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提质增效.docx
“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提质增效【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各初中学校纷纷采取相应举措,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对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双减”政策要求,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整,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同步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提质增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减”?初中化学?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2-0085-03
在“双减”背景下,为保证初中化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目标,应理性回归教学日常工作。化学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心态,为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创造条件。因此,要求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手段来促进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并主动改进与优化现有教学方法,进而使初中化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一、提质增效概述
提质增效是指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合理优化,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质增效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为目标,即在一定时限之内,经过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最优调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化学实现提质增效的原则
(一)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科学、实用的学习计划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根本。教师应针对初中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自身条件,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在此期间,教师既要从学习目标出发,又要从学生的学习时间、进度以及重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将学习计划安排细化到每周和每天,以保证该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合理规划时间
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与安排。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具体学习需要,对学生课后时间进行适当分配。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学与探究活动,或利用周末时间来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总,并进行针对性培训与改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防止因长期持续学习而造成的疲劳及学习效率降低。
(三)强化基础知识
初中化学作为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强化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使其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记住、背诵化学公式,进而为以后深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以更为积极的心态融入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掌握化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双减”政策对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
(一)有效与有趣并存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通过新颖而有趣的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同时也要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启迪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结构,提升学习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能单纯地将学生学习成绩看作对学生实施评价的唯一标准,但仍然要围绕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质量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视角去考虑问题,根据其学习能力和兴趣,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当设计,使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二)真实与全面并存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目标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和学习的机会。以往应试教育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造成评价内容和结果过于片面化,很难发挥出学生的个人优势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对学生实施多样化评价,使学生既能得到赞扬,又能得到鼓舞和启发,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应在教学评价中保证评价内容的真实度,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而使教学评价实现真实与全面并存。
(三)效率与质量并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因此,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其学习压力,教师需要从根源上做好教育启蒙工作,为学生创造各种类型的实践机会,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全面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教师将素质教育贯彻于初中化学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学科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教育功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使其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并能够在课余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采用多角度的引导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四、“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引导课堂教学方向
“双减”政策的提出,让广大教育者充分理解核心素养的含义,并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应在教学时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进行全面解读,明确并精确描述特定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化学理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作用,从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例如,在对“分子和原子”一课展开教学时,通过对教材的仔细研读,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化学概念、抽象思维等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是以“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为中心展开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对此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多维设置,并确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引导,以及学生应当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由此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依据“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化学观念: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并区分二者差异。科学态度和责任: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及方法,体会探究活动乐趣,并初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观点。科学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来获得相关化学知识,通过想象、类比以及总结等手段对信息进行处理,进而使学生能够从演示实验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并能够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验证,以培养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科学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说明生活中的某些基本化学现象,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结合实际生活,实现提质增效
知识来源于生活,初中化学中有大量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来设计相关教学问题,把教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相关化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唤醒学生生活经验,使其对所学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保证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对“常见的金属材料”一课展开教学时,因为金属材料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造的呢?”“你们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金属吗?为什么要使用这些金属材料来制造呢?”上述问题难度各异,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只需将自身以往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储备结合起来,就可以快速作答,所以多数学生都会积极进行思考和答题。而针对难度稍微大一点的问题则要求学生对各种金属材料的特性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会在该问题的驱使下主动去学习和探究有关知识,从而全面掌握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问题引导,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学生实际生活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使其对化学现象进行自主研究,从而达到深度思考与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此外,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穿插问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节奏,适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情境,并对问题情境产生深度思考,进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例如,在对“溶解度”一课展开教学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茶卡盐湖之旅为切入点,通过对美丽自然风光的介绍,为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何盐与湖水可以共同存在呢?”该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来对盐与茶卡盐之间的差别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接受本节课知识内容。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再次抛出问题:“溶解度是指什么呢?”并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变量、控制变量以及探究变量归纳出溶解度概念,进而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交流中总结,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加工,让学生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且考虑这些曲线的特点,对比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溶解度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哪种曲线能够较为容易地通过降温结晶来得到固体,哪种可以通过蒸发结晶得到?”并进一步推测为什么食盐固体能够从茶卡盐湖中沉淀出来,并在查阅相关数据后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从而把化学与生活、自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深度和效度。
(四)开展实验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众多,而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莫过于实验探究。学习积极性是激励学生不断向前的力量。对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验探究的方法来有效学习相关化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提高学生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对“氧气”一课展开教学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一组物品,如木条、木炭以及金属丝等来为学生展示燃烧实验。初中科学探究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探索和发现氧气的性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可以使其更深度体验化学研究与探索的乐趣与意义。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有效掌握本节课内容,同时也能够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自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五)基于教学过程,强化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一般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即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当评价,从而形成教学反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为紧密的场所就是课堂,也是最容易获得学习反馈的教学环节。“双减”政策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并实行过程性评价。对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引导,并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实施适当评价,充分利用评价在检测、导向以及激励等方面的功能,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对“水的净化”一课展开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的同时,开展评价分析工作,对学生每日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进而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实施综合性评价和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率提供帮助。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启发性问题:“老师这儿有杯泥水,我们可以直接喝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并说明原因。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对学生的见解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活跃程度给
页:
[1]