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运用题之反问题型梳理
(2024年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
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9.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解析】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虽然是一个问句,但在这里并不表示真正的疑问,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反问。这种反问句在文中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
强调观点:通过反问句“不是吗?”的使用,作者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不打伞可以更好地享受雨和云带来的美感,而不是辜负了它们。这种强调使得作者的立场更加鲜明。
引发共鸣:反问句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在这里,作者通过反问,引导读者思考打伞是否真的辜负了雨和云的美,从而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增添语气:反问句的使用为文章增添了语气上的变化,使得结尾部分更加生动有力,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淡感。这种语气上的变化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结尾点题:在文章的结尾处使用反问句,可以巧妙地回应文章的主题。这里的“不是吗?”既是对前文“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的回应,也是对全文主题的总结和提升,使得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严谨。
必备知识
一、什么是反问句?
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加强语气和引起听众或读者的兴趣。在语法上,反问句是通过使用否定词或短语来提出问题,但在实际语境中,它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某种观点或立场。
二、在写作中,使用反问句的好处包括:
1、增强语气:反问句可以比普通陈述句更加强烈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引起读者的注意。
2、强调重点:通过使用反问句,作者可以更加突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记住作者的思想。
3、引起兴趣:反问句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更愿意继续阅读下去,寻找答案或解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