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 历史选择题避坑指南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314578290_0.gif选择题避坑指南
坑1:文言文看不懂
例题:《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皇帝是(C )
A.康熙 B.乾隆C.光绪D.宣统
如何挖坑
题干看不懂,尤其是选引文言文、译文等,于是就逮住题干里一个熟悉的词,捕风捉影瞎选。
如何避坑
1.排除懂的句子,找出不懂的句子。
2.在不懂的句子里进一步排除懂的词,找出不懂的字、词。
3.通过拆词、组词等方式揣测不懂的字词的意思。
实战演练
1.(2023湖北卷)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B.正统观念的左右
D.情感倾向的影响
正确项分析:本纪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司马迁认为项羽虽不是帝王,但其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是天下诸侯的盟主,因而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则认为,将项羽列入本纪,实属荒谬。此可知,刘知几拘泥于名号、等级,认为只有天子才能列入本纪,而项羽身为诸侯,没有列入本纪的道理;司马迁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则不在于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两者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不同,C项正确。
余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司马迁、刘知几对将项羽列入本纪的态度不同,A项转移话题,排除;正统观念主要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刘知,的史学观念存在差异,与情感倾向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2.(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3.(2024年石家庄二模)《左传》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一般加女性称谓中,氏则加男性称谓中。这表明西周时期( B )
A.姓为平民所用
B.氏是贵族专享
C.血缘亲疏决定男尊女卑
D.社会贫富分化继续发展
4.(2021·全国甲卷高考·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坑2:表达绝对、夸张
例(经典真题)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A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解析
本题易错选D项,度量衡混乱不统一,确实不利于商品的大量流通,但如果说“阻断了”,就过于夸张、绝对了,D项错误;20 世纪 20年代中国的度量衡种类繁多,这种混乱的状况造成商品交易时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进行换算,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中国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直接加剧政治上军阀割据的局面,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度量衡缺乏统一标准与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没有关联,故C项错误。
如何挖坑
干扰选项说的有道理,但表述太绝对(全面肯定、全面否定)。
2.有哪些词汇是绝对性词汇:
(1)绝对化表述+了:颠覆了、杜绝了、避免了、消除了、铲除了、保证了
(2)唯一、彻底、完全、全部、一定、肯定、决定、根除
(3)观点(看法、理念、思想)一致(完全一致)
(4)趋于一致
(5)思想统一
(6)成为社会共识
(注意:如果是我们党史出现这样的表述,则不一定是错误的)
实战演练
1.(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B)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挖坑识别:坑2.表述绝对、夸张
避坑解读:材料中提高妇女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等决定有利于促成妇女摆脱封建束缚,但“彻底”表述绝对、除A项。
正确项分析:1943年正处于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地位,争取妇女解放,具体措落要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上述决定的实施能够获得妇女的支持,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巩固,B项正确。余项排除:妇女不属于新的阶级,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工作重心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
答案 B
2.(2021·江苏高考·3)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B)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3.(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坑3:偷换概念
(经典真题)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
A.规范地方行政
C.提升军事能力
B.防止武人干政
D.削弱州府权力
解析
本题很多同学看到 D项时,脑子里把“州府”偷换成“知州”,于是错选D项。题千反映宋朝设通判削弱知州权力,但州府包括了知州和通判,也就是说就本题而言,知州权力小了,通判权力大了,州府总权力并没变。且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州等地方官员的行为,设置通判并不是为了削弱州府权力,排除D项,由材料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置起到了权力监督及制衡、协理政事等作用,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的片面解读,排除;仅由材料信息“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推不出C项结论,
如何挖坑
干扰选项是一个单句,命题老师在句子里埋了一个概念(不一定是历史概念),你读题时把这个概念在脑子里偷换成了另一个概念。
如何避坑
平时注意积累历史概念,尤其是对比弄清楚一些易混易错概念。
以尊重史实为前提,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作为史实。
看题仔细,一节一节读题,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抠”细节。
(2022·全国甲卷·31)
图3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B)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314578290_1.png
控坑识别:坑3.自己偷换概念
避坑解读:作答时,误把D项里的“经济结构”偷换概念为材料中的“经济成分”,但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题干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
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由图可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非公有制的占比上升,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B项正确。
坑4:两个选项纠结
例题: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A )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这道题很多同学在 A项和D项之间纠结,甚至一会儿觉得两个选项意思有不同,一会儿又觉得意思差不多--之所以觉得有不同,是 A项强调了“深化”层次性,但又感觉D项“阶段性”也带有深化层次性的含义,所以很纠结,不知道选哪个好,最后感觉不能再耽搁时间了一着急就闭着眼睛选了一个D项。其实要破解本题,一定要找出两个选项的关键差异,两个选项粗看起来都是讲向西方学习,但A项的表述是“对西方认识”--侧重“认识”意识层面的东西!而 D项“向西方学习”--侧重实践层面!题千只是对一个英文单词的翻译,谈不上实践,只是认识,且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指的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故A项正确,排除D项;B项与题意关系不大,排除;材料的重点是近代的思想变化,且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如何挖坑
1.两个选项都好像很有道理,不知道选哪个好,最后一咬牙选了一个,“准确”避过正确选项。
2.纠结两个选项,其实是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够,导致看不出其中一个选项的史实错误。
如何避坑
1.看有无遗漏题干信息点。2.比较两个选项关键差异。
3.纠结两个选项,很多时候是基础史实、历史概念等没有掌握好,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
实战演练
1.(2022山东卷)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潮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避坑解读:本题可能会在 A、B项之间纠结,选项中后两个字“救国”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对比前两字,可能因为材料中涉及“近代企业”“实业”就误选B项,但“实业救国”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时间和阶级均不符,排除B项。余项排除:C项并非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排除;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在“富民”上,排除D项。洋务派“以兵强国、以商求富”达到求富救国的目的。
坑5:以现象概括回答现象
例题: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形成下面竹枝词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C )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
A.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
B.总理人选的频繁更换
C.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薄弱
D.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
本题易错选D项,虽然D项确实是材料所体现的现象,但注意题目问的是形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若选D项就变成了“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用现象概括代替原因了。所以做题时应注意设问词,了解命题指向,切忌只判断选项的对错,选完后最好把答案代回题目中读一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竹枝词所反映的现象是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即资本主义共和政体飘摇,社会局势动荡。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得知,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薄弱,导致支撑资产阶级政权的力量不足,C项正确;“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也不是形成竹枝词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 A项;材料“四番总理曾更替”反映了总理人选的频繁更换,是现象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项。
如何挖坑
干扰选项扣题干,史实准确,很像正确答案,但它其实只是概括了题干现象,而题目问的是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本质/目的/影响等。
如何避坑
读题时留心题干最后的问法,可以通过一些典型设问词了解命题指向。
1.现象→本质类:反映、体现、揭示、实质等。
2.现象→原因类:原因、因素、条件、由于、根源、得益于、取决于、根植于等3.现象→目的类:目的、旨在、意在、为了、服务于等。
4.现象一影响类:这类试题或主语明确,或主语隐晦(需从材料中概括具体所指,如2023年全国乙卷T26的设问词“这有助于”,2021年河北卷T5的设问词“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实战演练
1.(2021山东卷)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B)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挖坑识别:坑5.以现象概括回答现象
避坑解读:儒家与墨家在文化取向上的差异仅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A 项未指出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故排除。
正确项分析:通过“上下”“君子”“贱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方面。儒家学派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墨家学派代表的是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二者对“乐”的看法不同,反映出两者不同的政治立场,故B项正确。
余项排除:题干材料反映的重点不在学术观点的分歧上,而在于儒、墨两家政治立场的不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儒家、墨家生活态度的差异,故D项排除。
答案 B
坑6:你觉得有理,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例题(经典真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彝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明显。这表明(C)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本题有些同学会错选 A项,初看起来,也确实蛮像有道理:东方六国经济发展较好,它们分封等级明显,这不就说明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吗?但如果熟悉历史唯物主义,就知道A项的表述一定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注意到没有,按此原理经济越发展,作为旧的生产关系的分封制应越早消亡,而非保留、得以维系。A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排除接下来解析下 B、D项,B项基本史实错误,分封制下没有君主集权;D项逻辑推理错误,东方六国地下墓葬遵守等级规定,不代表它们地上(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也严格遵循分封制(就像周末,家长在家时你的学习状态,不代表家长不在家时你的学习状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六国仍遵循着周代分封制下墓葬严格的等级规定;而此时的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秦国墓葬凸显了君王的权威地位。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C项正确。
如何挖坑
由于相关知识缺乏,你觉得干扰选项有理,但其实干扰选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如何避坑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5.阶级分析法。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实战演练
(2023广东深圳宝安区调研)19世纪中期,大萧条横扫欧洲。法国北部地区的棉纺工人将他们绝望发泄在涌入法国北部同样绝望的比利时移民身上……据此判断,法国这些工人(C )
A.认为比利时工人抢了工作
B.具有狭隘民族主义
C.对自身困境缺乏正确认知
D.都受害于经济危机
01
02
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