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趋势变了!今年扩招成定局?
原创 黄跃雄 高考直通车2025年的研究生报考即将开始,在今年新增硕博点公示后,就有人发起了关于研究生“水硕”、“水博”的讨论,认为研究生已经找不到工作了,再新增和扩招会出现大面积的学历贬值,这些言论无疑给社会和考生造成了困扰。
为帮助考生了解研究生教育的准确信息,增加考生的信心,高考直通车特别采访了原暨南大学招生办主任黄跃雄,听听他的分析。
*黄主任服务高校近40年,当过暨南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研究生部副主任、招生办主任等,曾兼任广东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其观点极具参考价值。
01硕博点增加和停招对招生的影响
从历史看,我国的新增博、硕点一直在增长中。
2017年,全国新增博士单位28所,硕士单位29所,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365个(其中二级升一级283个,占比77.5%),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1266个,专业学位博士点4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67个。
2020年,全国共有484个单位拟新增2023个学位点,其中包括一级学科博士点26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9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14个。新增博士单位34所,新增硕士授予单位41个单位,本年度共通过审核104个硕士点,其中99个为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为一级学科硕士点。
从今年7月底公布的2024年博士、硕士点评审情况来看:
进入投票的新增博士单位有49所高校,获2/3及以上同意票的有36所高校,另有13所高校获2/3以下同意票;
进入投票的新增硕士单位有85所高校,获2/3及以上同意票的63所高校,另有22所高校获2/3以下同意票。
数据显示,无论是三分之二以上票还是总公示票数,都能看出两次增长的态势。
我们曾在另外一篇文章分析过,公示并不代表批准,所以实际批准数一定少于公示数,且其中2/3以下票的,会有不通过的可能。
但无论如何,2024年新增的博士硕士学位点数都多于2020年、2017年,而2020年研究生出现了超过22%的增速,今年是否有同等增速?这有可能是大概率的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许多人只看到博、硕点的新增,却没看到每年停止招生的博、硕点数。
高校已经建立了博、硕士点的自我调整机制,对于社会需求在下降和萎缩的,或者授权单位认为师资、科研等条件达不到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都可以停止招生。如果在学科评估中不合格的也会被黄牌警告而停止招生,这也是各大学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所采取的举措。
根据各大高校官网发布消息,今年已有多所高校的部分专业自2025年起停招: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意大利语口译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会计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国际经济方向);天津大学:全日制会计硕士;北京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冶金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长春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音乐)、学科教学(美术);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硕;东华大学:系统科学、 光学工程;西安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学硕;温州大学:生物材料与医药化学、金融(非全)、现代教育技术(非全)、小学教育(非全);浙江大学:定向物流工程与管理(非全)。
根据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预计将扩大至硕士研究生总招生规模的约三分之二,许多高校包括一些名校也在调整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结构,停止招生的学硕点每年都有上百个,留出师资和空间来转增专硕点尤其是工科类学科和专业,以实现教育部制定的专硕招生目标,为工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各大学实际停招的学科专业比以上罗列的多得多,只不过招生人数在内部消化了(如调整到其他专业),外界没明显感觉而已。
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是个痛苦且长期的过程,社会需求不是博、硕点去留的唯一依据,各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学科也要韬光养晦,不能过分地追求眼前和经济利益,要为追求“诗和远方”的教师和学生留存足够的空间,也为基础研究留存足够的空间。只有这样,大学才有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科支撑。
02研究生扩招,可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
客观来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据统计,我国2024年报考硕士学位的考生有438万人,实际录取超过114万人,博士生15.33万人,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却只有26.2%,也就是还有差不多四分之三的考生被淘汰,这是相当残酷的,而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到了49%左右,我们有更多的理由要达到甚至超越。所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扩张,是在适度解决招生太少、太卷的问题,也是在国家强盛路上的重要举措。
每个考研人都知道考研路上遭受的痛:为记住每一个知识点,为了没看完的书,每天没日没夜地苦读,记不完的笔记,喝不完的凉开水,生病了也只能草草吃把药,连看医生的时间都挤在读书上了。每个考研人,都可以写一部追梦的辛酸史。所以,大学能多招点就多招点,也是为了不辜负考生的期望,满足他们享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从高校毕业生人数看,2025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86人,再创历史新高,但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非在学的16-24岁青年失业率创下新高,研究生的适度扩招,无疑能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出路,这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1/1727761091292_0.jpg
03研究生扩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
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吹响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集结号。大会强调教育要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基础、战略支撑,研究生教育是其中重中之重。2024年在学研究生已经达到388.29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61.25万人,在学硕士生327.05万人,但这还远远不够。
对照来看,美国2020-2021年度获得硕士学位为86.7万,博士学位为19.4万。对应我国硕士毕业人数为85.80万人,博士9.55万人(按照2018年招生人数匡算)。当年我国的硕士毕业与美国差不多,博士却不到一半,而美国人口是3.35亿,中国人口是14亿。如果按照人口数和占比计算,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要追上美国,每年的硕士招生量要达到362万,博士要80万。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理由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这也是党和国家追求的目标。
当然,考虑到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师资、实验和实践的要求条件比较高,不可能一步到位,故需要持续发力。从超越美国的角度看,预期2025年以及之后的20-30年内,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增速要保持在10%以上(博士更高),才能在2035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才能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1/1727761091292_1.jpg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硕士、博士教育的规模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只有扩招尤其是博士的扩招,才有可能实现赶超美国、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说中国研究生放水者,至少是不了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
04研究生扩招,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处在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停滞或倒退,社会出现动荡,有许多国家都有教训。带领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除了进一步加强领导,理顺体制机制外,关键在于提升人口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促使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原来依赖资源和人口的增长,逐步过渡到依靠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来。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普及化的现阶段,本科教育已经出现了局部乏力现象,只有大幅度增加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大幅度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才能摆脱陷阱的引力,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照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的蓝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据此判断,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再增长25年,是完全有必要、有可能的。
最近社会在热议“本研倒挂”现象,其实也是关乎研究生教育要不要大规模发展的问题。出现“本研倒挂”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双一流高校,它们是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军,其精力当然布局在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上。非议“本研倒挂”者,或许只盯着学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数据,没看到全国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整体规模,只看树木不见森林,也没有看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05研究生过剩论的误区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国家发展那么需要研究生,现在研究生又确实很难找工作,甚至出现了研究生送外卖的现象,这又如何解释?
其实,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出现了结构性失衡。早期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部分是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专业,不少考生也十分向往,由此报考热度持续了二三十年,于是就出现了局部的人才过剩;而国家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如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互联网、计算机软件、制药、新能源、机械/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专业,仍然位居人才需求TOP10,人才非常短缺,待遇也非常高。
我国是一个研究生教育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社会,并不是全都过剩,且过剩的问题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有效化解,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仍然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研究生教育的供求结构性矛盾。
1.对于政府来说,要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未雨绸缪,如果等到出现过剩才来调控可能就来不及了。
2.对于高校来说,学科建设尤其是基础学科不能蹭市场热度,既要研究和适度靠近市场,又不能被市场牵着走,要发挥大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包括思想和观念的引领,增强社会的信心。
3.对于考生来说,选择有兴趣的专业仍然是主要的,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要相信守得云开日,终有高光时,如要蹭热度,也要蹭在开始时。
我们坚信,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有20-30年的高速增长期,尤其是其中的博士。愿我们所愿,终能成为现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