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分析!
202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分析滕州市洪绪中学 刘勇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30/1727705219762_0.jpg
202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三个部分,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积累与运用”共26分,使用一个主情境“何谓中国”组合题目,包含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语言运用、名著阅读、诗文默写等考点。“阅读与鉴赏”共44分,包括“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其中,古诗词阅读分值为6分,文言文阅读为14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11分,现代文阅读为13分。“写作”部分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这是的好地方》,分值为50分,仍以“何谓中国”为命题关键词,这样的一个半命题作文,既避免了考生选题时的纠结,也降低了使用套作的几率。
一、情境化出题。随着落实新课标、践行新课堂的深入实施,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就已经进入“情境化复习”了,语文中考试题、模拟试题也是“情境化出题”了,进而也催动了许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也嵌入了“情境化”,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情境化”的功劳。所以出题者动用了许多文化团体、文化传承作为媒介,让学生即时入境,即时入题,同时拟出了诸如小语、小文、小齐、小鲁等等的小朋友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合作、探究学习任务。
这些题目中最有现实意义的莫过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与宣传、应用文的写作与修改等,这在试题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中运用得十分普遍和有效。202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围绕“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一政治元素与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文化中国”优秀作品征集、“艺术中国”展览、“书香中国”名著阅读交流、“青春中国”薪火赓续活动、“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这“五个活动”在“何谓中国”主题的统一引领下,就如同公开课、示范课堂上的“教学环节”工整而优美地展现在卷面题头,然后把“积累与运用”知识考点贯穿始终:拼音、汉字书写、语句仿写、成语使用、语病修改、名著阅读、海报宣传、新闻采访、古诗文默写、古诗文朗诵等,并把读图、读表等穿插在文字阅读当中;开卷“小阅读”题目设计的是诗歌阅读,传统文化是把戏曲、书画、音乐、建筑等融为一炉,综合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其中,名著阅读考查《西游记》和《红星照耀中国》,都要求结合原著内容回答问题,不精读原著是很难做出圆满答案的。
但同时发现,这些“情境化”出题方式如果运用不当,会增加阅读量,扰乱学生的正常做题思路。因为归根结底考查的落脚点还是那些知识点,“情境化”就如同给题目加了个如花的“噱头”,如某些公开课、示范课上的“情境化”而有始无终,考试之后学生是不会记住那些小语、小文、小齐、小鲁等小朋友的,反而增加了考试的“笑料”。
二、非课本化出题。近几年来语文的“课外化”出题已成普遍,2024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统一命题更是体现了这一主导倾向,课本上还仅存有6分的“古诗文默写”,其它皆是课外。这一方面避免了“猜题”“估题”现象,另一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面对新的文字、文稿、文章,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筛选、提取,运用、鉴赏,启示、生成等能力,并逐步向高考并轨。
作为语文考试重要内容的“阅读与鉴赏”,2024年山东省中考语文试题很有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阅读文本全部取自课外,但与课内知识联系紧密,提及的课内文本有《木兰诗》《使至塞上》《答谢中书书》《陋室铭》《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望岳》等。当然,一半课内文、一半课外文相叠加,还是一个比较受学生欢迎的“阅读与鉴赏”题,不论是文言诗、文,还是现代文,课内文要典型而有价值,课外文要有文采有意义,然后找准比较的“点”相互叠加,定能体现出命题的艺术和价值意义,让学生在语文的美感欣赏和精神的认知愉悦中完成考试任务。
二是试题命制角度灵活,没有将题目固化。比如文言文《王公政教》题目,涉及传统文化知识、虚词、实词、断句、内容概括与分析等考点,并提供了释词支架,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阅读,题目呈现方式有所创新;非连续性文本以“饮食文化”为主题词,题目灵活,其中还有填补思维导图的试题,这些题目不是仅凭“和原文比对”就能做好的,难度显而易见;完整文本阅读是一篇散文《泰山之春》,考查的知识点有重点词语理解、表达方式、语言品味、语句鉴赏、短视频拍摄场景设置等,特别是短视频拍摄场景设置与选择,具体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非课本化出题”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同时有它的弊端,过度使用之,会偏离“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即“所学非所考”“所考非所学”,破坏了对语文教、学、考的美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与考试的“反感”。
一是所选课外古诗词和非连续性文本,典型性、艺术性、文学价值均不如课本课文。为了让学生估猜不到所考文本内容,所选内容往往是非名作者所写的非名篇,有的古诗词在“唐宋诗词选”中就查不到,有的文言文出处太偏僻,怀旧类现代文学生根本没有体验,所选篇目文学美感不高,文学价值一般,学习与考试的意义不大,考场上学生做过题目以后也往往是“食而不知其味”,更不用说得到语文滋养了。
二是不能巧妙地与课文勾连,从思想意义、艺术手法上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得到深刻而有效的语文素养提升。再加之过多的图、表、数字等非语文元素,仅从卷面看就缺少语文的美感,由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等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更没有语文“整篇”的美感,远不如考查整篇的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等来得有考试价值。好的考题,既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让学生在思想意义、文学艺术、审美创新等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很好的滋养和提升。
三、开放性写作。半命题材料作文《这是的好地方》,仍然紧扣“何谓中国”主题系列活动命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深切感受到:这就是美丽的中国,是生我养我的热土;这就是可爱的中国,是我们扬帆奋进的好地方。
从审题立意看,先补充完整题目,那些引发了联想和回忆的地方,或许是一位故人、一件旧物,承载着对故地、故人、故物的回忆;还可运用修辞进行抽象补题,所补的词语就决定着文章的立意,富有比喻义、象征义的补题会收到“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的效果。从材料选择看,具体场所,书籍阅读,爱好特长等,“好地方”可以是某个景点,也可以是某个角落;可以是某个娱乐场所,也可以是某个学习场所。从谋篇布局看,开头可以简洁入题,也可以开篇描写景物;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小标题,可以运用段首句,也可以采取一事(一地、一景)一议(一抒、一结)的形式;结尾总结加升华,形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通俗点说,《这是的好地方》是一个很普适、很接地气的作文题目,是一个对所有考生都很友好的题目,优秀生、良好生、潜质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沿海、内陆、山区、农村都有东西可写,学生有话可说,距离学生生活很近。初中生作文,就要求真情实感,贴近自己的生活体验。同时也体现出写作的思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四、语文命题建议。如今教育的重大问题在于教育评价上出了问题,不合理的评价导致畸形教育的发展,而且愈演愈烈。考试评价就是一个很前沿、也很终端的教育评价,考试评价不能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语文考试评价更需要人文化、人性化,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查,考查“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就可以。
“听”考查听读、记忆、表达,播放录音或朗读,要求学生听出层次,听出中心词句,听出思想意义,听出艺术彩点,然后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考查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素养。
“说”考查即兴演说,拟定一个或多个主题词,选其一进行现场主题演说,或讲故事,或发表观点,或陈述体验,或抒发情感,考查出“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素养。
“读”考查学生的朗读与朗诵,指定文篇,运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读诵出情感与审美,读诵出品位与创造,形成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考查出“审美的鉴赏和创造”素养。
“写”即现场作文。既看书写,又看章法;既注重思想价值,又注重艺术表达;既考查出家国情怀,又考查出责任担当。考查出“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素养。
这样,全面考查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会形成用素质教育的过程得出素质教育的结果的新局面,而非用应试教育的过程得出素质教育的结果,或者用素质教育的过程得出应试教育的结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