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标.doc
《化学教学论》教案1第一章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一、教学目标1.理解科学素养的含义;2.了解教育目标分类的有关知识;3.知道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依据;4.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及各维度之间关系;5.能够准确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思考、讨论法、多媒体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及各维度之间关系;2.能够准确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四、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是指通过一定课程的实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期望。课程目标是课程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课程目标也是他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特征、学生的发展等。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课程目标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建国以来,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大体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全面素质培养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但从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未能从科学教育的背景和框架中加以建构,课程目标的维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广泛的国际比较的基础上,高中化学新课程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信息资料国际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特点①(1)多层次。层次性的体现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科学教育的大背景下,建立从科学教育到化学教育的目标层次;一是在化学课程目标内部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第三种方式是在课程目标之下设置主题目标。(2)多维度。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课程目标的维度处理方式不大一样,但是在这些课程目标体系中都大致包括了“知识与理解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STS联系”等4个维度。(3)对应性。对应性是指针对不同类型(或水平)的课程制定其相应的课程目标。①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57-58《化学教学论》教案2第一节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着眼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一、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涵义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永恒性的论题。
从现代科学教育的变革发展看,科学教育目标的变化始终是围绕着科学素养这个中心展开的。在不同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科学素养包括的范围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在逐渐发生变化。1.科学素养的历史发展科学素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第一次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学者科南特(Conant),他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认为,被人们称之为专家的那些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具有科学素养。20世纪50年代末,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科技和教育界人士感到,陈旧的教育观念已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合格人才,美国率先发起了以科学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现代化运动。这次改革引发了人们对科学教育的全面探索。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赫德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论文,并首次使用“科学素养”一词来探讨科学教育问题。从此,科学素养就和科学教育改革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侧重于知识这一领域,因此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概念性知识方面,认为概念性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因素,后来逐渐把“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本性”、“科学的伦理”也纳入科学素养的视野。
这一时期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科学本身。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能源危机等,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这时人们开始关注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联系,强调科学的人文侧面。1966年,美国开展的“科学扫盲”运动,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六个范畴: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美国开展的“科学扫盲”运动,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六个范畴:·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的行为规范,又称为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这六个范畴可以说基本涵盖了现代“科学素养”的主要侧面①。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美国科学教育改革计划:2061计①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7(1)《化学教学论》教案3划。
“2061计划”的理念就是科学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公民,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以适应不断发生变化的新世纪。“科学教育必须使全体公民具有广泛的科学素养”是指导“2061计划”不断向前发展的航标灯,也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新理念。①1989年AAAS公布了“2061计划”的第一个综合性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该报告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科学素养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数学和技术学的多个方面,具体领域包括:·熟悉自然界并尊重自然界的同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及其长处和局限性;·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该计划还规定:学生完全应该成为科学技术的自觉支持者;学生最终应该建立起对科学数学和技术价值观的平衡的观点,既不要不加批判地肯定,也不要盲目地否定。不要造成使学生把科学仅仅看成是一项学术活动,而不是作为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 1996 年,依据“2061 计划”制定的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层面的科学教育标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正式出台,提出科学素养是美国科学教育的目标,它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并且认为“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它扩展和深化到人的整个一生,而不仅仅是在学校的一段时间。
”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素养做出了十分具体的构想。②·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做的社交谈话。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 ·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 ·有科学素养还意味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的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综观历史不难发现,科学素养的提出对科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科学素养的具体阐述中,科学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它具体地指导着科学课程、科学教学和科学评估等各方面的改革。当今,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信息资料美英两国理科课程中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内容标准”的角度将科学素养分为八个方面:(1)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2)作为探究的科学;(3)物质科学;(4)生命科学;(5)地球和空间科学;(6)科学与技术;(7)个人和社会视角中的科学;(8)科学的历史和科学本质。
①孙可平,邓小丽.理科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2 ②(美)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8 《化学教学论》教案4 英国在其 2000 年的《国家理科课程》中将科学素养具体化六项目标:(1)理解科学观念;(2)训练科学方法;(3)建立科际联系;(4)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5)理解科学对个人发展的贡献;(6)认识科学的本质。 如果将这两种观点进行梳理(见表 1-1),可以发现在美英两国理科课程标准中,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表 1-1科学素养的涵义①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美国 统一的科学概念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 统一的科学过程 作为探究的科学 科学和技术 个人和社会视角中的科学 科学的历史和本质英国 理解科学观念 建立科际联系 训练科学方法 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 理解科学对个人发展的贡献 认识科学的本质 2.现代科学素养的涵义 科学素养的内涵是开放的、发展变化的。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赋予其不同的理解。针对当前基础科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及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需求,科学素养又有其新的侧重点与要求。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加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大,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现代科学素养更加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决策,从科学与社会的角度主动地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科学教育也随之社会化,强调将科学与广泛的社会和技术问题相联系,把学生的科学学习放到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之中。 另一方面,科学应该以人为本,科学教育更应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积极态度,使他们肩负起发展科学,发展社会的使命。科学教育必须激发起学生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东西很有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对科学没有兴趣和热情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所以,现代科学素养也强调在主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背景中发展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意识的培养。 再次,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它根据学校教育的不同层次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它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不变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处在科学素养达成的不同阶段,无法说什么时候形成了科学素养。
当公众以各种不同的可以实现的方式学习科学和从事科学事业时,科学素养的目标就在不断地实现。在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是使学生觉得科学学习并不只是为升学和将来从事科学事业做准备,而是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使他们产生科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在将来他们才会继续正式或非正式地学习科学。 这也就表明,科学素养的提高意味着个体能越来越关心社会问题,能用科学和技术来武装自己的观点,能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决策中来;科学素养的提高意味着个体具有积极的科学学习热情,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概念、科学过程具有正确的理解,这样就能为其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