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9 13:04:34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的迁移式探究教学课例分析——以《常见地貌类型》为例

学生的学习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因此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迁移无时不在,提升学生学习迁移的质量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把握核心知识设计迁移性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体系,提高探究能力。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为例,围绕核心知识的迁移式教学设计进行课例分析。

一、教学设计

本课例分析选取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二章第二课《常见地貌类型》中的风沙地貌为例,根据课标要求和具体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①人地协调观:通过课程学习,认识风沙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②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分析风沙地貌的成因,认识风沙地貌与地理要素的关系;③区域认知:结合材料,了解风沙地貌的典型分布区域及其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区域认知能力;④地理实践力:结合景观图和视频材料,识别典型的风沙地貌,描述其景观特点,提高识别地貌景观的实践力。

课标要求识别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强调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因此本教学设计总体上采用“情景感知—分类识别—特征描述—共同建构”的思路开展,以新疆地区的风沙地貌为情景导入,通过观察景观图识别和描述不同地貌特征,认识其成因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体实施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导入,播放新疆魔鬼城和甘肃鸣沙山的航拍视频,提问学生:风成地貌的形成环境有怎样的特征?引入本节课对喀斯特地貌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以中国地貌作为导入的情景材料,引出本章讨论的岩石圈各异的形态,结合航拍视频的内容提问学生思考风成地貌的形成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名本节学习目标。

环节二:①结合景观图,帮助学生认识风沙地貌的定义和典型分布;②联系流水作用的表现形式,分析风沙的侵蚀和堆积作用;结合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图,帮助学生识别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典型的地貌名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③结合模拟动图,学生通过观察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的形态,思考盛行风向与沙丘形态的关系;结合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谷沙丘的判读分析,对流水作用和风成作用的塑造效果进行判读巩固。④结合景观图,认识流动沙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理解对风沙地区的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结合景观图和动态示意图,帮助学生识别描述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特征和成因以及分布区域;同时利用模拟实验的过程,重点分析盛行风与沙丘形态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要素综合的思维和区域认识,也结合实际案例认识人类活动对风沙地貌的改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环节三: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所学知识,以典型地貌为例,强调侵蚀和堆积两种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差异,以及不同地貌发育阶段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梳理回顾课堂知识,给学生呈现清晰的知识逻辑和体系,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分别在高一年段四个班中进行真实课堂教学,根据课堂学生表现和作业反馈上看,教学内容安排能够被学生接受,能够把握本课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有较好的参与度;在观察和描述景观图的时候和习题练习时,设置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活跃度高。但仍存在有所改进的地方,一些共性的主要问题在于:①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缺乏梯度性,尤其是在讲解几类风蚀地貌的形成原因,可能对于初步接触地理要素的高一学生而言,还无法理解和分析地理过程的时空复杂性,在之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置还是需要存在一定的难度梯度,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能力。②根据不同班级学情而表现出对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差异,教师对学生出现的认知和逻辑偏差的纠正和指导,还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谷沙丘的沙源地”的讨论,涉及到不同的外力作用和水量季节变化上的综合分析,学生讨论的思路千奇百怪,同时缺乏严谨性,无法区分流水搬运堆积和风力搬运堆积的结果。

本节课所不足和待改进的地方有:

①重难点内容的时间分配:在教学内容充实的情况下,各环节之间的时间分配需要有所取舍,比如简略地带过“绿洲边缘多灌丛沙丘的成因”,而对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谷沙丘的沙源地”的活动讨论需要进行充分深入地讲解,因为第二个活动涉及到更多的要素和时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真实教学中要对难点讨论解析充分;

②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新课讲授中的问题梯度要反复斟酌,比如直接让学生结合景观图对风蚀蘑菇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学生来说给出完整的答案有些困难,因此可以先提示影响磨蚀作用的要素,从最基本的“距离地面高度越高,磨蚀效果越弱”的原理入手,再代入真实情景进行分析;

③构建逻辑框架:可以适当地升华一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对于雅丹地貌的演化过程就是“平原—峰起—平原”,总结“外力作用的塑造效果是使得地面趋于平坦”,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这种精炼通俗的语言进行升华,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改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如下的改进:

①提取核心知识概念:提炼高度整合的核心知识能够改变教学碎片化的现象,“常见地貌类型”一节中四个子专题中学习重点和思路一致,其核心知识包括常见地貌、不同地貌的景观特征,将地理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结构化的地理认知;落实到教学设计中,可以在课前跟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或采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根据“地貌类型”“景观特征”等核心概念为预期目标实施教学,对应在课后检测中加以巩固。

②设置强化知识迁移能力的探究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即设置难度适宜且有梯度的探究问题、合理安排探究讨论时间、对学生思考结果予以及时评价反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景观图判读和流水风力作用的综合分析等环节,接受和掌握程度有限,也间接反映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弱、地理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对于探究活动的设计可以从任务难度和探究程度上进行改进,如“思考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的探究问题难度较大,和学生的“前概念”体系连结程度弱,可以由学前思考探究改为学后巩固迁移;由景观图判别地貌类型难度大,可能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以及由示意图向景观图的想象迁移能力弱,那么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和观察顺序及重点的读图指导,在让学生予以方法和能力上的迁移从而达到强化的效果,也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谷沙丘进行流水和风力作用的综合分析,需把握学生的讨论思考方向,再强化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迁移能力,对于地理语言的表述错误和分析逻辑的误区进行重点的纠正,培养学生时空综合的思维素养。

③构建可迁移式的逻辑框架: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地理概念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内化整合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拓展迁移对概念进行引申。本课知识中可迁移点包括“成因—分布—特征—人地关系”的认识思路和外力作用的差异,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入概念图或表格进行总结构建,帮助学生识别和描述地貌的同时,辨析不同外力作用对岩石圈塑造的特点,学会综合分析真实地理情景下地貌类型和人地关系。落实到教学设计上,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对板书设计进行改进,进一步提炼和整合突出核心概念的可迁移的思维框架,运用彩色板书对流水风沙外力作用效果,包括风蚀和风积地貌的物质组成等重点内容进行强调,也可作为学生记忆提炼的关键提示,引导学生形成多点连结的思维结构。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9/1727586274399_0.gi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的迁移式探究教学课例分析——以《常见地貌类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