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7 08:07:50

2024高考历史全国甲卷

绝密★启用前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D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25.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由此可知,该时期 C

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26.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C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27.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这导致了 D

A.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 B.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

C.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 D.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28.19 世纪50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B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29.20世纪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决定后,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朝廷对立宪政治认识的大转变。“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由此可见清末宪政 D

A.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使得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

C.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 D.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

30.下图表(表1)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

这一现象体现了 D

A.社会阶级间的差距的扩大 B.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

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3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中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 A

A.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开启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C.推动了基层的民主与法治建设D.确立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方向

32.在 14世纪之前,人们把时间寄托给上帝,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而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除了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他们强调要掌控时间,把握当下。一位意大利的母亲在给她儿子的信中说道,“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要荒废了时间……”这表明文艺复兴 C

A.冲击了宗教势力 B.因信称义开始确立

C.强化了世俗观念 D.天赋人权广泛传播

33.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 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表明工业革命 D

A.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 B.提高了工人生产自主性

C.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D.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

34.伏尔泰在一次集会上说“像牛顿这样一千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真正是个伟大的人物……而那些该尊敬的,是以真理的力量主宰人们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用暴力把人们变成奴隶的人,是指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 A

A.崇尚理性精神力量 B.批判封建并且反对愚昧

C.主张实行精英政治 D.倡导建立自然科学体系

35.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曾经拍摄过一系列正面表现苏联的电影,从苏联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对正面的刻画。而20世纪50年代年之后,苏联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也很快出现了急转弯,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了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这一态度转变反映出 B

A.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国际形势影响价值观

C.雅尔塔体系走向瓦解 D.冷战聚焦于文化领域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 5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数学历史悠久,周代“六艺”中就有“数”的内容,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依靠数学知识。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面领先世界。魏晋的刘徽、南朝的祖冲之及其子祖暄,都是世界级数学家。隋唐置算学,与太学并立,将前代的十部数学专著作为讲习内容。宋元时出现了以秦九韶、朱世杰等为代表的杰出数学家,明清时期,官方数学教育衰落,西学传入,中国传统数学受到冲击。

——摘编自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奕诉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9分)

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诞生出了众多杰出的数学家;数学为农业和天文历法服务;隋唐至宋元时期,数学方面的教育得到官府的扶持,明清时期,官方数学教育走向衰弱;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对后世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来数学受到重视的历史背景。(8分)

历史背景:近代时期的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发展,数学的作用日益突出;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急需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数学学科顺应了图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民国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出现与发展;现代大学在中国的创办与数学系的成立;在抗日战争中,数学对于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推动了数学得到重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启示。(8)

启示:在教育方面,要重视数学领域的人才的培养;应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数学知识和理念;落实双百方针,减少数学领域的学术研究的阻碍;弘扬尊重人才、充分肯定人才的社会价值观;积极推动数学研究成果与国防、教育、社会生产等领域相结合,做到既重视理论研究成果,也不脱离社会实践。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概括出1900年~2000 年世界变化趋势,并加以阐释。(要求:趋势正确,观点明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示例

变化趋势:从1900年--2000年,世界不同城市的总人口不断增长。

观点:多重因素导致世界城市总人口不断增长

阐述:自20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贸易网络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工商业的繁荣以及大量的人口涌入沿海地区,助推了沿海地区的城市人口的增长。二战以后,世界总体保持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人均寿命不断提高,有利于城市人口数量的提高,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与工业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大量的乡村人口进入到了城市当中,助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另外,各国政府对城市的建设及实行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使得城市更加宜居,推动了现代城市人口的增长。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其原因是多样的。

注:示例不作为评分标准,仅为参考。

45.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本题材料暂缺

本题以北魏时期冯太后的教育改革为背景,呈现了冯太后作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尊崇华夏制度文化、推行儒学、设立郡学、编写《劝戒歌》向鲜卑人传播中原文化等举措,再现了鲜卑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考查学生对鲜卑民族华夏文化认同形成意义的认识,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明兼收并富的开放胸怀和大一统传统,后发他们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题设置如下两个小问:

(1)冯太后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2)冯太后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46.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

本题材料暂缺,设置如下两个小问:

(1)说明法国和德国关于摩洛哥的争端并说明英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2)说明这次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47.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清帝退位后,黄兴认为政治目标已实现,“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角逐”,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期间,孙中山专心从事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 纯然放任”;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

——摘编自李新总编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的政治分竣及其后果。(9分)

说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2024年的高考历史真题答案及解析,还不是官方的标准答案,有部分解析的卷子的部分题目,答案存在错误(存在于选择题当中),在此向广大读者致歉!后期会统一更正错误的选择题的答案及解析,敬请各位读者谅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4高考历史全国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