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知识和大事年表及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核心知识和大事年表高考历史
历史核心知识和大事年表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0.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1.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2.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3.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4.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5.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6.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7.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8.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9.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10.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11.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12.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13.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14.jpg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
[主旨解读]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15.jpg
线索1
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理清发展线索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土地制度
井田制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土地
私有制
产生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问题
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
土地
国有制
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租佃制
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
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
形成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作用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
深化历史理解
1.古代中国农业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对城市
交通贸易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对人口
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对人才
教育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生态
环境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链接高考:
(2013·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选D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2017·全国甲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选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选C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
(2012·新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无从反映;题干反映的是政治手段,排除D项。
线索2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从先秦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深化历史理解
1.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为主转变为民营手工业为主的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2.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其自给自足的特征使其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
(2)技术世界领先,产品远销欧亚,深受赞誉。
(3)多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模式并存。
(4)手工业布局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对应。
(5)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6)始终是农业的补充,没有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
(7)手工业技术世代传习。
链接高考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右图),并由此派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解析:选B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养蚕,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造字受蚕丝相关的影响,说明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丝帛是奢侈品,商代麻葛是主要的衣料,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判定丝织业在整个手工业部门的地位,故D项错误。
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C“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因为铁器可以制作兵器,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导致“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表明汉朝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统治,故C项正确;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接,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汉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等级化等方面的内容。使用“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丧葬习俗体现了穿戴者身份的等级化,但丝织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层次化、礼制的需要,而不是促进,排除A项;题干材料侧重强调等级而不是奢靡浪费,排除B项;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
线索3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时期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
深化历史理解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296536670_16.png
随着古代商业的发展,商人资本并不再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已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过程。商人的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始终未能改变“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3.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和影响
(1)新经济现象:
①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③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④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
①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③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3)影响:
①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②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理学走向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
链接高考
(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A结合题意“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2012·新课标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B题干信息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选D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的表面理解。
线索4
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西汉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固守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
海禁政策
(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理解
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原因:
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
②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者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些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2.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同点
(1)内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出发点:明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
(3)根本原因: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4)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3.16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
(1)表现: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滋长;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
(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
链接高考
《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里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
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
解析:选D材料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的用意,其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解析:选B材料中纳粟封爵仅是汉代富商大贾做官的一种方式,不能体现出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更不能说明其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故A、D两项错误;材料纳粟封爵的本意为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但从其实施结果可知,农民不是真正的受益者,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遏制商人,故C项错误。
《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
D.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解析:选D材料措施为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强化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起到了维护封建政权经济基础的作用,故D项正确。
《明宣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明朝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鼓励发展朝贡贸易 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解析:选B由材料“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可知,明朝政府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