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教材内容变化及学习建议
必修一是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本教材,初中地理作为最基础的知识,只是对地理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解。下面是高中地理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教材内容变化及学习建议。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8/1727485758161_0.jpg
一、新旧教材章节内容结构分析
通过对新旧版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的内容结构(如下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章节上由旧教材的5章16节变为了6章17节。
第一章的标题由《行星地球》改为《宇宙中的地球》,在保持四节内容的前提下,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替换为《地球的历史》,第一节的题目也由《宇宙中的地球》更改为《地球的宇宙环境》,由此可以发现,新教材在第一章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地球本体,不再把重心放在运动之上,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在这四节之后,本章设置了题为“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探究”,将火星自然条件与地球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同为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和其他行星存在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对人类的意义。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新教材继续沿用旧教材的章题目,在节数设置上,将原本的四节删减掉《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新增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改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通过以上改变可以看出,第二章将难度大大降低,删掉了气压带风带、气旋等相关知识,在较难的知识点上只保留了热力环流以及大气的水平运动两个知识点。同时为了让学生关注大气环境、关注社会热点,教材在“问题探究”部分选择了“何时‘蓝天’常在”这个议题,以培养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新教材继续保留第一节《水循环》的内容,在第二节的设置上,新增加了《海水的性质》一节,从温度、盐度、密度三个方面来介绍。将旧教材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重新编辑,加入海浪和潮汐两个知识点,重新以《海水的运动》命名作为本章第三节,并且新教材删掉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其作为单独的知识点并入新教材第一节。因此在知识点的设置上,新教材第三章的知识点要多于旧教材,但是难度并未大幅度增加。本章的问题研究聚焦于环渤海地区,这里淡水资源紧缺,冬季又有大面积海冰,学生需要对“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的可行性进行逐级探究,最终给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第四章《地貌》,在旧教材的基础上简化章题,以地貌二字概括本章主要学习内容,在节数设置上,由三节设置为两节,删掉了《山地的形成》,将旧教材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合并重新撰写,并以《常见地貌类型》为题目作为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四种地貌类型,并全新增加《地貌的观察》一节,更加注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本章教材结合喀斯特地貌区土地利用的特点,以广西环江县为例,设计了题为“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研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透过点(典型区)的分析把握面上的特征,说明区域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原则,追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是新教材全新增加的章节之一,包括《植被》和《土壤》两节内容,按照从外及内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认知次序,教材将植被与土壤合在一章,安排在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之后呈现。这既突出植被与土壤的相互联系和在自然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又通过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相互关系的介绍,引导学生较为综合地认识自然环境,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人地关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线,人地协调观在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居于中心地位。本章教材内容拓展植被、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就是要突出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教材结合土壤的蓄水功能,针对我国很多城市夏季内涝频发的现象,设计了题为“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的“问题研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植被、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人地协调观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自然灾害》同样是新教材全新增加的章节内容,共设置了《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四节内容。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以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更为常见。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内容除介绍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主要的防灾减灾手段外,还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在对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系统讲解之后,本节内容集中介绍要素突变现象,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问题研究”的主题是“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设计以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构建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在了解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简单的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叠加分析技术进行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三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新教材不仅在章节数量安排上增多,整体上相较于旧版教材更加“宽”,且更加符合地理学中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体系上更加完整。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8/1727485758161_1.pn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8/1727485758161_2.jpg
二、新教材使用建议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要有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独立脑力劳动的效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怎样才能让新课具备上面的特点,这就要看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能力。对教材的驾驭不仅需要教师在知识方面量的积累,笔者认为,对课标的解读显得更为重要。
(一)掌握新课标,疏通新教材
首先,面对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按新课标的要求,注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转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各版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以及在教材内容上做了哪些扩展,做了哪些基本知识的铺垫等,这样有助于教师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懂得不等于已知,理解不等于掌握,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必须进行思考,并且尝试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所得凌驾于生活之上。
其次,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不能完全脱离旧版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每一版教材都是集众家之所长,所有教师要学会审视教材,重组教材,理顺知识内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差异,找出其共性内容,帮助教师了解教材是怎样达成课程标准的,分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最高与最低要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反复讲透,要求学生要重点掌握,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要求学生做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二)重视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必修一是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本教材,因此教师更应把握住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初中地理作为最基础的知识,只是对地理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解。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高中阶段的地理则不同,它是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听课的方式、学习的方法、掌握的程度若还是老套路,则无法学好高中地理,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使之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根据上文对新教材使用情况的问卷结果分析来看,新教材在知识内容结构上,删掉了很多基础性知识,这就使无基础或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非常吃力,最后导致厌恶地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的难度,适当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若时间允许可以适当补充基础知识。
(三)重视课堂导入
新教材全新增加了”导语“一栏,是学生自学、教师引课的重要素材,因此需要教师重视课堂导入、提升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地理教学的必要环节。例如必修一第一章《地球的历史》一节,所要讲解的概念知识较多且内容琐碎,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设置带有悬念、趣味性强的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开始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探索, 提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四)加强学习,重视交流
作为使用新教材的地理教师,所有人都是首次使用首次教学。不断交流在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通过个体平等的交流,随处可见的交流获取教学知识,不断完善教学技能,在操作与智慧的双丰收中获得专业发展。在新教材的使用教学中,地理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与外省市同行业交流和探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