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30 22:05:14

历史丨附部分真题讲解!2024年高考历史学科新课标卷评析——历史与现实交融,能力与素养并重

一.总体评价

(一)2024年全国历史新课标卷认真贯彻《高考评价体系》和《历史课程标准》,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政治意图。

1.深化“五史”考查,为党培养人才。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等历史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让考生更好的了解本国国情,促进学生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要求,适应为党和国家选拔合格人才的需要。试题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择体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史料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引导青少年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发展、把自己的前途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新课标卷第44题以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展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奋斗历程,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间的内在联系。

2.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试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广阔而深厚的历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夯实文化自信。如新课标卷第25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中“选贤” ,很有现实意义,中华民族之所以文化悠久、文明昌盛,这与我们国家历代重视选贤任能有很大的关系。

(二)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考察、考查考生历史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创新试题设问方式,凸显关键能力考查。

注重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灵活设计设问方式,考查学生调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标卷43题以1932年的新闻标题,《老新闻1931-1939》来创设历史情境,构建多视角、多层面的问题任务,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角色去感受1932年的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涉及的必备知识较为丰富,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又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合理阐释的综合能力。该题考查了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突出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优化试题情境设置,突出高阶思维要求。

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加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强调对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第28题围绕清代农业租佃关系创设情境,借佃户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生动鲜活。学生需从封建制度、土地生产方式、赋税制度变革等多个维度,理解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长时段思考。

3. 注重呈现新内容特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注重呈现高中课标新要求,强化核心素养考查,关注新增教学内容。第24题考查新增知识点“早期中华文明”,学生需熟练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从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特定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共性等角度作答;第30题以早期波斯帝国的经济现象为切入点,选取地租征收的真实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早期西亚北非文明、波斯帝国等相关知识作答。

(三)历史新课标卷更注重高考的“导向性”,引导中学回归历史本真的教学,以更好的促进教考衔接。

1.对接高中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考查目标。

2024高考历史试题坚持依标施考、以考促教,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新课标卷第27题考查史料实证,学生需在对宋金关系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辨析题目中的多种类型史料,选取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引导学生培养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的实证能力;新课标卷第29题以清末编练新军为背景,呈现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在地域、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需结合清末新政、新军、辛亥革命等相关知识作答,落实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2.强化历史主干知识考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试题注重增强高考基础性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标卷第31题描述了16、17世纪多条海上航线的开辟活动,涉及美洲、亚洲、菲律宾群岛、荷兰、太平洋等多地区,学生需熟练掌握“地圆说”、新航路开辟、世界殖民体系等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及影响;新课标卷第34题通过呈现十月革命前在俄国主要城市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地位的变化,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这一基本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

综上所述,2024年历史新课标卷以其独特的命题思路和深入的历史洞察,实现了回归传统与走向未来的完美结合。试题既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展现了对历史现代价值的挖掘和体现;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培养了考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又提升了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的试题设计不仅有助于考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更有助于考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

二.整卷多维细目表,宏观了解试题概况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30/1727705114359_0.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30/1727705114359_1.jpg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30/1727705114359_2.jpg

三、试题分析

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素养。根据材料“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可知出现了贫富分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因此可知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正确。本题注重基础,依据课标,考查的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一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要求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认识人类文明起源的特点。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很有现实意义,中华民族之所以文化悠久、文明昌盛,这与我们国家历代重视选贤任能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各国争相延揽人才,儒、墨、法等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和历史发展趋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符合题意。

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答案】D

【解析】本题的难度较大,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的“禅让”过程,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封建政权过渡的特点。该题要求学生对儒家忠孝伦理内涵的理解到位并能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能力考查较为全面。

27.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30/1727705114359_3.jpg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四种史料都属于二手史料,都具有主观性,在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的问题时,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史料的来源和成书的时间,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史料的可靠性和客观性。《三朝北盟会编》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可信度更大,故选B。该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选取、甄别和使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反映了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

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该题围绕清代农业租佃关系创设清代生活情境,借佃户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生动鲜活。学生需从封建制度、土地生产方式、赋税制度变革等多个维度,理解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长时段思考。清代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延续了传统的个体农耕方式,而不是抑制或遏制了土地兼并或商业货币经济的发展,故选A。

29.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30/1727705114359_4.jpg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答案】D

【解析】该题以清末编练新军为背景,呈现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在地域、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需结合清末新政、新军、辛亥革命等相关知识作答,落实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答案】B

【解析】该题以早期波斯帝国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为切入点,选取地租征收的真实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早期西亚北非文明、波斯帝国等相关知识作答。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突出学生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关键能力培养。

31.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该题再现“大航海”时代多条海上航线的开辟活动,涉及美洲、亚洲、菲律宾群岛、荷兰、太平洋等多地区,学生需熟练掌握“地圆说”、新航路开辟、世界殖民体系等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及影响;“大航海”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快,货币的作用日益增强,因此答案选D项 。

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答案】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以工业革命前法国某细布工场创设情境,从材料可知工场分工明确,雇佣人数较多,说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渐趋成熟,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培养学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来观察人类社会的演进。

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以非洲人民的反殖民历史来观照现实,说明今天非洲的发展任重道远,涵养学生的国际同情和理解,进一步理解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非洲大陆本土的抵抗运动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运动从思想上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为二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埋下了思想的种子,故选D项。

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著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答案】B

【解析】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该题通过呈现十月革命前在俄国主要城市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地位的变化,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这一基本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情境展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英之间的“货币战争”,二战后美国凭借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迫使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表明美元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地位,故选A。当前美国常常用“货币战争”来打贸易战,从多方面打压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要有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2分)

【试题评析】

本题是比较类和影响类历史探究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科能力方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能力考查较为全面。以历史专家的学术观点创设学术情境并设置问题,设问指向明确。本题立意高远,从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比较中西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对文明社会的推动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得中国长期领先世界农业水平,发达的农业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国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西欧古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欧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队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愧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试题评析】

本题属历史小论文写作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科能力方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能力考查较为全面。以《老新闻1931-1939》中的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摘编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角色去感受1932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涉及的必备知识较为丰富,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又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合理阐释的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1932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动荡的时期,不仅面临着外敌的侵略,还深陷内战的泥潭。首先,日本的侵略行动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次,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也在这一年达到了高潮。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侵略者和内战的压力,而是展现出了坚强的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试题评析】

本题属历史论述题,题目难度不大。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关键能力培养到位,就可以得高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科能力方面,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展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奋斗历程,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间的内在联系。

四、备考建议

1.认真研读2020修订版《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认真思考2024年历史新课标卷和分省历史学科命题思路、结构、特点,剖析最新命题立意,为2025年复习找到方向。

2.加强高考真题研究,让教学与高考“对话”,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的放矢。

3.加强《中外历史纲要》和三门选修教材的研究和学习,让历史课堂回归本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教材中的“史料”(如“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学习拓展”等栏目里蕴含大量历史素材),并能运用“史料”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回答有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4.夯实基础是根本: 系统建构基础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特别是一轮复习的时候,学生必须要系统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历史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并且没有基础记忆是无法形成其他基本能力、素养和思维的,记忆是其他一切的前提条件。同时突破一些重难点,弄清楚现在高考哪些知识是每年必考,而且考查分值比较大的;哪些是常考的;哪些是基本不考的。这样复习的时候就有的放矢。高考试题虽很少直接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多数考查题目均是在双基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的。

5.精选试题,科学训练是快速提升的关键:训练效率、效果不佳的原因:各种因素,试题精选不到位;追求数量,讲评“赶时间、抢进度、对答案”;针对性差,学生会做的总会做,不会做的总不会;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进行思考、总结、内化。所以要研究学情,通过一系列方法找出学生的问题:学情问卷调查,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往届高三的得与失,通过自己的课堂、作业,通过和各层次学生的交流,通过阅卷,备课组每周的“教与学问题汇总”等等。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在“学习最近发展区”训练;训练过程中及时反馈和总结。

6.注重答题语言流畅性与逻辑性训练是非智力因素提分的重要渠道:

高考题目围绕材料呈串联分布,试题逻辑性增强,相应的题目答题要点逻辑性也增强,答题时应注重对因果关系与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应注重对知识、思维与答题方式的建模,构建主干知识体系,提升思维素养,规范答题行为。同时又要避免照搬照抄,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时要学会拆模,对模板中的答题要点进行取舍,进行精准化答题。

• end •

原创丨闫怀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丨附部分真题讲解!2024年高考历史学科新课标卷评析——历史与现实交融,能力与素养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