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全国卷/湖南/广东/山东卷
2021年高考历史小论文解析2021年高考全国卷(甲)历史小论文解析
(云、贵、川、桂、藏使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图略,可以参考教科书中的“明朝疆域图”)。
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
(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解题思路]
集中分布区域(任选其一):长城沿线,东北,西北,西南地区。
集中分布理由:耕战结合,减少补给压力,减轻财政负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巩固边防;明末女真势力壮大/蒙古隐患依然存在等,隐患严重;集中分布有利于应对突发军情;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开发及边防安全;等。
[参考答案]
命题中心没有提供示例答案。以下示例答案为某省阅卷中心的阅卷指导。
[示例答案]
标示:东北地区(或长城沿线)。
理由:
卫所是明代创办的带有军事色彩的特殊组织,遍布全国。总体来说,明代督司卫所主要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尤其是西北、东北以及西南等中原与少数民族交界的地区。
就北部来讲,明朝初定,被推翻的元朝残余势力仍在北部边疆负隅顽抗,图谋恢复,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后来还引发了土木堡之变。为了预防蒙古南侵,明朝重新修缮了长城,又陆续设立了从东北到西北的九个军事重镇,俗称九边重镇。
由于蒙古的征战及元朝的残暴统治,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明代在边疆设置督司卫所不仅承担着边防职能,而且以卫所管理地方,还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功能。后来,蒙古鞑靼部与明朝修好,双方在边境开设互市,漠南卫所逐渐废弃或内迁。而与此同时,明代后期东北部的女真部落逐渐强大,使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东北边疆的统治,不得不在与女真交界处密集设立卫所。
2021年高考全国卷(乙)历史小论文解析
(豫、皖、陕、晋、赣、甘、黑、吉、宁、青、新、内蒙古使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图略)。
图中的关键性文字如下: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召开,全国有党员50多人。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召开,全国有党员195人。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召开,全国有党员420人。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召开,全国有党员994人。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召开,全国有党员5.7967万人。
八七会议,1927年8月召开。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召开,全国有党员121万人。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召开。
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命题中心没有提供示例答案。以下示例选自某省优秀答案。
[参考示例1]
会议: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论证: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纲,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1945年4至6月中共七大在陕北延安隆重召开,此时全国有党员121万,由一大时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七大时的百万党员,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革命领导核心,中共七大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了准备,同时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从一大到七大,中国共产党的队伍迅速壮大,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参考示例2]
会议: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论证: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是三大起义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遂在南方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和国民党武装对峙。但是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中共中央仍坚持城市革命论。党内“左”倾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解决了“左”倾军事路线,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总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示例3]
会议: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论证: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提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这一纲领是从《共产党宣言》中照搬而来,明显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明确了中国革命的目标和任务。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案》,确立了国共合作方针。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经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在民主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照搬理论到结合国情、从单纯依靠工人阶级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从弱小不断发展壮大、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示例4]
会议:从八七会议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方针政策。
阐述: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出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并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实现。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的中心,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总结: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021年高考湖南卷历史小论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
(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解题思路]
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是“中国古代历史”,关键词是“变与不变”。从中学视野来看,比较容易的解题角度有:
政治角度:中央官职、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区划、边防政策等。
经济角度:经济政策、税收制度、货币政策、重农抑商等。
思想文化角度:统治者治国思想、儒家思想、文学形式、书法艺术、绘画技法等。
其他:民族政策、对外政策等。
考生只需围绕某一个问题,简单阐述哪些要素没有变化,哪些发生的变化,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示例]
论题: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
阐述:
儒家思想的“变”。从历史地位上看,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频繁、长期战乱,儒家倡导的纲常礼教受到冲击,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从思想内容来看,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阴阳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唐宋时期,儒学与佛教和道教合流,形成理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在对儒学批判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学。
儒家思想的“不变”。儒学自汉代以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明朝时期将程朱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直至晚清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儒学文化的精髓始终未变。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如舍生取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传承。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其历史地位和思想精髓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2021年高考广东卷历史小论文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一目标
(一)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二)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三)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
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形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四)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
(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参考答案]
官方没有提供参考答案,以下示例仅供参考。
[优秀样卷示例]
[参考示例1]
论题: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了解历史上中国的荣光以及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我认为这一目标顺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论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界。制度上,秦汉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隋唐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技上,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文化上,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以来,由于固守专制制度、奉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加之理学僵化等原因,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中国开始遭受西方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使中华民族面临巨大的民族危机。
结论:在民族危亡时刻,课标的目标设置旨在唤醒学生群体复兴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示例2]
论题: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认为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设定这样的课程目标是合情合理的。
论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做出突出贡献。制度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影响了西方,形成近代文官制度;科技上,“四大发明”对西方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被运用于航海,带来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上,儒家思想曾影响了西方的启蒙运动,儒学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结论:在民族危亡之际,国人不应妄自菲薄,应当对本民族抱有自信,坚定信念,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
[参考示例3]
论题: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
论证:夏商周以来的古代文明,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政治制度方面,隋唐科举制,为后世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借鉴;元朝行省制,沿用至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文化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觉醒与民族复兴。
结论:重视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21年高考山东卷历史小论文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略)
材料三黄泛区示意图(略)。(开封位于黄泛区内。)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评分要求]
利:
⑴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
⑵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
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达。
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
⑴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
⑵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
⑶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8/1727521493804_0.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8/1727521493804_1.jpg
《高效历史学习笔记》推荐:为提高历史成绩,考生必须对教材“挖深、挖透”。《高效历史学习笔记》采取左右两栏格式,左侧按照背景、目的、措施、影响等解构教材。右侧是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拓展与延伸,我们对课本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参考多种历史资料,尤其注意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尽可能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诠释,引领学生准确认识相关历史问题的背景/原因、性质、特点、作用/影响/评价,力争使相关知识达到相应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高效历史学习笔记》是根据部编新课本《中外历史纲要》编写的专业致力于高考的新型教辅,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高效历史学习笔记》全套图书分为“必修上册中国史”、“必修下册世界史”、“选择性必修123”。全套3本1000页(210mm*297mm),优惠价156元。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内容包含审题、解题、作答的技巧;近十年高考历史小论文解析及示例答案;高中历史重要结论及规律总结;不同时段的阶段特征,从宏观高度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介绍近年高考常考的几种新史观,包括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新增高中历史选修课《史学入门》(史学理论与史料研读3万字)。全书45万字280页,单本售价68元。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8/1727521493804_2.jpg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目录
第一编高考历史解题必杀技
第一讲如何审题
第二讲答案源自何处
绝杀技一:“抄材料”绝杀技二:“背课文”绝杀技三:问题转换绝杀技四:“移花接木”
第三讲如何组织答案……11
绝杀技五:一分为二绝杀技六:多角度(原因、影响、意义类试题)绝杀技之:历史小论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四讲历史选择题解题策略
一、历史选择题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
二、历史选择题正确选项的主要特点
三、掌握确定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
第五讲如何做好特点、特征归纳型试题
第六讲历史“公式”答题模式
一、背景、原因类历史试题
二、历史内容类试题
三、目的、动机类历史试题
四、影响类历史试题
五、变化类历史试题
六、特征类历史试题
七、异同比较类历史试题
八、评价类历史试题
九、意义类历史试题
十、启示类历史试题
十一、实质、本质、性质类历史试题
十二、史学理论型历史试题
第七讲如何作答才能得高分
第一:答案要点化
第二:答案要点要醒目
第三:答案要点要全面
第四:答案内容“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第五: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
第六:合理安排答题空间
第七:语言要完整,字体要工整
第八、高考历史答题规范
第八讲笑傲考场策略
第二编历史小论文专题
近十年高考经典历史小论文解析+若干示例答案。
通过对经典高考小论文剖析,有效提高小论文得分。
全国卷(新课标卷/旧课本卷/甲卷/乙卷/丙卷)东北卷(黑、吉、辽) 湖北卷 湖南卷 广东卷 安徽卷 甘肃卷 江苏卷 山东卷 海南卷 北京卷 等等
第三编高中历史重要结论总汇及规律总结
第一部分:梳理教材涉及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原因、条件、目的、目标、特点、特征、表现、标志、实质、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等核心知识。
第二部分:历史知识的规律。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与分裂,治世与盛世,王朝更替,农民战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人口迁徙,改革,监察,交通,经济文化宗教,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等等。
第四编史学入门
第一讲历史与历史学
第二讲史料
第三讲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历史结论、历史评价
第四讲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讲读史常识
第六讲优秀史学传统
第五编史学界常见的几种“历史观”
第一讲文明史观
第二讲现代化史观
第三讲全球史观
第四讲社会史观
第五讲生态史观
第六讲唯物史观
第六编通史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通史体例·时序篇
第一讲中国古代史
第二讲中国近代史
第四讲中国现代史
第五讲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
第六讲世界古代史
第七讲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八讲世界近代史
第九讲世界现代史
第十讲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性特征
第十一讲世界大国简史一、英国史 二、美国史 三、法国史 四、德国史 五、俄国史 六、日本史 七、意大利史 八、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九、大国兴衰与世界格局十、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第十二讲中外历史上的社会转型
第二部分通史体例·纵横对比篇
第十三讲古代希腊罗马(商业)/夏商周秦汉(农耕)
第十四讲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隋唐宋元领先世界
第十五讲欧洲迈入近代文明/明清“落日余晖”
第十六讲欧洲工业时代/晚清半殖民地时代
第十七讲欧洲从自由资本到垄断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第十八讲20世纪上半期:动荡的中国与世界
第十九讲20世纪下半期: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全球化
第二十讲中外历史阶段比较
第二十一讲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图表
第七编附表
一、中国与世界历史大事编年对照表
二、中国古代朝代沿革 简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