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视角剖析】本试题情境聚焦纵向比较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风俗变迁。通过提取和概括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加剧,传统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逐渐崩溃。诸侯国为了加强自身权力、提升竞争力,纷纷推行变法改革,移风易俗,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这些变革旨在重构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军队战斗力。因此,A选项“重构统治秩序”最符合诸侯国转变做法的目的。“限制贵族特权”“以德行教化民众”“打破宗法血缘关系”虽然也是变法的部分内容或结果,但不是变法最主要的动机。

(四)依托生活情境视角考查潜在文化内涵

依托生活娱乐视角考查潜在文化内涵,是近年来高考多次涵盖的考查方向。生活娱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以生活娱乐视角为切入点,在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的同时也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

【例7】(2022年·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视角剖析】本题以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击壤歌》为素材构建情境,体现了先民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快乐,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旨在引导考生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材料信息“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最后一句“帝何德于我哉”点明主旨:这其乐自得的生活,又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管理指导。体现了无为而治和百姓逍遥自在的特点,这顺应了道家老子“无为”的思想,因此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老子,故选择B项。

【例8】(2023年·北京卷·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徴、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徴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视角剖析】本题以中国传统文化材料中《史记·乐书》中的音调记载为情境,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听宫调的音乐,使人感到温和舒畅,胸襟广大;听商调的音乐,使人变得端庄正直,喜好道义;听角调的音乐,使人学会怜悯和慈爱他人;听徵调的音乐,使人愿意行善并喜欢施舍;听羽调的音乐,使人形貌整齐并崇尚礼节。胸襟广大、正直道义、怜悯慈爱、乐善好施、崇尚礼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仁义道德等思想,故选择D项。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增强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五)依托矛盾情境视角考查政治体制变化

政治体制的变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宗法制的瓦解,到郡县制度的兴起、中央集权的加强,再到官僚任免制度的变革,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政治体制随着各国关系的演变而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这些变革不仅影响着各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例9】(2024年·广东卷·1)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观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视角剖析】本题以“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使用青铜酒器”与“实际上春秋时期使用的是漆木酒器”的矛盾情境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变化特征的理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而作为饮酒礼器的五爵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献数按照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容量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容量很大的散,通过礼器的变化和使用情况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的特征,故D项正确;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在学习中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和对知识体系的整合,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增强理性思考。

【例10】(2023年·江苏卷·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视角剖析】本题以春秋时期晋国同姓诸侯国内部互相兼并反而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好的矛盾情境为切入点,需要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提炼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透过错综复杂的表象探寻其中蕴含的本质因素: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晋国兼并同姓方国反映了当时宗法制遭到破坏,同时为避免腹背受敌,晋国还注意缓和与北方诸戎民族的关系,可见此情境中包含着多重政治军事因素。

综上所述,全国卷和地方卷各有特色,全国卷稳中有变,难度适中,旨在全面检验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卷变中有新,在命题方面更加灵活,题型设计、难度设置等方面具有多样性,注重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同时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两种类型试卷都对考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教育时代背景下,把握好教学方向对考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及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7/1727384805917_6.png

基于多维视角下教学方向的把握

历史教学方向的把握离不开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深化专业知识;紧跟学科前沿动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馈与评估等多方面努力。下面笔者将列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具体做法,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第一,立足教材课程的文本和各类图片设计问题,拓展史料的应用范畴,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地理分布,在自主完成地图中主要信息的基础上,标注出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及当时的国家政权名称,再通过小组内讨论深化认知,即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边民族在碰撞交融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同时,将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相结合,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素养落地。

第二,构建通史体系的同时注重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充斥着新旧之争:政治上,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显露雏形,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向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之主”转变;经济上,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耕作方式从千藕齐耘的集体劳作向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转变;思想文化上,“官学”衰落同时伴随私学兴起,进而带来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通过引导学生对时代阶段特征进行挖掘探究,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学习和认识历史,从而增强学生宏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三,关注近年高考真题新情境和学术热点,精准把握高考考查内容和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院、全国高考命题组长刘芃曾经说过:“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

这些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反映了命题人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制作者对话。”经研究发现,近三年来春秋战国史部分的高考试题注重考查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相关史实以及诸子思想观点的比较。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变迁的趋势、民族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则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热点。注重结合相应热点进行针对性专题训练,并及时总结规律和经验,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提升教学有效性。

总之,明确教学方向,优化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学习并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从而更有效地传递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例谈高考试题的多维视角与教学方向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