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7 15:03:43

【教研成果】2024年中考试题分析与2025年中考备考策略(生物)

近日,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了2024年中考试题分析教研活动,活动覆盖九大学科,现将各学科教研成果分期刊发。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7/1727420623930_1.jpg

天水市2024年中考学业质量分析及生物试题评估

龙园中学 蒲小莉

天水一中麦积校区 陈振刚

生物中考,一是作为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监测考试,二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招生考试。

本次抽样分析聚焦2024年天水市初中生物学中考的全面质量评估,旨在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多维度分析,揭示学生学业成绩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多种影响因素。

通过对中考生物试题的评估,可以了解命题的趋势和方向;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质量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在生物学科上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明确的指引。还可以发现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不足,利于学校和教育部门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如调整教辅材料选用、优化实验室设备、加强师资培训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中考生物试题评估及学业质量分析是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研究,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有助于提升整个地区的教育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抽样试卷分析

1.平均分:通过随机抽样450名同学的试卷,重新阅卷并汇总分析,得出平均分占总分(50分)的比例为66.72%,表明学生在本次生物学考试中的整体表现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生物学知识,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及格率:为70.89%,表明大部分学生达到了合格水平,但仍有近30%的学生未能及格。这显示成绩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积极方面看,超过七成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达到了毕业要求的最低标准;从另一方面看,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困难或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反映出教学中基础内容的覆盖程度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待提高。

3.优秀率:为21.78%,表明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生物学科上表现出色,但比例相对不高,说明生物学科的教学在培养尖子生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4.低分率:12.89%的低分率意味着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在生物学科的考试中表现不佳。这会对整体成绩分布产生影响,拉低平均分,也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多多关注和想办法解决。

5.最高分与最低分:最高分49分,最低分0分,学生成绩的两极表现,也反映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6.成绩分布特点:整体来看,成绩呈正态分布,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及格率相对较高,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达到了课程的基本要求。良好率和优秀率也有一定比例,显示出部分学生在生物学科上有较好的表现。同时,低分率不算高,表明只有少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

第6题错误率最高,达到74%,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学生对排泄概念理解不准确:对排泄的定义认识模糊,学生可能没有准确理解排泄是指人体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出大部分水、尿素、无机盐等;通过肺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通过皮肤排出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而对于肛门,其主要功能是排出食物残渣,食物残渣是未被消化吸收的物质,不属于代谢废物,不属于排泄过程。

②学生对肺这个器官的功能掌握,或者说对呼出气体这一生理功能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准确理解,导致学生以为肺只是呼吸的主要器官,与排泄没有关系。

第4题出错率达51.56%,可能的原因有:

①对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原理认识不清: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人体呼吸时,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与血液、血液与肺泡之间的交换过程。呼出的二氧化碳是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废物,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再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如果学生对这个过程理解不透彻,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②对各选项所涉及的结构在呼吸中的作用混淆:比如肺泡主要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但学生可能错误地认为二氧化碳是在肺泡中产生的;血浆主要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但不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产生地;呼吸道主要起到气体进出的通道作用,也不产生二氧化碳。由于对这些结构的功能认识模糊,导致在选择时出现错误。

第14和16题得分率相对较高,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知识点明确且基础: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初中生物学中较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例如,鱼类的呼吸器官、身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鸟类的体表特征,哺乳动物的繁殖特征以及动物分类中的亲缘关系判断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的内容。

②与教材联系紧密:这些知识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阐述和讲解,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通过举例、图片展示等方式强化这些知识点,使学生印象深刻。

③题目设置方面:问题指向清晰,每个小问题都明确指向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能够快速理解问题的要求,准确地回忆和提取相关知识进行回答。例如,第一小问直接问祁连裸鲤的呼吸器官和身体形态的作用,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想到鱼类用鳃呼吸以及身体呈流线型减少游泳阻力的知识点。

④难度适中:题目难度不大,没有设置过多的陷阱或复杂的逻辑推理。只要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基本的掌握,就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例如,关于哺乳动物繁殖特征和动物亲缘关系的问题,都是比较直接的考查,学生容易作答。

⑤第14题出错较多的是第(1)小题第一空 “鳃”仍然有写为“腮”的情况,大概有10%左右。第二空,正确应为流线型,错误答案流线形出现较多,还有个别学生写成流线行和流线性;第(2)小题有30%左右学生写成毛或被毛;第(3)小题正确应为胎生、哺乳,有近一半学生只写了胎生。

⑥第16题错误最多的是第(1)小题第1空,错误答案有:病源体、传染源、抗体、抗原等。第(1)小题的第2空,错误答案有:人体、人体和动物体、细胞等。第(2)小题的错误答案有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第(3)小题第1空的错误答案有:抗原,第2空错误答案有:能。

二、试题内容与结构

1.知识覆盖全面

本次中考试题涵盖了初中生物学的各个重要单元,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和生物圈、健康的生活、现代生物技术等。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生态系统,试题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2.试题难度适中

试题整体难度适中,既保证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一定的区分度。基础题所占比例较大,能够让大部分学生获得一定的分数。同时,中等难度和较难题目的设置,也能够选拔出具有较高生物学素养的学生。

例如,一些基础题是直接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记忆,如第1题“人的造血干细胞能产生不同类型的血细胞,这一过程称为?” 茎加粗的原理等,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则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如遗传规律相关的问题和生物进化的历程等,难题则可能需要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如“分析说明题第12题”。

3.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分析说明题,单项选择题可以快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判断能力;分析说明题则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和填写生物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具备对问题进行准确分析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关联性,融会贯通的能力等。

三、试题创新性

1.情境创设新颖

试题中创设了许多新颖的情境,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紧跟时事:分析说明题第11题以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为背景,体现了生物学与社会热点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和生态环境问题

(2)注重传统文化:分析说明题第12题,生物知识应用于农业实践,考察了农业播种条件、小麦生长特性、及农作物水分吸收部位、呼吸作用原理等知识点,并结合农业生产的情境,体现了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体现了与传统的文化融合,以二十四节气这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背景,将传统文化与生物学知识巧妙结合,既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题目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3)贴近生活实际:分析说明题第13题,以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这一热门现象为背景,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分析说明题第16题,以常见的流行性感冒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4)以模式生物果蝇为载体关联高中生物学: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贯穿于初高中生物学。分析说明题第15题通过果蝇的遗传图解和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性别决定以及环境对性状影响等重要遗传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以特定生态区域为背景:分析说明题第14题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背景,展现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考查学生对不同动物特征的掌握。

2.综合性强

几乎每道分析题说明题都展现出强大的综合性,它如同一张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把植物生理结构、动物形态结构、人体结构与功能等不同方面的内容紧密编织在一起,考验着学生的整体思维和知识整合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分析说明题第11题涵盖了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水污染问题以及环保建议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考查了学生对不同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理解能力。

(2)分析说明题第12题知识点全面,涵盖了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组织、种子的结构、根尖的功能以及种子的呼吸作用等多个重要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点,综合性较强。

(3)分析说明题13题,涵盖了生态因素、反射的结构基础、呼吸运动以及消化系统中淀粉的消化等多个知识点,考查了学生对不同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分析说明题第15题,涵盖了显性和隐性性状判断、基因组成分析、性别决定判断以及环境与性状的关系等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5)分析说明题第14题,涵盖了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不同种类动物的呼吸器官、形态结构、体表特征、繁殖特征以及动物分类等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分析说明题第16题,涵盖了病原体的概念、病毒的生活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特异性免疫等重要知识点,题目重点突出,综合性强。

四、试题中蕴含的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

(1)分析说明题第11题中,提到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实现“降碳”。这一过程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作用。绿色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反映了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体内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变化,体现了物质与能量观。

(2)分析说明题第12题中,小麦茎内有起支撑作用的组织使其能够“挺立”,同样体现了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茎的支撑组织保证了小麦植株的直立生长,以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3)分析说明题第14题中,祁连山裸鲤生活在河流中,身体呈特定形状可减少游泳阻力,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鱼的身体流线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在水中游动,这反映出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念。

社会责任

(1)分析说明题第11题中,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体现了社会责任。

(2)分析说明题第16题中,关于流行性感冒的传播和预防,让学生了解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在公共卫生方面的社会责任感。

五、抽样试题中反映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1)学生在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知识点上存在理解不深入或记忆不准确的问题。例如,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变异、生态系统等关键内容没有掌握好。

(2)对于一些重要的生物学专业术语记忆不准确。例如“鳃”被写成“腮”,说明学生对鱼类的呼吸器官这个关键知识点没有牢固掌握,在记忆过程中出现了混淆。“流线型”的错误写法也反映出学生对该概念的记忆不清晰,没有准确把握其正确的表述形式。

(3)知识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各个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可能只是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不知道如何将不同章节、不同主题的知识整合起来。比如,在分析生态问题时,不能同时考虑生物因素(如物种关系)和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土壤)的综合影响。

2.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如在回答蓑羽鹤体表特征时,写成“毛”或“被毛”,说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鸟类体表被覆羽毛这一特定特征。可能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动物类群的体表特征区分不够明确,导致概念模糊,出现错误答案

3.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1)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在综合分析问题时,不能进行有条理的推理和判断。例如,不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假设、推导结论,或者在分析过程中出现逻辑混乱,导致答案错误。

(2)批判性思维不足,不能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比如,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不能质疑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或者不能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

(3)创新思维欠缺,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难以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或观点。学生可能习惯于按照固定的模式答题,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习惯和态度问题

(1)书写不规范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态度。对专业术语的错误书写可能是由于平时学习中不注重细节,没有养成认真书写和准确记忆的习惯。

(2)答题不完整可能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在复习过程中没有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理解,只是机械地记忆部分内容,导致在考试中出现遗漏。

5.学习方法不当

可能没有找到适合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如不会做笔记、不善于总结归纳、缺乏复习计划等。

(1)死记硬背:过度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这样在遇到需要综合分析的题目时,就无法灵活调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缺乏总结归纳:没有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和对比,也不能从做过的题目中提取通用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6.有效练习不足

缺乏对综合分析题目的有效专项练习,没有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平时只做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考查题目,一旦遇到复杂的综合题就感到束手无策。平时的练习中可能对某些知识点相应题目练习较少,缺乏对这一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在考试中容易出现错误,如涉及肛门是否为排泄器官等。

(二)教师层面

1.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采用灌输式教学,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或者没有提供足够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机会。

2.教学内容缺乏有效整合

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拓展,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可能只是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跨章节、跨主题的学习和思考。

3.评价方式单一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样会导致学生只关注记忆知识点,而不注重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与实际生活、传统文化的结合方面训练不足。没有充分的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元素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缺乏解题思路

5.在复习阶段,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辨析和强化训练不够, 如不同植物组织的功能、种子的结构等,使得学生在答题时容易出现错误。

六、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1.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试题中涵盖了细胞分化、形成层、无土栽培营养液成分、人体血液细胞特点、排泄器官、种子萌发条件、植物组织、哺乳动物繁殖特征、传染病知识等多个基础知识点。这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人的造血干细胞能产生不同类型血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这一题目,强调了细胞分化这一重要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细胞分化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基础知识。

2.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试题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将不同章节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例如,分析说明题第11题既考查了环境问题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又涉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知识;分析说明题第12题将二十四节气与种子萌发、植物组织、农作物吸收水分等知识点结合起来。

这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种子萌发时,可以联系二十四节气中适宜播种的节气,以及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和环境因素等。

3.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试题中有不少题目需要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如分析说明题第15题中果蝇翅型的遗传图解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演绎与推理的思维判断显性性状和子代基因组成;选择题第9题中根据孔子鸟化石特征推断鸟类祖先,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例如,在遗传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遗传图谱,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研成果】2024年中考试题分析与2025年中考备考策略(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