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备考建议(1).pptx
——历史学科高考一轮复习备考建议•一、总体规划•二、教学准备•三、课堂实施•四、作业设计•五、考试安排•六、试题分析•七、调整反馈复习阶段时间目标备考策略一轮复习2023年5月初——2024年2月底全面、系统、扎实、灵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以教材为依托,逐点展开二轮复习2024年3月初——2024年4月底综合、归纳、整理和提高,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大小专题为面,以主干知识为线,以学生易错点为重点三轮复习2024年5月份回归教材、熟练技巧,提高应试能力梳理基础知识,查缺补漏,学科考试技巧建模阶段2024年6月初——高考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保持最佳的应试状态学生自主整理,教师答疑解惑•采取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相融合的贯通方式•以《纲要》为主线,将选必融入必修部分•不能融合选必内容的采取阶段性融会贯通•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五单元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第1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及货币与赋税制度•第2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第3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自主预习内容•全册目录,明确各单元主要内容及单元间关系。•单元目录,明确各课主要内容及各课间关系。•单元导言,本单元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每课内容,包括导言、正文、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图片、地图、探究与拓展等。特别要掌握正文部分各框题之间关系。•学生自主预习反馈•把握高考价值导向•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历史教科书为依托•以高考真题为抓手2023·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建设人才选拔,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中国高考报告(2023)》•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中国高考报告(2023)》学业水平4质量描述(唯物史观)4-1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时空观念)4-2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史料实证)4-3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评述历史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历史解释)4-4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家国情怀)4-5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学业质量(《历史课程标准》第42页)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关系。。((2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早期国家的特征。复习重点复习重点复习难点复习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关系。(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2022.1浙江卷.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正确处理教材的叙述与材料,历史依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看到教材的叙述,努力反推各类材料的习惯;看到各种材料力争转化成教材叙述的习惯。提高学生认识教材结论得出的依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重组知识点,形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拓展中学习, 构建“十字坐标”或者叫“思维导图”, 以时间、空间为经纬,建立一个十字坐标,逐步扩展,进行不断深化研究和学习,在现有知识点基础上适度补充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
• 宏观知识网络清晰• 单元教学主题明了• 核心概念理解准确• 时代特征有效整合• 二轮复习精心策划(5)以高考真题为抓手• 研究高考单选题的情景设计• 研究高考单选题的提问设计• 研究高考单选题的选项设计• 研究高考材料题的材料出处• 研究高考材料题的问题设计• 研究高考材料题的答案逻辑• 研究高考开放题的答题规律1.以教师引领为主导• (1)依照课本编排,按照时序,梳理单元知识。• (2)明晰概念,概括阶段特征,形成基本认识,培养学科素养。•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每一张幻灯片中不同内容的出现顺序,如何设计才能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2.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 设计教学方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 设计教学方案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 实施教学方案过程充分关照学生的反应• 实施教学方案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反馈•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让学生全过程深度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 作业的质量• 选订资料时的充分讨论• 布置作业教师提前做题• 布置作业时的合理处理• 作业的形式• 书面作业• 非书面作业• 作业类别• 学生统一作业的安排• 学生自主作业的安排• 作业时间• 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 课代表合理布置安排• 教师进行宏观调控• 学生统一上交作业的批改• 主观题答案的适时公布• 向全体学生反馈重点难点• 单选题有选择性地反馈• 主观题有选择性地反馈• 每周最好安排一节试题课• 试题命制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立意——情境——设问——选项(参考答案)• 立意——命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价值导向)• 情境——命题情境材料的搜集• 设问——题干和选项的连接线• 选项(参考答案)——考查历史认识;立意的达成试题命制的基本步骤• 整套试题的引用(直接使用)• 尽量使用较大城市的模拟试题• 自主组合试题的选择(组卷系统)• 尽量使用组卷系统中的新题• 先确定主观题再考虑单选题• 主观题内容和设问形式的考量• 每个知识点留有一定的备用题• 一定数量易错考点试题的选用• 时间:段考与周测相结合• 内容:模块内容与整体内容相结合• 内容:高频考点与易错考点相结合• 要求:多维细目表、复习进度、最新试题信息、命题审题及全组讨论相结合1.限时练习试题分析的依据2.单选题数据的获取与使用3.主观题的分析及建模途径• 教师阅卷反馈• 主观题阅卷中典型答案的提取• 不同试题阅卷教师的信息交流• 本班数据分析• 学生得分较低试题的分析• 学生选择错误选项的分析• 班级间数据对比• 平行班均分的分析• 平行班得分差距较大试题分析• 课堂教学的调整反思• 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听取学科代表对教学的意见• 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需求• 课后作业的调整反思• 限时练习的反馈调整• 选择一所同类学校作为对比样本校• 及时关注对比本学科成绩发展变化• 分析本学科成绩发展变化的原因• 调整本学科一轮复习的教学策略• 校内教师团队合作• 集团校教师团队合作• 大市内的教师团队合作• 一个苹果交换另一个苹果手中还是一个苹果• 一个思考和另一思考的碰撞会产生无数火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