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标组组长王宁:“学习任务群”将是高中语文新课程一大亮点!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310874328_0.gif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310874328_1.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310874328_2.gif
韩梅梅说
我们的高中新课标解读又和大家见面啦!今天为大家解读的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带领大家解读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老师。
在王宁老师的解读中,我们会发现高中语文新课的修订有很多亮点:
如,此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又如,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18个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同样引人关注,王宁认为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对提升运用语言能力和加深思想深度,学会处理文本中多种信息,非常有益。
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王宁老师是如何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吧!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
——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
请您谈谈本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修订的?选择这个时候修订课程标准,与时代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王宁:这次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先从国家整体方案修订开始,启动于2013年。但对语文课程来说,课程标准的修订更为迫切,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作为先行试点的学科之一,在2014年初,先于大多数学科开始的。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不但直接影响每个国家对外交流的软实力,而且与发展各国本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同时,母语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必须有本国的特色,只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也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
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并不是从零开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从2004年开始实施,到此次修订启动,已经整整十年。这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成绩,明确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曾经存在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技能训练至上”等问题,逐渐得到改进,也锻炼了一支具有改革意识的教师队伍。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例如,改革力度和教学质量发展不平衡,一些省份和地区师资队伍跟不上形势,仍然习惯于依靠教科书和高考试卷进行教学,选修课程未能顺利实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十多年的改革经验需要总结、反思、提升、巩固,新形势下面对的新问题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形势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迫切的要求和心愿。
您能概括谈谈这次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吗?
王宁:修订工作是从调研起步的,首先需要弄清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也要了解、探讨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本次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坚持语文课程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
2.确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将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语文课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早已将“语文素养”列为本课程的核心概念,但是“语文素养”虽有外显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内隐的品质,语文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提炼归纳,以便教师把握。
3.在总结概括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特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经过十余年的实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经进一步证实。语文课程技术主义、知识本位、文本为纲等片面的做法要进一步摆脱。这些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必须做出明确回答。
4.根据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文本为纲、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加强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以及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需要提出可行的方案。
5.增强考试评价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与高考有机衔接。即体现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考试协调一致的思想。
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在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都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真正解决,还要靠在今后的实践中共同努力。
语文核心素养是怎样凝练出来的?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本质?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有什么新的调整?
王宁:此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很丰富,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对每门课程统一的要求。
语文课程既然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下,必然要承担与自己特质密切相关的目标。在课程中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语文课程必须做到的,同时又必须通过语文课的特质来实现。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其他三点都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关——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激励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是第一次,对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既然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而素养是面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新手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是根据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精神,吸取十余年来优秀教师成功的创造性实践,将国外教学先进经验中国化的一种创造,应当是这次修订的又一个亮点。
您说“学习任务群”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能否请您进一步介绍一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以及它在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王宁: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种有人文主题的任务群,是在学校课程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环境下由学校和教师组织、并有计划地引导完成的。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
学习任务群分布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三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中,最大限度地达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增强的目的。课程标准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研习”等18个学习任务群,有的分别落在这三类课程中,有的则贯穿三个学习阶段;有的单独做成单元,有的可以以同一个主题拼合不同的任务群来实施。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一个横向联系、纵向递进的课程系统,并且测算了各任务群所占课时的比例。特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比例,做了必要的规定。这样就避免了课程实施中的随意性,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语文课程将按照这些学习任务和相关的目标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并开展学习活动。大家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和结构。
学习任务群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为体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习任务群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文呈现方式和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语文学习活动的导引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对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境界,比起学生被动地听命教师,教学组织和实施的难度是增加了,但既然这是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又有前期实践做基础,相信广大心向事业的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坚持下去,必会产生想象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任务群中,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项,这是近年来教育界常常提到的,请您谈谈它的内容和意义?
王宁:整本书阅读,并不是这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首先提出来的。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提出。在语文课中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也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设计为了一个任务群,它可以单独设置单元,也可以贯穿在其他任务群里实施,比之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提出的、作为阅读策略的整本书阅读,它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做法上也有所突破。
互联网环境下,阅读容易走向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浅尝辄止、断章取义地截取片段信息。强调阅读整本书,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要培养善于深入思考、具有创造思维的人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全面归纳论点、辨析是非真伪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读懂文本,把握文本,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对提升运用语言能力和加深思想深度,学会在大量的文本中过滤和吸取多种信息,是非常有益的。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容、目标和教学提示。其中特别提出“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书,而且自己要读好选择的书,并且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兴趣,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您觉得语文教师在未来课程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宁:这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针对迅速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党和国家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更高要求,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在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实施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语文课程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性”“综合性”应当是语文课程实施不可偏离的关键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的教育应该和它融合在一起。
第二,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用恰当的方法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自觉的教育贯穿语文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要坚持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读书思考、积累梳理和运用实践,促使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第三,整合“学习任务”,紧抓“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要把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的自主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内容应该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和语文核心素养。
第四,实实在在做好探究、创新的教育。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探究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紧扣语文课程的目标,从贴近学生的课程内容和生活现实中的事例入手,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要重视在探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
文章与图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第1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