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8 23:03:11

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1)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愁绪,语言苍劲,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D.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涕下”,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生命无限。

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水调歌头①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②,相对永登楼。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随苏轼赴徐州,停留百余日,离别前作此词。②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生逢乱世,长期流离荆州。刘表不予重用,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作《登楼赋》。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词都作于中秋之夜。甲词作者独自赏月,乙词兄弟共同泛舟,欢聚赏月。

B.甲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

C.乙词下片中以今夜盛会的欢乐与明夜旅程的孤寂做对比,突出离愁。

D.两词都以“明月”寄情。“千里共婵娟”“素娥无赖”都表现出沉痛的思念之情。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从军

【唐】刘庭琦

朔风吹寒塞,胡沙千万里。

阵云出岱山,孤月生海水。

决胜方求敌,衔恩本轻死。

萧萧牧马鸣,中夜拔剑起。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描绘凛冽的北风和无垠的黄沙来表现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

B.颔联中涌动的层云和孤悬的明月烘托出战斗场面的宏大与战况的惨烈。

C.颈联通过边塞将士的主动求战和舍身忘死来凸显他们的勇敢与忠诚。

D.尾联中将士们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战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昂扬斗志。

4.阅读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细草”“夜舟”写诗人境况: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般寂寞。

B.颔联写景意境雄浑阔大,正是为了表现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C.颈联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尾联描写在广阔天地间翱翔的沙鸥,意在抒发诗人老骥伏枥仍思报国的壮志豪情。

5.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麇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杪(miǎo)秋:晚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

A.首联写诗人清早起来,踏着晚秋的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流露出一种跋涉之苦。

B.颔联“覆”“唯”写出了荒村清寂、荒芜的景象:黄叶覆满溪桥,荒村古树参天。

C.颈联中“寒花”“幽泉”体现了荒村深秋景物的特点,也写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宁静。

D.尾联中“机心”表达诗人没有了机巧之心,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的无奈之情。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别中都明府①兄

李白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东楼喜奉连枝②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注]①中都,唐县名,属兖州;明府,县令。②连枝,这里指兄弟。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中都明府和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远离官场。

B.颔联写刚“东楼”兄弟聚会,却又要面临“南陌”分别。

C.颈联一个“明”字,展现了渌水荡漾、秋日明媚的景象。

D.尾联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选出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甲诗是一首写暮春的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饶有趣味。

B.乙诗抓住常见的“小雨”“草色”,描绘出早春的独特景色,表达诗人对春的喜爱。

C.两首诗都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如“知春”“斗芳菲”“润如酥”,使春天里的每个自然景物都有了情思。

D.两首诗都体现出韩愈清新自然的诗风。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

8.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明月”在诗中扮演什么角色?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9.【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10.【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12.《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而非“沉痛的思念之情”。

故选D。

3.答案:B

解析:颔联描述的是从军环境,而非战斗场景。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尾联借沙鸥自比,自己就像在天地间漂泊的沙鸥一样,转徙在江湖间,抒发了自己的漂泊无依之感。

故选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意为:寒天稀疏零落的野花,深涧泉水若断若续。“寒花”“幽泉”,更衬出大地的荒凉寂静,写出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并非“渲染出此时的寂静和内心的宁静”;

故选C。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A.“淡泊名利,远离官场”说法错误,首联意思是说写诗喝酒与陶渊明一样,并且理政天下闻名,诗人以此盛赞中都明府,并无“淡泊名利,远离官场”之意;

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和评价。

C.有误,“润如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春天小雨滋润的样子比喻成“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润物、贵如油的特点。

故选C。

8.答案:明月扮演了知心人的角色。“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明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不仅要托月寄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李白将自己的情感投射给明月,让明月承载他的思念和牵挂。这里的“愁心”不仅仅是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更是对友人遭遇的不平与愤懑。而明月作为诗人的知心人,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远方的王昌龄,让友人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谊。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明月人格化,使得明月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物,更是一个富有情感的象征。这种奇特的想象将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总之,在这首诗中,明月扮演了知心人的角色,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诗人将明月人格化,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9.

“迷”字最有意蕴。“迷”意为辨认不清。既是对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表达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

10.

修辞:都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来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来写。

情感:甲诗将月亮拟人化,写月亮随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乙诗把白云拟人化,写白云送别朋友,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

11.

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