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9 03:02:32

2022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

2022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在北京人遗址里,由上到下有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深度解析)A.种植水稻B.会使用火C.烧制彩陶D.铸造青铜器2.(2021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一期中)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3.(2021湖北荆州中学高一期中)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题组二从部落到国家4.(2021山东烟台莱州高一月考)“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

”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5.某学者在其论文中先后援引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6.《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B.生产力的发展C.国家的建立D.人性的退化题组三商和西周7.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8.(2020广东1月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A.礼乐制度B.分封制C.郡县制度D.宗法制9.《礼记·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由此推测,“宗法”的含义是()A.区分同祖同宗子孙的制度B.按血缘推行教化的根本C.历代实施分封的制度基础D.按嫡庶治理社会的法则10.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

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长B.宗法制度瓦解C.王室逐渐衰微D.殷人旧俗影响1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12.(2020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能力提升练题组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2021江苏淮安高一期中,)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但它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2.(2021黑龙江大庆中学高一期中,)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题组二从部落到国家3.(2021浙江杭州塘栖中学高一月考,)“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4.(2021湖南永州高一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启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的史实是()记述出处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A.启继位建立夏朝B.禹死后其子启继位C.启继位存在争议D.世袭制遭到了破坏题组三商和西周5.()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乡大夫从司徒那儿接受其颁发的教法,然后颁发给本乡州长以下的各级官吏,让他们按照这个教法教化管辖下的庶众。这表明()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6.(2021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高一月考,)在商王“中丁”以前,凡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

这说明“中丁”以前(深度解析)A.王位继承以父死子继方式为主B.没有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C.王权继承与神权思想紧密结合D.兄终弟及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7.(2021重庆七中高一期中,)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题组四综合题组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作用。(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所蕴含的主要意义。

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基础过关练1.B2.B3.D4.A5.C6.B7.D8.B9.B10.D11.B12.C1.B题干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说明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时期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B符合题意。知识拓展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人类掌握了火,就增强了同寒冷气候作斗争的能力。火可以烧烤食物,可以用来围猎和防御野兽,可以照明,可以烘干潮湿的物件以及化冰块为饮用水。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2.B据题干信息可知,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都曾发现原始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没有出现任何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的结论,排除A项;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排除D项。3.D由材料“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存在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良渚文化中的阶级分化现象而非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

4.A材料的意思是舜的儿子商均不够贤能,于是舜将其位传给了禹,禹成为了联盟首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制度是禅让制,故选A项;世袭制具体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B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D项。5.C材料中“禹刑”和“城郭”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了法律和城,这体现了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C项。6.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出现,进而“天下为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7.D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借助占卜进行决策,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体现出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8.B题干“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其分封的对象之一就是黄帝、尧、舜等后代,故选B项;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度全面推行开始于秦朝时期,排除C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题干不涉及继承关系和名分,排除D项。

9.B据“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可知,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据“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可知,宗法制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A项仅体现了材料部分信息,不能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突出嫡庶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排除D项。10.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宋国是殷商遗民之国,因此其制度方面更多地继承了殷商传统,即“兄终弟及”,D正确;题干中没有对“传长”与“传贤”两种继承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传贤优于传长”的结论,排除A;题干涉及时间是西周,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王室衰微并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11.B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但实际上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故“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贵族,B项正确。12.C据题干“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等信息可知,商代丝织品种类较多,表明其丝织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故选C项,排除B项;题干中只是提及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中只是提及商代丝织品种类较多,难以推断有官员负责蚕桑生产,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1.D2.D3.C4.B5.C6.B7.A1.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相距遥远,但它们所出土的陶器却反映出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据此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是多元一体,故选D项;题干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并没有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比较,排除A、B、C三项。2.D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生产工具改进的结果,故D项正确;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工取火的发明、饲养水平的提高均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其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A、B、C三项。3.C黄帝时代所进行的部落战争频繁且激烈,尤其是在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击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繁衍生息,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4.B根据“启遂即天子之位”“启自取之”可知,这两则史料都表述启最后得到了王位,故B正确。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启继位是史实,不存在争议,排除C。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表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对禅让制的破坏,排除D。

5.C材料“乡大夫从司徒那儿接受其颁发的教法……教化管辖下的庶众”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但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6.B根据材料可知,在商王“中丁”之前,王位的继承方式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说明在“中丁”之前,尚未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故选B项。知识拓展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2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