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9 21:07:23

自信备考2020 丨中考考前冲刺指导——政治

典例6

材料一:

扬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服务规范》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城乡构建完善垃圾分类和治理机制,用硬制度管出好习惯,坚决打赢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攻坚战。

材料二:

民众认为,垃圾分类是民生和环保大事,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多方合力才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实,垃圾分类有助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简述实施垃圾分类的理由。(3分)

(2)你认为政府应采取哪些手段促进垃圾分类?(2分)

(3)从垃圾分类的优点看,为什么说垃圾分类是环保大事?(2分)

(4)作为公民,怎样推动垃圾分类行为的进行?(3分)

典例7

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激发“双创”活力,2020年以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把“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高水平开展全国“双创周”主题活动等作为重要抓手和载体,从多方面采取完善保障措施,全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简述扬州全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的原因。(3分)

三、突出专项复习的

“关键性追求”

1.关于“非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分两步

第一步:读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9/1727615243661_0.webp

重点提醒:

1.读题时一定要抓住材料与设问中的关键词、中心意。

2.有的关键的句子作为“材料语言”须要写入答案要点中的。

第二步:审题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9/1727615243661_1.webp

典例1

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高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固守海疆,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忠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更加稳固,生活更加安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欣欣向荣。2019年9月29日,于敏、申纪兰、张富清、袁隆平……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

从“止于至善”的角度简述国家对功勋楷模授予荣誉称号的重要性(4分)

一读题:

(1)材料中获取的有价值信息——于敏等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

(2)设问中获取的有价值信息——止于至善;授予荣誉称号的重要性

二审题:

①确定知识范围:即中考考点——止于至善

②明确答题指向:即回答的问题属什么类型?如果用疑问句来表达,那就是——国家对功勋楷模授予荣誉称号有什么重要性?

③明晰问题主体:国家

④关注试题分值:估计答案有2-3个得分点

参考答案:

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②好的榜样昭示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③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只要答出②③两点即给4分,1点2分。答出①②或③只能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典例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备受关注,面对网络上的疫情谣言,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多地多名网民因在网络上制造谣言、传播谣言被依法处罚。

运用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说明“网络生活须与规则同行”的道理。(4分)

一读题:

(1)材料中获取的有价值信息——在网络上制造谣言、传播谣言被依法处罚

(2)设问中获取的有价值信息——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网络生活须与规则同行”的道理

二审题:

①确定知识范围:即中考考点——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合理利用网络(遵守规则)

②明确答题指向:即回答的问题属什么类型?如果用疑问句来表达,问题: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网络生活必须与规则同行?

③关注试题分值:估计答案有两个方面的得分点

参考答案:

(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告诉我们: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1分)

(2)之所以网络生活须与规则同行,是因为:

①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1分)

②网络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或: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1分)

③违反网络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1分)

典例3

疫情发生后,扬州市中医院内科护士长王燕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夜以继日战斗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弯腰、擦拭、起身、更换消毒用具,再弯腰、擦拭……她不怕腰酸背痛默默为患者做好护理……

王燕是怎样以“暖心”行动传递生命正能量的?(4分)

一读题:

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王燕主动请缨;夜以继日;默默为患者做好护理

二审题:

①确定知识范围:即中考考点——传递生命正能量

②明确答题指向:这一道题目问的是什么的问题?如果用疑问句来表达,即:王燕是怎样传递生命正能量的?

(像这种答题要求比较高,它要求学生必须从材料中分别找出王燕的一些具体行动,然后再联系课本一一答出相对应的所学知识。如果只是笼统作答,可能不给分或不给全分。)

③明晰问题主体:王燕

④关注试题分值:估计答案有2个得分点:

参考答案:

①“王燕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夜以继日战斗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仅体现了她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对他人生命的珍爱,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同时,也体现了她敢于牺牲、敢于奉献,将个人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②“弯腰、擦拭、起身、更换消毒用具,再弯腰、擦拭……她不怕腰酸背痛默默为患者做好护理……”体现了她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真诚对待他人,在善待与呵护他人中传递生命的温暖,传递人间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正能量。

2.关于“非选择题”几种典型题型的解题策略

一是启示类、措施类

(1)题型特点:

“启示类”:设问有明确的要求——“给我们什么启示”。

“措施类”: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合理化建议。

此类试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设问的限制性和指向性,就是给定了主体是谁,问应该怎么办。如:党、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②设问本身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就是材料没有指出具体的对象。例如:你认为该怎么做?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从中有什么启示等等。

(2)解题策略和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可资借鉴,突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

典例1

一直战斗在疫情的最前线说:我的脉搏,没有一刻不是紧贴着祖国的。我最大的愿望,是能为祖国多做一点贡献……这也是我对国家、对人民的报答,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初心。

钟南山这段话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有何启示?(4分)

典例2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闻令而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集结武汉;“武汉加油”的善款,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湖北……共有不计其数的工人、农民、学生、党员干部,用凡人善举凝聚成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凡人善举”意指平凡的人做善事。)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分析凡人善举对抗击疫情的重要性 。(4分)

二是认识(理解)类

“认识(理解)类”的设问形式: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对上述材料你是如何理解(认识)”或“谈谈你对某某问题的认识(理解)”等。

解题思路:

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也可按“是什么一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

解题要求:

①确定知识范围:根据设问要求,明确运用什么知识,从哪一方面谈认识。

②明确答题步骤:一般遵循以下三步:[来源:学§科§网Z§X§X§K]

第一步:说明“是什么”——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第三步:说明“怎么办”。即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怎么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值得提醒的是: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充分联系教材,思维要发散,角度要多样。

典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从“维护宪法权威”的角度,简述你对习总书记这段话的理解。(4分)

三是体现、说明类

①考查方式:

该题型往往以“体现”“反映”“分析”“说明”等词为题眼,要求学生描述或说明材料所蕴含的现象、所体现的关系或所反映的问题。

②设问形式:

A.上述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体现)了什么?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什么?

B.简要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什么)问题的?或运用××知识,说明(分析)什么道理。

解答思路:现象(材料)+观点(课本),即材料的现象所揭示的本质问题或观点是什么?(提炼材料的中心问题,注意使用学科术语)体现课本什么观点。

典例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围绕老百姓权利来制定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法典。

(1)我国民法典姓“民”体现了我国宪法的哪些原则?(2分)

(2)王某认为:“有了民法典,人们的合法权益定能得到保障。”从厉行法治的角度,简要分析和说明王某的观点。(4 分)

典例2

新冠疫情爆发后,从上海探亲回来的小华立刻向社区报告,主动居家隔离。为助力武汉抗击疫情,小华捐出了所有的压岁钱。看到同学转发“开暖气或空调能预防病毒”的信息,他及时劝阻。“停课不停学”期间,他科学作息,各科学习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小华的行为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一致点赞。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华被点赞的理由有哪些?(3 分)

四、明确答题训练的“规范性追求”

复习越到最后,对答题的规范越要强化。

第一:确立一个理念——规范就是能力,规范就是效率,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优异成绩的突破点。

第二:力争向四个“多要1分”——一是向心态多要1分;二是向审题多要1分;三是向仔细多要1分;四是向规范多要1分。

第三:专门强化学生答题的规范要求。

要提升中考最后四周学生能力的提升,适量的综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盲目的题海战术,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不仅会浪费复习的时间,而且对最后中考提分增效会适得其反。

答题规范性追求的要义——做到“五化”

一是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如:①……;②……;③……

二是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三是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有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四是答案编写完整化:联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新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五是字迹书写整洁化: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值得提醒:

一要保持积极平稳的训练心态,不断强化“三心”——树信心、改粗心,有耐心。

二要注意训练时的慢读题——切记题目没有读完就妄下结论。

三要平时的训练要当成中考来对待——即考试化、中考化。

四要不断强化得分意识,及时做到回头看——判断答案的正确性、合理性。

五要通过典型学生“答题样本”的展示,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找出问题,加以改正。

六对学生训练后的“错题”要及时跟踪与纠错。

总之,最后的一些训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实现由“学生身份”向“考生身份”转变。

由此可见,最后四周冲刺的“底线追求”,最主要的是要彰显两点:

一是要“抓重点”:最后的复习不求面面俱到,但必须突出“三个关键点”——抓牢知识薄弱点,抓准时政大热点,抓实答题增分点。

二是要 “增获得”:教师要重在引导与点拨,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在学生的读题与审题上,重视学生的训练与规范。

最后,祝愿大家在最后复习冲刺中,动力满满、收获满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信备考2020 丨中考考前冲刺指导——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